上海梨園公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梨園公所,是一個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593號的古建築,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伶界名人夏月恆、夏月珊、潘月樵等為維護伶人利益和社會地位,協調同仁矛盾,發起成立「上海伶界聯合會」,在方浜中路593號的一所舊廟址修建上海梨園公所[1]。常年開支經費則規定由伶人從自己的「包銀」收入中提取「五厘」作充助;而特別經費則從各戲班臨時公演串戲中集資。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人曾在此短住。
梨園公所供奉老郎神塑像。前廳、大廳、東西廂房供辦公、議事、集會和活動之用。民國元年(1912年),又增建樓房,購置義地及山莊作為收埋故世藝人。公所後來又辦榛苓學堂,專收伶人子弟免費入學習藝,以保護伶人子弟被人歧視不能入學的權利。「榛苓」之名由藝人汪笑儂所起。公所還推行改良京劇,包括新編《新茶花女》、《黑籍冤魂》、《明末遺恨》[2]等。辛亥革命前夕,由潘月樵等為首組織伶界「敢死隊」,在「梨園公所」秘密策劃參加武裝起義,孫中山得知後,曾親自到梨園公所與京劇藝人座談留念,並寫「現身說法」匾額(文化大革命期間,匾額被毀)。
抗日戰爭期間,梨園公所成為接受上海難民的地點之一。上海戰役結束後,周信芳、俞振飛還相繼擔任過董事長和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所解散,地址改為方濱中路第二小學,之後再改幼兒園使用。梨園公所遺址現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2000年5月22日,登錄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上海梨園公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二節 會館公所選介,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2001-12-16
- ↑ 京劇《明末遺恨》,戲曲文化網,2019-01-20
- ↑ 梨園口戰役紀念館已成為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豆丁網, 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