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木偶劇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木偶劇團,成立於1960年6月1日,劇團宗旨:為少年兒童服務。五十餘年來,劇團經過數代人的藝術實踐和事業拼搏,已成為專業門類齊全,國內有名望,國際有聲譽的國有木偶[1]藝術表演團體。

機構簡介

上海木偶劇團以杖頭木偶藝術見長,同時兼顧皮影、布袋木偶、人偶、黑幕戲等表演樣式,由於藝術上兼容並蓄,敢於創新,善於將藝術、技術和科技結合,成效顯着,海派木偶藝術鮮明,所創立的「海派木偶戲」,成功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木偶劇團的劇目題材豐富多樣,從世界着名童話到現代寓言故事,從神話劇到科幻劇,古今中外無所不及,形成中國木偶界獨樹一幟的海派劇目特色。一批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神遇鈦星人》、《偶戲奇觀》、《春的暢想》、《賣火柴的小女孩》《大森林裡的故事》、《皮影趣事》、《海的女兒》、《八仙過海》等,深受少年兒童觀眾的喜愛,先後榮獲「文華獎」、「金獅獎」、「白玉蘭獎」、上海文藝創作精品、優品以及國際木偶比賽的大獎。

上海木偶劇團奉行進劇場和下基層雙重並舉的為少年兒童演出的工作方針,演出場次累計超過13000場,觀眾達七百多萬人次。在為少年兒童創作、演出大量優秀劇目的同時,劇團的聲譽、信譽被觀眾和社會各界讚賞,獲誠信創建企業(五星)稱號。劇團的品牌效應已成為上海城市文化建設在兒童演藝領域的重要部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上海木偶劇團將在藝術上繼續積極探索創新,不斷創作出更多更好地新劇目來滿足國內外觀眾的欣賞需要。

相關資訊

非凡十年丨新劇場、新劇目,兩千年的「偶」這樣新生蛻變

看海派木偶戲、親手做一個布袋木偶,這個十一假期,位於仙樂斯廣場5樓的上海木偶劇團再一次成為孩子們探索優秀傳統藝術的文化樂園。對於有着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木偶藝術來說,雖然62歲的上海木偶劇團還是個「孩童」,但這十年來堅持保持創作初心和活力,以時代精神和以對藝術品質的執着追求打磨舞台藝術精品,向每一位走進這裡的觀眾展示海派木偶文化在這個城市中體現的文化脈絡和精神。

定位精品木偶劇場,打造海派網紅打卡地

拍照、合影,對於第一次走進仙樂斯木偶展示廳的觀眾,都會忍不住拿起手機記錄造型各異、種類豐富的木偶們。孩子們也都忍不住趴在展櫃玻璃前,仔細地近距離觀賞一個個木偶展品。

2021年年初,經歷了500多天的修繕,上海木偶劇團用一座全面升級的劇場華麗回歸,並有了一個新名字「仙樂斯木偶劇場」。

劇場打通了5樓全部層面,在原先的基礎上新增千平面積。新場館合理利用每一個空間區域,包括展示廳、劇場、開放演藝空間、休閒區域等,將劇場打造成集展覽、觀賞、互動、體驗、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多元化空間。

通過轉、承、起、合,仙樂斯木偶劇場被串聯起來。連接參觀動線的是一條用燈帶打造的充滿未來感的時空長廊,在承載木偶藝術兩千年優秀文化脈絡的空間裡,時空長廊致敬了過去的經典,並對新的未來展開憧憬,成為網紅打卡地。

隨着新場館的開放,演藝空間變大了,兩個木偶劇場的打造和多個演藝實驗空間的拓展,讓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的參與性更強。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認為:「孩子作為文化的繼承者,單向的傳播輸出已經遠遠不夠,需要讓他們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進來雙向互動交流。只有讓優秀文化滲透孩子的血液中,文化的傳承才會更加紮實深入。」

堅持守本創新,見證海派制偶技術蛻變

1996年,何筱瓊剛進入上海木偶劇團工作。有一次看到團里的老同志在復排一部小戲——《聽媽媽的話》,一下子勾起了她兒時坐公交車來到仙樂劇場看木偶戲的回憶。她想,有一種神奇的緣分,將她和木偶緊緊聯繫在一起,將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木偶戲」這一海派非遺。

一代代的木偶戲工作者與何筱瓊一樣,在傳承海派技藝的基礎上,以更符合時代的審美標準,不斷探索求新,打開了一道道木偶藝術創新發展的新大門。

2015年,上海木偶劇團打破傳統皮影僅在幕後設置燈光的結構,轉而採用如電影銀幕般的皮影布架,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加上中國水墨畫般的黑白風格,打造原創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讓人看到了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無限可能。

《花木蘭》的成功,讓上海木偶劇團看到了守本創新的意義,創作了以「上海原創」為載體的大型多媒體皮影戲[2]《九色鹿》,嘗試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的多維融合,拓展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突破。在《九色鹿》中運用了更多電影鏡頭處理手法、材料技術革新手段和雙疊舞台空間挑戰,增強皮影舞台作品的創造性、思考性和可看性,具有現代審美意識的美學。

在製作「偶」的過程中,上海木偶劇團也創造了國內舞台上的表演奇蹟。歷時5年製作的大型原創人偶舞台劇《最後一頭戰象》,顛覆了傳統木偶製作技藝,高達3.8米的象偶不僅外形上更具視覺震撼,頭部和四肢關節處還增加了萬向動能設置,使其轉動更加靈活,為木偶演員提供了更多情感傳達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中國傳統手工藝——木偶,搜狐,2022-04-07
  2. 傳統文化——皮影戲 ,搜狐,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