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

上海交通大學(校園美景)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教育在線 的圖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成立於2008年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瑞金醫院、新華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第九人民醫院等附屬醫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教研室組成。本專業主要培養掌握臨床麻醉學[1]、危重病醫學和急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不同學制的醫學生。承擔5年制、7年制、8年制醫學生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及臨床見習和實習任務,已培養和正在培養的博士研究生31人和碩士研究生近100多人。

目錄

師資隊伍

教學資源豐富、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學系現有教授10名,副教授6人,講師12人,助教[2]1人,其中專職教師5名。教師學歷機構64%為博士,18%為碩士;教師職稱結構36%為教授,27%為副教授,43%為講師;學系現有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13名。教師中絕大部分為中青年教師,熱愛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積極投身於醫教研事業。提倡臨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學系現在承擔的項目有科技部973項目一項,衛生部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10項,上海市科委項目13項,上海市衛生局項目10項,上海市教委項目10項,近年來2人進入上海市衛生局「百人計劃」,3人進入「啟明星」計劃。獲國家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上海市級獎項11項。近年來發表SCI文章29篇。

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辦公室設在上海交大醫學院仁濟臨床醫學院,開展日常教學、網站建設、行政工作。

重點學科建設

2010-2011期間,科技處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08-2020年發展定位規劃》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綱要(2008-2012年)》,加強重點學科體系的頂層設計,對各級各類重點學科進行目標定位,強化過程管理

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

對遺傳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血液病、消化系病、內分泌代謝病、心血管病、腎病、風濕病、傳染病、呼吸系病)、外科學(整形、骨外)、口腔臨床醫學、兒科學14個國家重點學科和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神經病學、口腔基礎醫學)進行了各年度建設進展檢查,並進行了充分的比較和分析,找出存在問題和提出推進措施。2010年完成上海高校創新團隊計劃(一期)階段總結及第二批建設經費下撥320萬元;2011年完成上海高校創新團隊計劃(二期)階段總結及第二批建設經費下撥320萬元。

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普外)、眼科學和口腔基礎醫學共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第三期)通過上海市教委的中期考核,並通過全面總結、認真自查,進行了各年度建設進展檢查,2010年獲年度建設經費1080萬元,2011年獲年度建設經費1020萬元。

局級重點學科

基礎醫學、婦產科學、小兒心血管、骨關節外科學、免疫學和腫瘤學順利通過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第五期)的中期考核,其中2011年「骨關節外科學」獲得優秀。進行了各年度建設進展檢查,2010年獲年度建設經費480萬元,2011年獲年度建設經費530萬元。

院級重點學科

根據簽訂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重點學科(第三期)建設協議書》,對33個醫學院級重點學科進行了2010年度及2011年度建設進展檢查,保證院級重點學科建設目標的實現。

「十二五」期間重點學科具體規劃目標和發展戰略

在「十一五」建設的基礎上,優化學科布局,重點建設國家、上海市及「211工程」重點學科,優先資助交叉學科和新興生學科,加強其他特色學科建設,爭取更多的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根據我院學科建設的基礎和具體情況,「十二五」期間我校重點學科建設的安排如下:

1. 整合學科優勢,凝鍊學科方向,提升學科綜合實力。我院附屬單位和院系較多,優勢學科和研究方向比較分散。「十二五」期間,以新一輪「211」和「985」工程建設為契機,以國家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凝練學科的主攻方向,推進優勢學科的整合,力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取得突破,新增6-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左右一級學科評估進入全國前3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新增博士點,學科結構更趨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優勢更加突出,初步形成與衝擊世界一流醫學院校相適應的重點學科與研究基地體系。

2. 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推動新興學科發展。發展新興學科是增強學科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根據人類疾病譜的變化與醫學模式的轉變,通過加強學科間的相互交流與協作,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促進醫學與工學、理學以及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多層次學科交叉與融合,加快交叉學科研究機構或平台建設。重點圍繞惡性腫瘤(白血病、消化系統腫瘤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等)和神經精神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等開展以重大疾病為導向的系統生物學研究,將這些疾病的關鍵臨床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逐步構建轉化醫學、再生醫學、遠程醫學信息傳輸、公共衛生等一批重大技術平台,推動醫學與材料、信息、微電子、自動化、納米、環境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發展一批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同時,以重點學科為核心,積極拓展校內外合作渠道,增強各學科間的協作攻關能力及國際競爭能力。

3. 加強基地建設,提高研究水平。在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985」、「211」等重大專項的支持,組織建立轉化醫學、再生醫學等學科技術平台的同時,積極爭取上海市的項目資助,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現有研究基地條件和裝備水平,通過學科交叉和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學科基地的技術服務功能和支撐水平,提升實驗基地的綜合實力,力爭新增國家和部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2-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4個。多渠道爭取資源扶持,重點推進實驗動物科學部的設施和技術改造,力爭建成具有現代醫學檢測設備及優秀科研團隊的國際化大動物研究中心。

視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系 相關視頻

你的美+我記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 陳爾真教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