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彩山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彩山雞


七彩山雞
原圖鏈接

七彩山雞俗稱野雞,又稱雉雞,因其毛七彩斑斕,故名為七彩山雞,是集肉用、觀賞和藥用於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被譽為「野味之王」、「動物人參」。七彩山雞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七彩山雞、別名: 雉雞、環頸雉、野雞。拉丁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界: 動物界、門: 脊索動物門、綱: 鳥綱、目: 雞形目、科:   雉科、族: 雉族、屬: 雉屬。

形態特徵

七彩山雞(野雞)的外形_野雞養殖_野雞 山雞的外形分頭、頸、軀幹和四肢4個部分,體表有一層羽毛覆蓋。公山雞頭和頸的羽毛為淡藍色至綠色,頸上有明顯的白環,胸部中央的羽毛呈紫紅色,兩側為淡藍色,背腰部均為淺銀灰而帶綠色,腹側為淡黃色並帶有黑色的斑紋,尾羽較長,呈橄欖黃色,並具有黑色橫斑,中央4對尾羽呈紅紫色,兩側尾羽淺橄欖色,具褐色斑點,翼上覆羽淺灰色,邊緣白色。母山雞羽色不如雄雞艷麗,公山雞頭頂上有黑色和棕色的斑紋,後頸羽基栗色,近邊緣為黑色,喉部略帶白色,胸部和背部羽顏色較雜,羽片中央有黑棕色斑點。腹羽淡棕色。尾羽是黑色和淺黃色的呈蟲跡狀的條紋。公山雞平均體重可達3斤,母山雞平均體重可達2.5斤。[1]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

在沿海各省,常見於大片莊稼地附近高達數十米的丘陵地上,主要棲居在山區灌木叢、小竹簇、草叢、山谷甸子及林緣草地等處。在東北,夏季時分布至海拔800~900米山地,在北京至1,000米以上,在秦嶺以南至2,200米,在四川汶川,有時高達2,900~3,000米處。至秋季漸從高海拔處遷到山麓草場及近山的耕地。此時,在湖泊江河邊上的葦塘內,也棲息着很多的七彩山雞。至秋後,蘆葦被割掉時,它們就更易被發現,成為此時狩獵的主要對象。 腳強健,善於奔走。飛行也很有力,不過飛行僅短距離,不能持久。平時多潛伏草間找吃;如受任何驚動,就在稠密的草堆中竄匿,隱蔽不了時才驟然振翅飛起,在幾次拍翅後,就能飛得相當迅速,但飛得不遠,又悄悄地潛入草叢中逃去。

展翅山雞
原圖鏈接  

適應性

山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從平原到山區、河流到峽谷,海拔300米到3000米均有山雞棲息生存,並隨季節變化而作不規範的垂直遷徙,能耐受40℃的酷暑和-15℃的嚴寒,夏季棲於氣候涼爽、通風、食物較豐富的地區,秋後遷徙至向陽背風處。一般臨晨出來活動、覓食,野生狀態下的山雞主要棲息於葦塘內、有莊稼生長附近有小叢林的丘陵地及平坦的莊稼地,下雪或大雨天氣多在樹根下過夜,家養山雞習慣在地上過夜。

集群性

山雞有集群活動習性,群體的規模不穩定,一般以雄山雞為中心和其它配偶共同組成相對穩定的群體,一般一公配多母,極個別一公配一母,如遇其它公山雞介入,公山雞會發生強烈爭鬥。

雜食性

山雞喜豆類、農作物的種子和莖葉等植物性食物,隨着季節的變化,攝取的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春季可以採食植物的芽苞、野草、野菜的嫩芽和植物的根莖,還喜歡刨食豆類種子;夏季是山雞飼料較為豐富的季節,能採食到植物的根莖、花葉和漿果及籽實,也能吃到螞蟻等昆蟲蟲卵動物性飼料,野生山雞出殼後主要以昆蟲、幼蟲、蟲卵為食物,以後逐步過渡到植物性飼料,人工育雛前期,必須注意日糧中動物性飼料的添加;秋季主要採食籽實、野草及農田收割後遺留下來的穀類籽實;冬季主要以籽實和野草為生。人工圈養山雞採食人工配製的配合飼料,山雞的食量小,每天約採食70克左右。 喜棲於蔓生草莽的丘陵中,冬時遷至山腳草原及田野間。以穀類、漿果、種子和昆蟲為食。善走而不能久飛。 山雞食量小,一般每天吃60~70克,少吃多餐,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仍保留此習性,吃食時往往吃一點走一圈,回頭再吃,直至吃飽為止。山雞採食時先小心接近食物,並極力伸長頭頸,啄一下,看一看,一有異常動靜,立即後退。

攻擊性

山雞在繁殖期好鬥,尤其是雄山雞。雄雞為了爭得「領主」地位,往往斗得頭破血流,強的個體在交配和採食等方面享有優先權。在繁殖期以雄山雞為中心組成繁殖群,如有其它群的公山雞介入,公山雞間會產生激烈的爭鬥。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同籠舍的公山雞間常發生爭鬥現象,弱者被啄得頭破血流。 山雞即使在採食過程中也不時地抬頭張望,觀察四周動向,如遇敵害,迅速逃避。當敵害靠近時即起飛。逃避時將頭鑽入樹叢或草叢中,顧頭不顧尾。人工飼養的山雞,一旦聽到響聲或其它驚嚇,就亂飛亂撞,常碰得頭破血流,所以,山雞養殖場要求保持環境安靜,防止山雞驚群。

七彩山雞苗
原圖鏈接  

物種分類

七彩山雞在我國境內,如上所述,計有19個亞種。上面已經提過,雉雞在國內的許多亞種,有的具白色頸 圈,有的僅具遺蹟,有的卻完全沒有;所具的頸圈有的甚狹,有的很寬,有的很完整,有的卻在前頸處中斷或加寬,很不一致,隨各亞種而有不同;有的亞種其雄鳥之間還見有個別變異而互相不同。由於不少亞種特別是在我國沿海一帶,均具有白色頸圈,所以常把雉雞叫做環頸雉,但這名稱卻不能適用於雉雞的所有亞種。

養殖技術

1、養殖場舍的建造

山雞養殖場應設在地勢燥,平緩,向陽背風。比較安靜的地方,飼養山雞雞舍與家雞舍要求相仿,雞舍面積可根據飼養規模決定,雞舍可用舊房間。豬圈、牛圈房前屋後多餘面積進行改建,三面為牆,一面開放,開放一面的外邊應留一定的運動場,一般應比室內面積大一倍左右。 山雞運動場地面應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於排水,地面要平整,最好做成水泥地面,以便於清掃,運動場的四周可砌1.8米左右的磚柱,頂上及四周加上攔網,攔網或用鐵絲網,也可用尼龍網代替,安裝攔網時,可有四周地南砌起30-100厘米高的矮牆基,再將攔網安裝上去,這樣既可延長攔網的使用年限,又使用權運動場整齊美觀。 運動場和雞舍的總面積以30隻以內為宜,每攔內以放成雞,150隻或青年雞300隻以100平方米以內為宜。若場地大,可多隔成幾個圈舍。因種雞在交配雞前都要雌雄分離飼養,所以至少要建改兩個雞舍。同時,雞舍內還應準備好食槽,飲水槽等。食槽可用木片訂製,一般長1米,寬5厘米,高5厘米。槽上可用大眼鐵網或小片木片訂好,防止雞進入食槽,水槽可用塑料盆或其它容器代替。有條件的,可購買專用塔式欽水器。因為雞很喜歡沙浴可在運動場內設沙地(河沙,石沙均可),也可用大塑料盆裝沙置於運動場,應注意讓沙保持清潔、乾燥。

2、雛雞養殖技術

雉雞飼養階段的劃分:0-6周齡為育雛階段 7-12周齡為育成階段

  1. 、適時飲水與開食:雛雉出殼後24~36小時開食,開食前應先飲水,飲水中最好加5%葡萄糖或0.1%高錳酸鉀,對不知道飲水的雛雉及時調教,使之儘快飲水,餵水後1~2小時開食。開食料要柔軟,適口性好,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前3~5天最好餵濕拌料。在每次加料前清除剩料。開食時每2~3小時誘食1次,以後逐漸增加間隔時間,0~2周每天餵料6次,3 ~4周每天5次。一般隨日齡的增大,採食量也遞增,生長到接近成年體重時,對飼料的需要量趨於穩定。
  2. 、溫濕度調控:適宜的育雛溫度為:1~3日齡35~34℃,4~7日齡33~32℃,2周齡31~28℃,3周齡27~24℃,4周齡為23~22℃,5周齡後保持常溫。相對濕度1~10日齡65%~70%,11日齡以後55%~65%。
  3. 、密度:隨日齡變化,其體重、需用水等也會相應變化,應適時調整飼養密度,增加水、食槽數。網箱平養或箱式育雛時密度為:1~10 日齡50~60隻/平方米,10~20日齡30~40隻/平方米,此後可轉入立體籠( 蛋雉育雛用4層籠),21~42日齡20~30隻/平方米,43~60日齡10~20隻/平方米。
  4. 、通風換氣及室內環境控制:室內空氣流通不好,氨氣濃度過大,會直接影響雉雞的生長發育,並可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疾病的發生。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時清糞、清掃地面,維持適宜的溫度,定期帶雞消毒,及時疏散密度。搞好室內環境是提高雛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光照時間控制:雛雉對光照要求不太嚴格,初雛1~3天保持24 小時光照,4~7天保持20~22小時光照,此後,根據雛雉採食情況快轉入自然光照。3周前後轉入立體籠時,第1個晚上要全加光照,以使雛雉儘快適應新環境,多採用3瓦/平方米為宜,待雉群大部分採食、飲水後, 即可採用自然光照。
  6. 、免疫接種:結合本場情況制訂好免疫程序。

3、成雞養殖技術

雛雉籠養6~7周即可轉入地面平養或轉入育成雉籠。至18周齡這一段時間是雉雞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平均日增重10~15克,至20周齡,已基本接近成年雉體重。因此,6~20 周齡階段養管理飼是保證育成雉生長發育關鍵,在做好各項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轉群時間及注意問題:一般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雛雞飼養至6~8周齡時轉群,夏季孵出的雛雉飼養至5~6周齡即可轉群。轉群前3天應派專人值夜班並給予24小時光照。轉群時還應注意將弱雛分離飼養,病殘雛及時淘汰。轉入地面後1~2周,選擇溫暖無風天氣,打開門窗,讓其到室內外運動場做短時間活動,以後逐漸延長,夜晚趕入室內。
  2. 、後備種雉限飼:確定留作種用的育成雉,除6~8周齡進行初步選擇外,還必須控制體重,防止過肥,以保證繁殖期能獲得較高的產蛋率和受精率。具體措施是:減少日糧中蛋白質和能量含量;增加粗纖維及青綠飼料餵量;減少飼餵次數;增加運動量;限制餵料量等。
  3. 、第2次斷喙,防啄癖發生:雉雞野性較強,喜歡啄異物。 育成雉生長迅速,如果此期某些營養素缺乏,或環境不理想,或密度過大,啄癖就更易發生。為有效防止啄癖,可在5~10周齡間進行第2次斷喙,方法與家雞斷喙相同。
  4. 、禁用發霉變質飼料,防止麴黴菌病發生:育成前期的雉雞對麴黴菌易感,本病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因此在飼養管理中應注意禁用發霉變質飼料及發霉墊料,控制好舍內環境,維持要求的濕度,經常用過氧乙酸等帶雞消毒,轉群前用火焰噴射器灼燒地面及可灼燒用具,防止本病發生。[2]

繁育技術

1、種雉群的建立

每一種雉群的建立一般均經2次以上的選擇:第1次選擇於每年10~11月份進行,嚴格按品種標準、生長發育情況、健康情況選擇,組成後備群;第2次選擇於次年的1~2月份進行,選擇標準:公雉羽毛豐滿鮮艷, 羽束直立,胸寬深,體大,體格粗壯,雄性強;母雉身體端正呈橢圓形,羽毛緊貼,有光澤,尾不着地,腿部及眼睛無缺陷。有條件的可在2月底、3月初進行第3次選擇,剔除不符合品種特徵或雄性不強、精神狀態不好、 母雉至3月初臉不紅或尾拖地的個體。至此,經過2~3 次選擇淘汰就可以確定種雉了。

2、雉雞的繁育技術

  1. 、放配月份和利用年限:在良好的人工馴養條件下,一般公雉9 ~10月齡達到性成熟,母雉稍晚,於10~11月齡性成熟。如已經到繁殖季節即可考慮適時放配,我國北方地區一般3月中旬前後,南方地區一般2月初放配。生產場家種雉一般一年一換,但同群種雉第2年死淘率明顯低於第1個利用年限。產蛋量受精率變化不大。
  2. 、雉群大小及公母比例:雉雞繁殖季節群體不宜過大,一般100~150隻為一群,而且群與群之間設置遮擋視線的屏障,以免影響交配。在一般營養和管理的水平下,公母比例可確定在1:4,此時受精率可達到85%以上,飼料營養及管理水平高,則可適當增加每隻公雉的與配母雉數,比例變為1:5~1:6。
  3. 、適時放對配種:放配時間的確定必須考慮氣溫、繁殖季節及營養水平等因素,雉群生長發育好可以稍提高,而發育情況差的種雉可推後。也可通過試配方法確定適時放對配種時間,方法是先試放1~2 只公雉入母雉群,觀察母雉是否樂意「領配」。實踐證明,放配時間應在母雉的鳴唱、紅臉或做窩等行為來掌握放配時間。過早放配不僅影響種稚群成活率, 而且還會促使公雉早衰,影響後期種蛋受精率,過晚則會造成種蛋的浪費。
  4. 、保護「王子雉」與設置屏障:公雉入母雉群中後,經過數日爭鬥,產生「王子雉」,「王子雉」在母雉群中享有優先交配權。公雉群們序排定後不得隨意

入新公雉,以維護「王子雉」地位,可減少體力消耗,穩定雉群。但「王子雉」有不讓其他公雉交尾的特點,故應在網內或運動場上設置屏障,可按每100平方米放3~4塑質瓦,或樹枝堆,或假山石,以提高產蛋率和受精率。

3、種雞養殖技術

雉雞的繁殖有季節性,北方地區每年3~7月份為繁殖季節,南方地區可能提前1~1.5個月。一般將成年種雉分成繁殖期和休產期兩個階段,並採取不同的管理。 繁殖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1. 、進入繁殖期的雉雞,要求營養豐富,尤其要求充分供給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產蛋開始後,隨着產蛋量的增加,逐漸增加蛋白質含量,產蛋高峰期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可達到18%~20%,在蛋白質含量增加的同時,還應注意適當增加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
  2. 、雉雞因馴化時間短,野性較強,公母雉都有啄蛋的壞習慣,而母雉又具有產蛋地點不固定的特點,破蛋率較高,因此集蛋要勤,凡破蛋或吃剩的蛋殼應及時清理出圈,防止啄蛋癖蔓延。
  3. 、保持良好穩定的環境條件,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時、定管理程序。出入雉雞舍動作要輕,以常檢查、修補網室,防止野生動物驚嚇、騷擾雉雞群;夏季炎熱天氣搭棚或在網室旁種植爬藤類的絲瓜、豆角等植物遮蔭,以避免烈日直射,保證種雉正常的性活動及交配次數。
  4. 、種雉每天產蛋時間多集中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 約占全天產蛋數的86.7%,正常產蛋每個蛋持續時間0.5~5分鐘,初產雉雞偶發難產現象,飼養人員應

注意雉雞群動態,發現難產應及時助產。方法是:先向泄殖腔中滴入潤滑劑、甘油等,然後左手固定蛋的兩側,右手壓住腹部向前推,幫把蛋取出,動作要輕,此項工作需兩人完成。因初產母雉泄殖腔帶血,其他雉見紅後會啄肛,因此要隨時觀察雉群,及時採取措施,往出血處塗紫藥水或黑墨汁,或隔離飼養。 5、當天種蛋應按時全部送交蛋庫保存。

養殖經驗與技巧

  1. 、養殖山雞注意事項 山雞有較強的野性,比較怕人,在居民點和公路邊不適宜選擇山雞項目。 購買種、苗、蛋要注意品質。 注意養殖密度,每平方米不超過5隻,同時防止啄癖。 注意控制母雞的膘情,減少產蛋難產。 注意疫病防治。
  2. 、怎樣選擇山雞種蛋 第一,是種蛋的品質要新鮮。一般來說,用於育種的蛋以10天內產收的蛋最好,因為這一時期內產收的種蛋其孵化率較高,孵化出的雛雞往往也十份健康和強壯,其成活率極高。 第二,是種蛋的形狀大小要合適。過大、過小或過圓、過長的蛋,都不適宜於用來孵化育錐。 第三,是種蛋的外表結構要正常。凡是薄殼蛋、厚殼蛋或「沙皮蛋」等外表結構異常的蛋,是不宜用來孵化的。 第四,是種蛋的蛋的蛋殼表面要清潔和要保證其沒有裂紋。蛋殼過髒的蛋或有裂紋的蛋常會受微生物污染而最容易腐壞,從而直接導致孵化失敗。 第五,凡是用來育雛的種蛋,都必須要求其來源於飼養、管理正常的健康雞群,以免出現病症。
  3. 、怎樣防治山雞啄癖
  • (1)斷喙:實際斷喙是防止啄蛋及其他啄癖的有效手段。幼雉15~20日齡斷喙1次,70日齡進行第2次斷喙,開產前進行修喙1次。公雉斷喙尖。
  • (2)控制密度:雉雞飼養密度不超過5隻/平方米,每群不超過80隻。
  • (3)沙浴池:種雉網室內鋪墊5厘米厚的沙,運動場內設沙浴池。
  • (4)設產蛋箱:繁殖期設置相應的產蛋箱和遮擋視線的屏障。
  • (5)戴眼罩:應採用透明的紅色眼罩,配以由尼龍或鐵絲製成的鼻針,從而將眼罩架於喙上,別針則通過鼻腔以固定眼罩。
  • (6)勤撿種蛋:每天至少撿蛋兩次,產在運動場上的蛋更應及時收取,減少雉雞對種蛋的接觸機會,防止啄蛋癖。
  • (7)放置假蛋:採用仿生的塑料雉雞假蛋,放於種雉舍內,在叼啄不破的情況下,會逐漸改變啄癖。
  • (8)裝置鼻環:鼻環裝配在雉雞的上喙上,以鼻環針固定在鼻孔上,但勿鉗入組織里。要選擇適合於雉雞年齡的鼻環。一般在4周齡便可配戴, 一直戴到16周齡出售時為止。凡留作種用的,至16周齡時用截斷器將鼻環除掉,再裝上成年的雉用鼻環。此環不影響採食和飲水等正常活動。
  • (9)定期驅蟲:對於體表與體內的寄生蟲應定期用藥驅除,以防止啄羽。

怎樣防治山雞疫病

  1. 、在孵化間、育雛間、種雞場的人中處應設置消毒設備,工作人員上崗時必須消毒。
  2. 、對山雞的易發病--雞新城疫,應特別注意嚴密防範。於第10日齡用新城Ⅳ疫系苗點眼或滴鼻,1個月齡時用Ⅱ系苗加強免疫,3個月齡時上Ⅰ系苗,種山雞於產蛋前1個月再注射1次新城疫Ⅰ系苗。
  3. 、平常注意疫病的監測,用「百病消」、「恩諾沙星」、「氯黴素粉」、「痢特靈」輪迴使用,以預防沙門氏桿菌、巴氏桿菌或大腸桿菌病。
  4. 、平時對網舍用具、設備,用「百毒殺」或「過氧乙酸」定期消毒。

七彩山雞的疾病防治

  1. 、麴黴茵病:山雞尤其是雛山雞1-15日齡最易感染、發病率較高,可造成大批死亡,一般發病雞死亡率占10-30%,30-70日齡的雞也常發病,但死亡較少,成年雞不易感染,因山雞在4-7月產蛋育雛,正是夏季梅雨季節,因飼料褥草被麴黴茵污染或因密度過大擁擠,通風不良,圈舍潮濕,滋生麴黴茵致病,防治辦法:禁餵發霉飼料,禁用發霉褥草,注意通風換氣,在夏季連綿陰雨天,最好使用火焰噴消毒。治療:用制霉茵素或克霉唑100隻雞50萬單位,混入飼料連餵5次,也可用0.1%硫酸銅液飲水。
  2. 、葡萄球茵病,也是山雞常風病:主要因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引起葡萄球茵感染,主要侵襲雛雞和育成雞,臨床表現主要是眼型:最初症狀,流淚,眼結膜紅腫,有粘液性分泌物,眼臉腫脹,稍後發生頭部腫大,精神不振,食慾明顯減退,條件改善後,病雞很快恢復正常,一般不引起死亡,但是有時也會全身感染而致死亡,雛雞患麴黴茵眼炎,也可引起異發葡萄球茵病;種雞舍由於有鐵絲網,山雞又善于飛行,撞傷頭部,也可因傷感染而引起葡萄球茵感染。 防治辦法:雞群的密度要適當,注意舍內通風換氣,經常檢查網舍的釘鈎,哺掃舍內的鐵絲異物,搞好環境衛生及消毒,及時斷喙,可以預防其感染,一旦感染,可用氯黴素、卡那、慶大黴素,磺胺等藥物治療,必要時應先做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用藥。
  3.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診斷與防治
  • 一、臨床症狀 突然發病,精神不振、食慾下降或不食、低頭縮頸、羽毛逆立、不愛活動、拉稀、糞便腥臭、時有咳嗽、打噴嚏、鼻流清液、伸頸、甩頭、張口呼吸,發出「咕嚕」異常呼吸音,尤其是夜晚更甚,呼吸聲更明顯,猶如拉風箱,隨着病程的延長,全身症狀加劇,精神萎頓,食慾廢絕、翅下垂、嗜睡、怕冷打堆、病雞逐漸消瘦、體重減輕。
  • 二、防治措施
  • 1、加強衛生防疫、緊急接種疫苗。將發病雞全部換舍隔離,對死雛集中深埋,健雛更換場地,原用雞舍徹底用清水沖洗並用3%的甲醛熱溶液噴灑消毒,1次/日,連用3天;飼槽和飲水器等用具用水洗淨後再用0.1%的新潔爾滅浸泡消毒;全雞群用雞傳支H52進行飲水免疫,在飲水免疫前停止供水4小時,並在疫苗水中加入0.5%的脫脂奶粉。同時用消毒威帶雞消毒,2次/日,連用5天,以淨化空氣,殺滅病原微生物。
  • 2、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調節雞舍溫度,並做到在保證室內溫度和濕度的前提下儘可能通風透氣,降低飼養密度,避免發生擁擠,合理調配日糧,做到適口性好、營養全面、易於消化,同時注意日糧中適當增加禽用多維和礦物質的含量,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 3、治療方法。該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病後,可使用一些廣譜抗菌素和抗病毒藥,對防止繼發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 (1)臨床症狀明顯的病雞口服氨茶鹼片,0.5-1.0克/只,1次/日,同時肌注青黴素3000國際單位/只、鏈黴素4000國際單位/只,2次/日,連用3-5天,療效較好;
  • (2)全群用板蘭根、金銀花、魚腥草、龍膽草、甘草、連翹、蒲公英、桔梗各25克(為1000隻雞1日用量),煎汁拌料飼養喂,連餵5天;飼料中拌飼0.15%的病毒靈和禽菌靈粉(0.7克/公斤體重/日),連餵3天。
  • (3)注意事項:到目前為止,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還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預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有資料表明,在7-10日齡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苗滴鼻或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苗H120與新城疫Ⅱ苗混合飲水,35日齡再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苗H52加強免疫,對該病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

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保健食品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重視,出口量日益增加,我國消費空間巨大,有關專家預測,10年內難以滿足市場,所以七彩山雞的養殖前景是非常看好的,適時開展山雞養殖應能收到較高的經濟回報。但引種前要實地考察,學好七彩山雞養殖技術,確保養殖成功。[3]

分布範圍

山雞共有30個亞種,分布在我國境內的有19個亞種,遍布於我國各地,國內外的山雞大都是由我國這些亞種馴化或雜交而成。分布範圍包括西古北區的東南部、中亞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流域、中國台灣等地、朝鮮日本及北部灣。引種至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北美洲

相關視頻

七彩山雞(2018)

《農廣天地》七彩山雞的養殖技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