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8式75毫米榴弹炮载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M8式75毫米榴弹炮载具原图链接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

M8式75毫米榴弹炮载具(英语:75 mm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8,缩写:M8 HMC)是一款二战期间美国制自走炮。这款自走炮是在M5斯图亚特式轻型坦克的车体上安装了一个带有75毫米榴弹炮的旋转炮塔后制成的[1]

历史

自1920年代,美国陆军即开列出自走炮的需求。最初底盘选择了一般曳引机,后来更换为T1轻战车,但是这些开发都受到经济大萧条之故而暂告顿挫。到1939年备战后,自走炮开发才获得经费。这时候的自走炮底盘选用了M1战斗车,采用全密闭式炮塔,配备武器则是口径75毫米的M1榴弹炮,代号“T3”。T3自走炮测试的结果认为它的战斗舱过于狭窄,因此不被接受。但是相关设计得到肯定,后来在1940年6月M3轻战车问世后,自走炮的改良转移到这个底盘上继续。

在1941年,泛世通公司与亚伯丁实验场合作,以实验场工程师的意见先是打造了T18自走炮,1942年则是推出T52自走炮,同时在开发的还有以M5轻战车底盘打造的为“T41榴弹炮载具”。T41安装了一个模拟战斗室,并且没有安装装甲,仅仅是作为研究用。后来,军方考虑到这款车辆不能为乘员提供足够的防护,故将之抛弃,将精力转向新设计的T47上。

T47与T41一样使用了M5轻型坦克的底盘。T47与之前几款原型自走炮车最为不同的设计是主炮架设与配套设计,它的主炮安装在炮塔上,使火炮可以满足360度的射角,此外火炮装有陀螺仪,因此可以在崎岖环境下完成稳定射击。该炮塔使用开敞式设计、手摇转动,炮塔环直径从1188毫米加宽为1384毫米,受惠于增大的炮塔环,战斗室的空间也更为宽裕。1942年4月,T47的模型制造完成。军方在对其进行评估后,在1942年5月决定将其投入量产,并将之命名为“M8式75毫米榴弹炮载具”。

M8自走炮的实车在1942年9月才完成,在亚伯丁测试场的测评非常顺利,仅有些微的修改设计即于同月进入量产。M8自1943年早期开始装配部队,1942年9月到1944年1月间,由凯迪拉克汽车的底特律工厂量产1,778辆M8自走炮,在量产期间,除了将M2榴弹炮更换为M3榴弹炮,M8的规格并没有大幅度调整。美军通常会将M8分配至中型坦克营的营部连中。自1944年春起,美军开始逐步将M8自走炮替换为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雪曼坦克。

尽管M8被美军定位为“突击炮”,但是M8的轻装甲加上敞口炮塔却使得它并不能很好胜任这一工作。

性能

M8全重16.33公吨,75毫米榴弹炮被安装在一个可以360度回旋的敞口炮塔上[2]。火炮的俯角、仰角分别可达-20度、+40度。全车共携带46发主炮的炮弹。炮手和车长坐在开敞式炮塔中——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敌军的攻击。他们登上坦克的方法是爬上炮塔后进入坦克内部。而驾驶员和副驾驶则可以通过车体前部的舱门出入。

M8自走炮的车组编制防御武器是1挺M1A1冲锋枪与3挺M1卡宾枪,配赋子弹为600发.45子弹(24个弹荚)与735发.30卡宾枪弹(49个15发弹荚),车上一般会装设SCR-510或SCR-210无线电

视频

M8式75毫米榴弹炮载具 相关视频

老外靶场第一次射击,75毫米榴弹炮,发射时威力太大了!
实拍:榴弹炮威力有多大?看完你就知道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