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高锟高锟爵士,大紫荆勋贤,KBE(英语:Sir 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电机工程学家。从小在香港长大,具有多重国籍,身份同时为香港人,英国人及美国人。
祖籍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的书香门弟,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民初时期南社文人,父亲高君湘律师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博士,堂叔父高君平为天文学家。弟弟高铻(Timothy W. Kao)亦是物理学家,现美国天主教大学土木工程系荣休教授(主攻液体动力学)。
伟大成就
于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扬“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突破性成就”,国际媒体常称“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家庭介绍
高锟夫人黄美芸是在英国出生的华人,黄美芸大学毕业后到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研究室工作,邂逅了高锟。两人相爱,但黄美芸的母亲反对她和高锟结婚。黄美芸最后不理母亲反对,两人于1959年结婚[1],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现时皆在美国矽谷生活和工作。
生平介绍
通习多国语言
小时后一家住在法租界,直至中学一年级。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高锟十岁时入读上海世界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时也学习英文和法文。他通习吴语、粤语、普通话、英语、法语[2]。
童年迷上化学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氯气,制造灭火筒、烟火和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混合红磷粉与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泥里,搓成泥炸弹并扔到街上引爆。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学历
1948年家族移居台湾。
1949年移民香港,入读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四年级,高中毕业后,因当时本地大学当时没有电机工程学系而且优秀学生多留学外国,赴英国重读高中,于是他就读了当时位于伦敦东部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为格林威治大学)。
于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
后于1965年,任职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时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电机工程学哲学博士学位。
职涯
1957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公司任工程师。
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服务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1966年在美国电信企业ITT的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任工程师时做出划时代的实验,证明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长距离传递信息,打破玻璃纤维在早期只能短距离传信的理论难题。
高锟于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现称电子工程学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
1974年重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涅狄格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1989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及后于1991年并入工程学院,而高氏有份参与建立)。
1991年设立建筑学系(2009年起改称建筑学院)。而他一直工作至2009年正式退休。
1997年返港成立“高科桥公司”提供科技顾问服务,同时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
后于2000年在大埔工业村投资成立“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生产光纤,后于2003年易主更名“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
晚年生活
2004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阿兹海默病,接受治疗。
2009年10月6日,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后被广泛报导,其夫人黄美代笔的公开信自言“在香港就读高中、也曾在中大执教鞭、当校长,并在这里退休,在香港生活逾三十载,是个名副其实的香港人。
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向高锟颁授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高锟及夫人黄美芸在2010年9月21日成立高锟慈善基金,期望增加大众对病症的认知以及对患者的关怀,其夫人黄美芸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指高锟“老人家记性差”,时而忘记锁匙或书本放在哪里,不过病情轻微,认人、认路均没有问题。
逝世
2018年9月23日早上11时45分,高锟于香港沙田区白普理宁养中心离世,享寿84岁。香港各界均一致表达哀悼,香港中文大学和高锟慈善基金分别在校园和湾仔温莎公爵大厦设吊唁区。
参考文献
- ↑ 香港电台. 薇微语第十三集,高锟太太黄美芸. YouTube. 2009-12-06.
- ↑ 专访高锟:上海话普通话都会说 迟到的诺贝尔奖. 外滩画报. 2009-12-16 -accessdate=2018-09-23 [201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