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余

陳餘(?-前205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漢初代王趙國太傅,井陘之戰失敗,被劉邦殺死。大澤鄉起義之後,同投奔陳勝,後跟隨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後,出任大將軍,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死,與張耳立趙歇為趙王。李良引秦軍大將章邯攻趙。張耳、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將王離包圍,自覺兵少,不敢進兵攻秦,張耳大怒,責怪陳不守信義,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全軍覆沒。後項羽大軍至,大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張耳再次見時,怪他背信棄義。陳壹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倆人絕交。項羽分封諸侯王時,陳只被封為侯,心有不滿,於是聯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復立趙歇,自為代王。韓信平定魏後,與張耳壹同攻趙,陳未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於泜水。[1]

簡介

陳餘之父仕於魏国。早年,陳餘遊学趙国苦陉,精通儒術。趙国富豪公乘氏嫁女给了陳餘。这时,陳餘结识了張耳。陳餘年少,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張耳,并且效法藺相如廉頗,结为刎頸之交。

前225年,秦国滅亡魏国,秦王政(秦始皇)听闻此两人是魏之名士,悬赏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改名换姓,一起到了地,作里监门吏谋生。两人相对。里吏一次因故鞭笞陈馀,陈馀想反抗,张耳阻止了他,使他受笞。里吏走后,张耳在桑下数落陈馀:“我和您怎么说的?今天难道因小辱而欲死于小吏手中吗?”陈馀同意了他的话。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吴广發動大澤乡起事,占据陳郡,張耳、陳餘投奔陳勝。陳勝大喜,封張耳、陳餘为官。陳勝要自立為王,張耳、陳餘主张立六国宗室为王。陳勝不听,張耳、陳餘想脱离陳勝,便建议进攻赵地。陈胜任武臣为将军,张陈二人被任为左右校尉,率士卒三千人攻赵。武臣从白马津强渡黄河,范阳蒯通说降范阳縣令,连得赵地十餘城。八月,武臣率义军趋至邯郸。这时陈胜在陈地称王,陳餘等人亦劝武臣自立为赵王。

武臣称王,以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陳餘为大将军。陈胜希望武臣去援救駐兵戲水(今陝西臨潼)的起義軍將領周章,承认了武臣称王。武臣却只想割据一方,派韩广北攻燕國李良常山太原。李良兵力不足,返回邯鄲求援时,遇見武臣的姐姐飲酒歸來,李良誤以為武臣的姐姐羞辱自己,一怒之下,杀死了武姐,一不作二不休,又杀武臣、邵骚,追殺张耳、陳餘。陳餘击败李良。李良投奔秦将章邯。武臣已死,张耳、陳餘等立旧赵国公族赵歇为赵王。定都信都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攻殺项梁后,派部下王離进攻赵国,攻克了邯鄲。王離围攻張耳、趙歇所在的鉅鹿,張耳向常山的陳餘求援。陳餘北收常山数万人,率援軍到鉅鹿城下见章邯軍勢强,不敢进攻,屯驻於钜鹿之北。張耳派部下張黶和陳餘的親族陳澤作为使者求援,斥责他不顾刎頸之交。陳餘说自己不能白白送死,要活下了为張耳、趙歇报仇。最后借五千兵给張黶、陳澤,让他们进攻章邯軍,结果五千人全军覆没。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率军北渡漳河,與秦兵爆發了鉅鹿之役,俘虏王離,解钜鹿之围,十二月,张耳见陳餘,责其不肯相救。陳餘怒解印绶,推给张耳,起身去厕所解手,张耳一时不知所措,幕僚对张耳道:“此乃天赐于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张耳收下陳餘的印信,得到其兵权,陳餘只能独自与军中好友数百人渔猎於河上泽中,从此二人失和。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此时张耳同各路诸侯入关中。项羽素闻张耳之名,乃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最初张耳、陳餘有隙,陳餘闻知大怒,对人道:“张耳和我功相等。今张耳为王,我却封侯,项羽对我不公。”陳餘使门客说服齊王田荣发兵,加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陳餘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自己不去代国,在趙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汉王刘邦招降陳餘,陳餘要見到张耳的首级才肯降,刘邦斬了一個面貌相似張耳的人,用其首级诓骗了陳餘,於是陳餘降汉。在彭城之战后,陳餘知道真相,张耳没死,便反叛劉邦。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十月(秦國历法,按夏历公历仍是前205年),韩信曹參魏豹后,与张耳出井陉击赵。陳餘對於南路劉邦的進攻十分憂慮,不听李左车之言,在井陉之战败于汉军,被劉邦斬殺,卒於邯鄲[2]

歷史評價

李左車:“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壹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

司馬遷:“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大伯、延陵季子異矣。”

班固:“張耳、陳餘,世所稱賢,其賓客廝役皆天下俊傑,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也!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劉邵:“涓涓不息,遂成江河,水漏覆舟,胡可救哉。是故陳餘以張耳之變,卒受離身之害。”

慕容鎮:“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關,終屈於韓信;諸葛瞻不據束馬之崄,卒擒於鄧艾。”

司馬貞:“張耳、陳餘,天下豪俊。忘年羈旅,刎頸相信。耳圍鉅鹿,餘兵不進。張既望深,陳乃去印。勢利傾奪,隙末成釁。”[3]

洪邁:“張耳、陳餘,少時為刎頸交,其後爭權相與致死地而不厭,蓋勢利之極,其究必然。”

蔡東藩:“張耳、陳余,號稱賢者,實亦策士之流亞耳。當其進謁陳勝,諫阻稱王,請勝西向,為勝計不可謂不忠。及勝不從忠告,便起異心,徇趙之計,出自二人,武臣為將,二人為副,渡河北赴,連下趙城,向時之阻勝稱王者,乃反以王號推武臣,何其自相矛盾若此?彼且曰:‘為勝計,不宜稱王;為武臣計,正應稱王。’此即辯士之利口,熒惑人聽,實則無非為壹己計耳。始欲助勝,繼即圖勝,纖芥之嫌,視若仇敵,策士之不可恃也如此。然二人之不克有成,亦於此可見矣。”[4]

後世紀念

成安君祠在古成安城改西北部,有壹座雄偉壯觀的廟宇,名曰“成安君祠”,又名“陳余廟”。數千年來曾香火不斷,祭供常有,而歷代又多次修葺、擴建。

史記記載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是張耳、陳餘的合傳。深刻地揭示了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後以利相傾這種前後不壹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5]

影視形象

2011年,電視劇《楚漢傳奇》:徐豐年飾演張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