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阳曲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曲县,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2′~113°09′,北纬37°56′~38°09′112 ;属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2070平方公里,下辖4镇6乡、124个行政村,人口15.8万(2016年末)。

名称诞生

阳曲县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1]。另一说为清道光《阳曲县志》:“阳曲乃汾曲之阳。”

历史沿革

春秋属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大夫魏献子(舒)治理政务,分原祁氏之田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据考,晋盂邑即为今大盂一带。

战国时,析晋阳邑部分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2]载:“狼孟县,俗名黄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黄头寨即今黄寨村,遗址尚存。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置狼孟县,隶属太原郡

西汉复置盂县。汉初,以太原郡21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后改置为代国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时狼孟县、盂县汾阳县均隶属于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建武十四年(38),废太原国复置太原郡。期间,废汾阳县。狼调县、盂县先后属太原国、太原郡。

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阳曲县与狼调县、盂县同属太原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太康五年(284),复置太原郡。阳曲县、狼调县、盂县同属之。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隶属肆州永安郡。北周时改属肆州雁门郡

隋唐两代分合频繁。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618)初,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阳直县、抚城县同属太原郡。

唐武德初,改抚城县为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地置汾阳县。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并在今东黄水镇西、南、北洛阴村一带分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将州、县加以并省,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六年(632),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置燕然县,八年(634),侨置于阳曲境内(今太原西北35公里),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

唐初属并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723)后属太原府。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降宋,太宗恶晋阳人民负隅顽抗,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移并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因榆次"地非要会",将州治从榆次迁至县南唐明镇,并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熙宁三年(1070),废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复置平晋县。金天会年间,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太原为府,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府治所在地,属河东北路太原府。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制,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为路治所在地。

明洪武年间,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并承袭元制,设山西为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都指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清袭明制,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并保留太原府建置,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太原府隶一州八县,阳曲县为府直隶县,县治所驻县前街(今太原市县前街)。

中华民国初,废除府、直隶州、州的建置,裁府留县,实行省、县两级建置,后又于省、县之间增设道的建置,以道辖县,阳曲属冀宁道,省直辖县,县衙驻府城皇华馆(今太原)。

民国16年(1927),废道。阳曲县为山西省会、一等县。

民国26年(1937)10月,山西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政治区),阳曲县属第四区。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民国阳曲县政权移驻河口镇,皇华馆改驻日伪阳曲县政权,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设阳曲办事处。同年12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驻杨兴村,隶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

民国27年(1938),阎锡山调整行政区划,阳曲县改属第八行政区。9月,晋察冀边区阳曲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被迫取消。

1940年2月,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东成立晋察冀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习称东阳曲县),同年改称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温川乡麻黄沟,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铁路西成立晋绥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习称西阳曲县),县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隶属晋西北第八专署。次年,西阳曲县划归晋西北第三专区。

1942年9月,东阳曲县东部地区与盂县西部地区合并成立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温川乡麻黄沟和盂县铜炉,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10月,西阳曲县改属晋西北第八专署。

1943年1月,在东黄水、黄寨、侯村、小返等地组建东阳曲县中心区抗日民主政府。次年2月,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驻今东黄水镇马驼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秋,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改称第二专署,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和盂(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

1945年2月,东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改为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凌井店乡凌井店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西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9月后,西阳曲县政府先后改驻今古交市解家滩、县境西庄乡官庄村,隶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八专署)。至此,阳曲县境内出现西阳曲县、东阳曲县、盂(县)阳(曲)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的局面。同年8月,民国山西省政府重返太原市,民国阳曲县政府仍驻皇华馆。9月,撤销盂(县)阳(曲)县建制,原盂(县)阳(曲)县所辖地区归东阳曲县管辖,县政府先后驻凌井店、石槽、贾庄、杨家掌、北温川等村,隶属冀晋区第二专署。日伪时期,恢复道制,阳曲县属伪雁门道,道尹公署驻榆次,阳曲县仍为一等县。

1948年8月,经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晋中行署。东、西阳曲县民主政府合并,成立阳曲县人民政府,治所在今县境高村乡辛庄村。同年11月2日,黄寨解放,3日,阳曲县人民政府迁到黄寨村,隶属晋中行署第一专署。次年3月,晋中行署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合并,阳曲县改属太原行署第一专署。4月24日,县城(今太原城)解放,阳曲县人民政府接管小组随军入城,在皇华馆接管民国阳曲县政府。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阳曲县改属忻县专署。

1958年,阳曲县划归太原市。此后,阳曲县建置归属再无变化。

2001年,北留乡(西龙庄、韩寨2村除外)并入黄寨镇,北留乡的西龙庄、韩寨2村并入侯村乡,西庄乡、伙路坪乡并入西凌井乡,西凌井乡的扫峪、西坪、游坪3村并入北小店乡岔上乡并入泥屯镇温川乡并入杨兴乡。调整后,阳曲县辖4个镇、6个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泥屯镇;侯村乡、凌井店乡、高村乡、杨兴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

2018年5月,阳曲县结合本地产业特点编制农村创业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县级规划,加快培育农村双创主体,强化政策扶持,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全县落实县级农村创业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补助资金1.7亿元,累计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企业12个,主食加工企业11个、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7个、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农村创业创新、三次产业融合项目146个。

2018年9月18日, 山西省扶贫办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阳曲县经过省市县级行业部门核查认定和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地貌特征

阳曲县地处忻定、晋中盆地之间,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偏低,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10座,最高山峰柳林尖山,海拔2101.9米,中部平川海拔800~900米,境北系舟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历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杨兴泥屯等8条河流。总面积2070.6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54.37%,丘陵占34.96%,平川占10.67%。

东西两端为石山区和土石山区,中部为盆地,土石山区占总面积的54%,半坡丘陵占35%,平川盆地占11%,海拔位于800米-2000米之间,全境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低平,西山地区小云系,东山地区系舟山系。

气候特点

阳曲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暖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境内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平川8℃—9℃,山区5℃—7℃,年平均降雨量为441.2毫米,无霜期为164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阳曲县地形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也因地而异,中部平川地区平均气温8℃—9℃,东、西两山区5℃—7℃,阳曲县年平均气温为8.9℃,冬季为-6.2℃,春季10.8℃,夏季15.0℃,秋季8.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1961年6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5.7℃(1966年12月27日和1970年1月5日)。盆地、河谷温暖,苔地、高山寒冷,东部地区平均气温较中部平川偏低约2℃—3℃,西部山区平均气温较中部平川偏低约3℃—5℃。历年相对湿度为58%,各月相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74%,以4月最小,为46%,历年最小相对湿度1%。县境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最大风速为24米/秒(出现在1967年5月24日)。

自然资源

阳曲自然资源丰富,宜林地和荒山牧坡广阔。阳曲县宜林面积104.6万亩,牧坡草地55万亩。东、西两山宜林面积大,适合造林放牧[3]

矿产资源以煤、铁、石膏为主,铅、云母也有蕴藏。煤炭资源主要有会沟、西黄水煤田,总储量5000余万吨;西庄乡韩庄煤田,总储量1173万吨。矿主要分布于侯村乡汉岭村的红叶梁及王兴坪一带,总储量94.09万吨。

人口民族

2017年,阳曲县共有人口15.8万。阳曲境内,以汉族人为主体,少数民族极少。据1964年统计,阳曲县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共20人。其中,蒙古族4人,满族5人,回族8人,朝鲜族3人。1982年统计,已无朝鲜族,有蒙古族22人,苗族8人,回族9人,共39人,占阳曲县人口总数的0.03%。1990年统计,满族32人,蒙古族24人,回族9人,壮族3人,瑶族1人,共69人,占阳曲县总人口的0.05%。

种植业

以“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田、10万亩优质小杂粮、7万亩干果经济林、10万亩设施蔬菜”四大基地建设为重点,高效农业、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生态观光四大园区发展为依托,形成龙头带动、园区示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十二五”期间阳曲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畜牧业占农业产值50%以上的目标。

教育科研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1年),阳曲一中、泥屯中学、新阳二小建成投用,阳曲二中、阳曲三中、高村中学、东黄水中学、凌井店中学、大盂中学等农村中学餐厅、学生宿舍国家发改委国债资金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2010年规划改造学校38所,规划总投资5422.7万元,改造面积39138平方米。

2011年,阳曲县的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代表山西省接受了国家的检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予好评。

山西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阳曲一中参加高考考生458人,考生达本科线142人。其中达一本线68人,文史类1人,理工类3人,艺文类47人,艺理类6人,体文类5人,体理类6人;达二本线74人,文史类14人,理工类12人,艺文类25人,艺理类1人,体文类17人,体理类5人。

太原市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共有1316人参加了考试,阳曲一中提前招收保送生79人。550分以上优秀生人数305人,达二类重点中学(即十五中线566分)以上人数245人,达一类重点中学(即成成中学线616分)以上人数52人,阳曲县最高分662分。

历史文化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阳曲县,是一个历史人文大县。阳曲一名始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已成为山西、太原府治所在地,始称“晋阳首邑[4]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余处。馆藏文物450件。

名优特产

阳曲县农产品以玉米、谷子、葵花、豆类、山药蛋、油料等为主产,并盛产苹果、酥梨、桃(张拔白桃)、葡萄(阳寨葡萄)、(石城、韩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干鲜果品和无公害蔬菜。小国光苹果为部优产品,小国光、红富士、酥梨为省优产品,花椒、核桃为国际博览会金奖,二次灭菌奶填补了山西的空白,畅销省城市场。山杏、山桃、黄芩、柴胡、串地龙、山枣、蘑菇木耳、野菜等各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主要土特产品还有有:“太后香”、河上咀豆腐干、大红袍花椒、核桃核仁、“阿牛”系列奶制品。

风景名胜

阳曲县有国保金代建筑不二寺、无梁殿大王庙、古、秀、悬、奇、险、野于一体的悬泉寺三藏寺水陆殿等建筑精品;有青龙、黄寨、三畛、北社、上原等名镇古村;有郭氏之源于阳曲、系舟信雨、傅山文化、马文蔚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与上海畲山圣母堂齐名的阪泉山圣母堂;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天门关赤塘关石岭关;有龙池山庄青草坡乡村庄园郭家堡等农家乐旅游项目[5]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21日,阳曲县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视频

阳曲县相关视频

阳曲县全域旅游宣传片
山西阳曲,1分钟炫美宣传片
阳曲小米大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