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壽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寿阳县)
前往: 導覽搜尋

壽陽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位於山西省東部,枕恆岳,絡太行,居瀟河中上游,整個地形西北部、北部較高,向東南逐漸傾斜,呈階梯狀分布;全縣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轄7鎮7鄉2個城區管委會;2018年總人口214745人。

壽陽地處太原、陽泉榆次三市之間,距石家莊、鄭州、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較近;石太鐵路、307國道和省道榆盂公路貫穿全縣,太舊高速公路橫貫縣境47公里,把壽陽納入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絡;壽陽歷史悠久,人文旅遊資源豐富。 春秋時期為馬首邑,西晉太康年間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方山國家森林公園、「三代帝王師」祁雋藻[1]故居、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尹靈芝烈士紀念館、文昌閣等建築。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壽陽縣轄7鎮7鄉2個城區管委會:朝陽鎮、宗艾鎮、平頭鎮、南燕竹鎮、西洛鎮、松塔鎮、尹靈芝鎮、解愁鄉、平舒鄉、馬首鄉、上湖鄉、羊頭崖鄉、景尚鄉、溫家莊鄉。縣人民政府駐朝陽街51號。

位置境域

壽陽縣位於山西省東部,枕恆岳,絡太行,居瀟河中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6′至113°28′,北緯37°32′至38°5′。縣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盤垴,南北最寬直線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東至馬芥川,東西最長直線相距63公里。縣境周長265公里。東與陽泉、平定昔陽山水相連,西鄰太原、榆次,南接和順,北與盂縣、陽曲隔山相望。全縣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

壽陽大竹馬

壽陽大竹馬是武術之鄉平頭鎮郭家溝村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它起源於明清,集高蹺、竹馬、武打於一身。其內容最初表現的是關公和周倉的打鬥場面,後來增加了《三英戰呂布》《虎牢關》等多種戲劇中的武打人物。過去它和當地平頭溝北村的《愛社》同屬儺具藝術,「大竹馬」「愛社」和李家山的「圪欄隊」並稱三大社,主要用於到附近與陽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稱阪寺山)驅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豐年。解放後,多由當地人在元宵節進城街頭表演。

壽陽耍叉

壽陽耍叉就是在武術活動中誕生的一種民間雜技表演形式[2]。表演者十至五十人,赤背赤膊上下滾動着鐵叉,時而鐵叉離體翻騰空中,鐵叉的鐵環不時發出陣陣響聲,圍觀者拍手叫好。還有一種小鐵叉,長僅二尺,它較大鐵叉易於掌握,它由兩手持兩根尺余短棍,上下翻動,甚是別致。據老藝人趙何林回憶,耍叉的表演套路古代有50多種,能夠回憶起來的有30多種。套路有:插花蓋頂、二郎擔山、海底撈魚、鳳凰展翅、金鈎釣魚、金雞劈馬、單雙膀花、金絲纏蔓、蛇心背劍、金雞串瓣,還有歪大瓮、打把兒、掏麻雀、高飛叉等等。  

壽陽背棍

壽陽背棍產生於明代,傳入壽陽在明末清初,主要在平頭、太安驛一帶盛行,尤以太安驛背棍表演精湛,所以在當地也叫太安驛背棍。吸取歐美芭蕾舞「托舉」、東北秧歌「群舞」、民間高蹺「凌空」之優點,形成了獨特的民間藝術。背棍要挑選俊秀男女孩童,精心化妝打扮後,綁在鐵棍上端,下端綁在強壯男子背上的。背棍者在行走中,根據背上的孩童扮演的戲劇故事及人物,配合鑼鼓點,邁出各種舞蹈步伐,使孩童搖擺表演。

壽陽評說

「壽陽評說」是流傳於壽陽以及周邊,近乎說書或道古一類民間街頭的說書形式,是類似快板、民謠的民間口頭文學,一般是韻白故事,真人真事,合轍押韻,以方言對人說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壽陽評說」是已故山西省民間藝術家、壽陽縣文化館副館長王林元主創而後傳承的曲藝形式。

視頻

壽陽 相關視頻

壽陽宣傳片
省級非遺壽陽耍叉傳承人趙河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