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龙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镰刀龙科(Therizinosauridae)意为“镰刀蜥蜴”是兽脚亚目镰刀龙超科的一科。镰刀龙科是群草食性或肉食性的动物,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已在中国、蒙古、美国等地发现。
叙述
镰刀龙科具有大型前肢,长指爪,身体宽广,脚部具有四个趾爪。它们的头部小型,颈部长,吻突缺乏牙齿,嘴部后段的牙齿平坦。前背部的脊椎具有高的神经弓,背肋宽,臀部结构类似鸟类。宽广的臀部显示,它们可能具有长的消化系统,以用来消化植物。根据系统发生学的位置,以及在北票龙身上发现的类似羽毛的覆盖物,镰刀龙科(或镰刀龙超科)可能都具有类似的覆盖物。
分类
镰刀龙科是由叶甫根尼·马列夫(Evgeny Maleev)在1954年建立,以包含新发现的镰刀龙,但当时马列夫认为它们是种类似乌龟的巨大动物。长期以来,镰刀龙科是认为是群奇特的兽脚类恐龙,可能是肉食性。随者更多镰刀龙科近亲的化石被发现,原本观念遭到质疑。
这些新化石是草食性动物、具有许多奇异特征,外表介于鸟臀目与原蜥脚下目之间。这些新发现物种被归类于慢龙科(Segnosauridae),意指它们的沉重身体、短后肢,可能采取类似树櫴的生活方式[1]。后来的研究发现镰刀龙不属于鸟臀目、原蜥脚下目,是种奇特的兽脚类恐龙,属于草食性,其近亲是同样奇特的慢龙。由于镰刀龙科的建立早于慢龙科,因此具有优先权,而慢龙科成为镰刀龙科的次异名。
在1998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首次对镰刀龙科提出系统发生学定义,定义为:亲缘关系接近死神龙,而离似鸟龙较远的所有物种。随者更多大型镰刀龙类化石的发现,镰刀龙科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关系更为明确,镰刀龙科的范围更为狭窄。在2005年,保罗·塞里诺将镰刀龙科重新定义为:包含镰刀龙、懒爪龙、内蒙古龙在内的最小演化支[2]。
参考文献
- ↑ Perle, A. (1979). "Segnosauridae—a new family of theropod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Trans. Joint Soviet–Mongolian Palaeontological Expedition, 8: 45–55.
- ↑ Sereno, P. C. 2005. Stem Archosauria—TaxonSearch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1-15. [version 1.0, 2005 November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