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运城土特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运城市古称河东,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全市辖1区2市10县、146个乡镇(办事处)、333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95万,其中乡村人口351万,占71%。全市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总耕地877.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

历史文化

运城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在这里。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以后两千多年,建置频繁,但一直惯称这一地区为“河东”。新中国建立后,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消,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

历史名人

运城市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文化灿烂。春秋时期著名商人猗顿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武将廉颇,三国名将关羽,西晋科学家裴秀隋代教育家王通,初唐文学家王绩王勃王维,中唐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元代戏曲家关汉卿都是这里人。这里还有曾出过59位宰相、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的闻喜裴氏家族。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驰名中外的有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永济鹳雀楼艺术宫殿芮城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华祭祀圣地万荣后土祠、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以及盐湖舜帝陵、黄河大铁牛万荣秋风楼夏县司马光墓等。[1]

王过酥梨

王过酥梨最早起源于东汉年代。王过酥梨生产区域水质质量合格,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559.3毫米,有利于酥梨生产。王过酥梨果皮光滑,皮质较厚,果肉白色、多汁、味甜、可口。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王过酥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外观特征

王过酥梨果实为近长圆形,果皮黄而微绿色,梗洼附近果点较大,周围间有突起,无放射状金黄色锈斑,果皮光滑,皮质较厚,果梗中粗,萼洼广而浅,萼片脱落或宿存;果肉白色、多汁、味甜、可口。

品质指标

王过酥梨含有多种维生素,食后止渴、下火、化痰。经鉴定,王过酥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12%,总酸量0.08-0.1%,固酸比为142.1-142.3,维生素C18-25毫克/100克,果型指数1.05-1.08,平均单果重362-366克,并富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钙、铁、磷等微量营养元素,食后止渴、清火、润肺、止咳、化痰,能起到祛病养身之效。

产地环境

王过酥梨生产区域土壤中性,pH值在6.5-8之间,土层深厚、肥沃,通透性好,以沙壤土和黄绵土最好。海拔高,土壤形成和分布因受垂直性、地带性和地域性的生物气候和地理环境作用,造成土壤类型多样化,耕地土壤主要有四大土类,在各类土壤中,优质土壤比重较大,适种性广,土质类型以褐土、潮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86%以上;从养分调查看,各土类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差异不大,有效磷、速效钾以及中微量元素都是潮土较高。酥梨产区十余年来土壤肥力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区土肥站定位监测,有机质已达到13.9克/千克,全氮0.9/千克,速磷14.4毫克/千克,速钾260毫克/千克。

历史渊源

王过酥梨,1973年从安徽砀山引进,首先在运城市泓芝驿镇王过村一带栽培,配以河北省鸭梨、雪花梨为受粉树种,培育出了王过酥梨。 1980年起,王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就带领群众响亮地吹起了“大栽梨树,大唱梨戏,大发梨财”的号角,使梨树面积由原来600余亩发展到3500亩,占总耕地面积80%,挂果率达到70%,酥梨生产纳入规模化生产的轨道。

产品荣誉

1992年,王过酥梨在中国第一届农业博览会果品鉴评中,以99分的成绩名列全国酥梨品种第二名。 1994年,王过酥梨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第二名。 1995年,王过酥梨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王过酥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山西运城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稷山,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麻花起源

稷山麻花,因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教民稼穑、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的起源有其传奇性。南北朝时,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河东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璧城曾发生过两次大战。东魏的高欢政权,于公元542年和546年,两次攻打西魏的于文泰政权,都以高欢失败而告终。明代御史宋仪望曾写诗云:轺车转入稷山城,城畔犹传玉璧营;战骨只留荒冢土,萧萧落水尽悲声。此地汾河南玉璧城周围为战地实营,因战乱灾荒,在这里生息的民众,虽草木茂盛,但野兽出没,毒蝎横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人们为诅咒蝎毒,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这种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蝎尾,演变成今天的两股、三股稷山麻花。古老的麻花绳子、大姑娘小媳妇的麻花辫子,与稷山麻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沿革

  1. 稷山麻花始创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独特,纯手工制作。特别是稷山翟店老街一黄姓开的“品香斋”麻花店,其麻花精细小巧,状如双龙盘绕,色泽金黄油亮,味道酥香脆爽,每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其西位村的亲家宁氏在长安及兰州经商,便差人返乡学得好手艺,在长安、兰州开辟“品香斋”稷山麻花连锁店,轰动一时。
  2.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宰相裴耀卿(681至743年),字焕之,稷山人氏。唐开元初年,玄宗升耀卿为长安令,后任济、宣、冀三州刺史,升任户部侍郎,调任京兆尹、侍中,升为尚书左丞相,封为赵成侯。他在做州官和朝政理事时,终不忘将家乡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枣两大地方传统名特产介绍给朝中,使稷山麻花、板枣得以成为宫廷佳品。
  3. 元世祖监察御使姚天福,稷山南阳人氏,其升任刑部尚书后,在江浙一带任扬州路总管,吃到家乡稷山小麻花,赞不绝口,力荐元世祖忽必烈品尝,受到皇亲国戚的青睐。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稷山佛峪口一带屯积练兵,登基后始终没忘稷山一带享有盛名的麻花,常食不厌。
  4. 清代大学士、一代文豪纪晓岚曾对推介稷山麻花做过历史性的贡献。纪晓岚的岳父马永图,敕封儒林郎,曾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山东城武知县和内阁中书。马永图生有四女,次女嫁与纪晓岚。纪晓岚常吃到岳父带给他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枣,细细品味,感悟许多,撰文称颂。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纪晓岚向皇上介绍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亲口品尝,称道:“形如绳头,香酥可口,出类拔萃,别具风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进贡。稷山麻花随之名声大振,传名后世。

制作方法

麻花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原料

面粉5公斤、砂糖粉0.5公斤、植物油0.075公斤、奶粉0.175公斤、碱粉0.105公斤(冬季0.1公斤)、明矾0.1公斤、炸制耗用植物油1.25公斤、如制拌糖麻花另备撒用糖粉0.65公斤、如制咸味的可减少砂糖、加用适量冰蛋和盐。

疏松剂的调配

明矾加冷水0.1公斤,碱粉加冷水0.35公斤,分别化成溶液,然后再将碱水徐徐倒入矾水内,用铲进行搅和,直搅到没有泡沫为止。即可使用。操作时不可将矾粉与碱粉混合在一些加水,防止溅出,影响安全。这种疏松剂是使酸碱中和产生碳酸气而膨胀,使之耗油少而产品松脆。此外,用小苏打、碱水或酵母面团亦可和成疏松剂。

面团制作

面粉与糖、油、疏松剂混合均匀后,另加水约1.5公斤,调制成面团。成型前要将面团静置40分钟,如不静置,就会变成死面麻花影响口感。

成型

将面团开块,切成需要重量的小条,逐只搓成约40~50厘米长的细长条,要求粗细均匀。操作时要注意搓长,不要拉长,否则会使成品韧缩成“矮胖形”。搓好后双起搓成两股绳状,再双起搓成四股铰链状,即成生坯。生坯要求长短均匀。

氽制

油在锅内烧热,放入生坯,用特制筷子轻加搅动,待浮起,颜色成金黄色时即可捞起。外表如需撒用糖粉,最好在销售时临时拌制。如拌制过早,糖粉容易被油分润湿,影响颜色光泽。

质量标准

颜色要求金黄或深黄,外表糖粉无溶化现象。外形应瘦长均匀,中段(除两端)在四绞以上。食感松脆,无软韧现象。含水量要求在10%以下,才能达到松脆不油腻的目的![3]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是山西省的特色传统名食之一。创自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以酥脆甜香而著称于省内外。1981年,在全省商办工业副食品质量鉴定评比会上,曾荣获名特产品的第一名,畅销许多省市。该小吃片薄如纸,色如琥珀,其味蜜甜,入口酥脆。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长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补充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老幼咸宜。

起源历史

芮城麻片起始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据《芮城县志》记载:“芮邑熬米糖,出商于秦晋豫者已殊不少,西达潼渭,南及巩洛,北逮降汾,颇获专利。”但在解放前,这一历史名产濒临失传,仅有“协盛永”、“同心德”数家生产,年产只有两顿左右。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地方名产。1954年,县供销社成立了麻片生产加工部,后改名为副食加工厂,使得麻片生产不断扩大。1971年,副食工厂的干部职工自己设计,邀请县东风机械厂协助制造了麻片机。从此,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的落后生产工艺,工效提高了十倍以上,后又经过不断技术革新,改进包装,提高了质量,创出了名牌。

制作方法

原料

芝麻、小米饴糖、熟面粉、大豆油、柠檬酸、白砂糖、清水、植物油、党参黄芪溶液。

制作方法

将大米衡、白糖、水、柠檬酸溶化在一起,明火熬制160℃,待冷却到80℃时,加进芝麻仁,再用机器进行压片、切片、整盘。

食品特点

产品长方形,薄厚均匀,片薄如纸,晶莹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

营养功效

麻片营养丰富,内含糖类81%,脂肪6.9%,蛋白质6%,纤维素1.85%,长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补充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老幼咸宜。[4]

视频

山西运城简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