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谭纶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谭纶墓位于中国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鹿塘村庞家畲,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谭纶(1520~1577年),宜黄县谭坊人,是明朝名臣,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谭纶墓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由门楼、祭道、牌坊、神道、墓体五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墓葬简介

谭纶墓位于抚州市宜黄县二都乡帘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七年,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墓址原貌损毁严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毁弃,后经当地政府筹资修建,谭纶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复,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组成

谭纶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

祭道

南端入口处是一对石狮守护的双层歇顶的门楼,砖石镶嵌的祭道约300米长。门楼正额挂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门楼内设亨堂,亨堂里摆放谭纶塑像

神道

约100米长,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中间牌坊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第一层设石虎一对,意示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寓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两尊武将,高2米多,披铠甲,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两个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惯制,神道只能设石人二,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可见皇帝对谭纶的恩宠。

墓体

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成三层,每层高1.2米,有红石阶梯至墓顶。墓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刻着“奉天诰命”御制碑。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上层为一球形,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

值得一提的是,谭纶墓所有石雕石刻工艺精湛。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雕工精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新出土的“神道碑”字小且多,是当时石刻工艺上的一大奇迹。此碑青石质,高87厘米,宽54厘米,厚3厘米。碑文为直书正楷阴刻,共33行,每行62个字,全文总计2046个字,内容叙述了谭纶生平事迹和去世后朝廷对他的哀悼,是一块于文于工都有益于后人研究的宝贵史料

环境背景

宜黄县境内峰峦叠翠,古树参天。出县城约5公里处,山峦兀然而起,形成一道约数百米宽的天然屏障。山上苍松林立,云缭雾绕,飞瀑直下,山下是片开阔的板栗林,透过板栗林,远远就能看见坐落在半山腰那气势非凡的谭纶墓了。谭纶(1520—1577年),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练兵御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福建巡抚,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任蓟辽总督,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2]。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军事史上,谭纶虽不像孙膑、韩信、刘邦、项羽、诸葛亮、岳飞等那样威名显赫,世人皆知,但他在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捍卫国家安全而鞠躬尽瘁,不愧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将,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去年五月,谭纶墓被抚州市委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视频

谭纶墓 相关视频

明朝大将谭纶精彩的事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