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解读水浒:林冲快意恩仇的背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冲来到沧州牢营。

牢营里的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塞钱,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见我还是大剌剌的,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教你粉骨碎身。”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取出银子,陪着笑脸奉上:“差拨哥哥……”

差拨见了钱,笑道:“林教头……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久后必做大官。”[1]

穷追不舍

塞了钱之后,林冲又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奉上。

柴大官人的书信,还是很有些分量的。那差拨说:“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

这一封书信,不仅免了林冲一百杀威棒,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最省气力的好差事:叫他去看守天王堂。早晚只烧香、扫地,由他自在,亦不来拘管他。这样过了四五十日。

不久,那陆谦、富安也来到了沧州牢营,定要追杀林冲。他们找到管营和差拨,双方一拍即合。

陆谦曾给押送林冲的董薛两个公人十两金子,杀了林冲,再加十两金子,共计二十两金子。

那么,陆谦给管营、差拨的钱,决不会比这两个公人的二十两金子还少。这个价钱,已经超过柴大官人“值一锭金子”的书信了。还有更大的诱惑就是:“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柴大官人的面子再大,也决不会比高太尉的面子还大。

再遭陷害

差拨、管营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去守草料场。然后,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欲制林冲于死地。

差拨、富安、陆谦三人以为计谋得逞,正在提前庆功。

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又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林冲,也不知道中过多少次计了。但是这次,偏偏一场大雪让其逃过死劫,又让其巧遇仇人。

林冲大喝道:“泼贼哪里去!” 猛跳出,持一条枪、一把尖刀,将三个赤手空拳又没武艺的恶棍全部杀死。

这一节,是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是林冲的第一次反抗。

野猪林

读者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需冷静的思考一下,林冲反抗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那还用问!这三个人要杀林冲,林冲当然就要反抗。

不过,我们再看前面,那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同样也是要杀害林冲,林冲当时为什么还是要放过他们呢?

鲁智深几次要杀掉两个公人,都被林冲劝住了。林冲说:“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2]

林冲的仇人是高太尉。这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只是帮凶。林冲分得还是很清楚的。就因为这一句话,大家都说林冲是善良的。

那么现在,差拨、富安、陆谦三人,也同样是高太尉指使的,要害他性命。林冲这一次为什么不肯放过他们呢?

当时,陆谦连呼饶命,哀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把陆谦上衣扯开,向心窝里只一剜,将心肝提在手里。

再看林冲杀富安时,没什么话说。杀差拨时,有一句话:“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

快意恩仇的背后

林冲被发配之后,共遇到两次危险,两次都是想要害他的性命!第一次,林冲将他们放了,第二次,林冲将他们都杀了。

这两次的差异,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难道说差拨、富安、陆谦这三个是坏人,前面的董超、薛霸这两个就不坏吗?很显然,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标准,似乎是说不清楚的。

其实,真正的杀人动机,还是来源于林冲内心深处的绝望!

第一次,董超、薛霸两个没有杀死林冲,但林冲此时心中尚还有些“盼头”,还可以安心去坐牢,等待以后还有机会再回去当教头。

而第二次,差拨、富安、陆谦三人虽然也没有杀死林冲,可是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个死罪!林冲心中仅有的一点“盼头”,彻底消失了!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恢复到往日的生活中去了。

于是,绝望之中,将要害他的三个人全部杀死!

所以,第一次不杀,是“利之所趋”,只因还有“功名”的盼头; 而第二次要杀,乃“利之所逝”,只因断绝了“功名”的盼头。可以说,这与林冲是否善良,关系不大。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看,林冲杀人之后,醉酒题诗一首,这首诗,是林冲内心真实的写照:

第一句,是说林冲对高太尉高俅最仗义、最朴忠。第二句,是说林冲凭武艺在京师混得很好。

这第三句,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一语倒破林冲的杀人动机。是说悲惨的身世如浮梗,“功名”象蓬草一样,被连根拔起,再也没有指望了。一辈子算是完了。

相关条目

《水浒传》未解之谜

高衙内戏林娘子

林冲为何买宝刀?

林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林冲为何要休妻?

108好汉中卖友求荣的小人是谁?

柴进第一次见林冲花了多少钱

视频

林冲风雪山神庙,快意恩仇背后的难言之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