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蚂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RAC讨论 | 贡献2020年2月6日 (四) 18:26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蚂蟥环节动物门环带纲的一类动物,雌雄同体[1] 俗名--水蛭,世界上有400—500种,中国大陆约有100种,已发现89种。和其他同为环带纲的寡毛类(如蚯蚓)相比,蚂蟥体外无毛,而且体腔的结缔组织更密集,因此身体更结实。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总认为蚂蟥都是吸血动物,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蚂蟥都吸血。整体而言蚂蟥属于肉食性,许多种类行自由生活以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为生,只有部份种类行暂时性寄生,以各种宿主的体液为食,其中也有以哺乳类血液为食的蚂蟥,但并不占多数。[2],蚂蟥最重要的特征是头尾各有一个吸盘,而且尾吸盘比口吸盘大而明显。蚂蟥可以分成“有吻蛭”和“无吻蛭”两类群,有吻蛭顾名思义,即咽部有肌肉质的口器称为吻部,可从口中伸出刺入宿主体内吸血,至于无吻蛭则没有吻部,许多无吻蛭是利用口中三片的半圆形颚切开宿主皮肤,但也有仅具两片颚或一片颚的种类,甚至也有口中无颚、仅能依赖强健咽部肌肉将猎物吸住并且吞食的种类。 许多人认为蚂蟥吸血时会释放麻醉剂,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觉,但实际上研究中从未在任何蚂蟥的唾液中找到具有麻醉效果的成份。蚂蟥一次的吸血量非常大,为其体重的2—10倍。能耐饥饿。在野外草地中,蚂蟥有时会被误认为蛞蝓

特征

蚂蟥属于环节动物门,身体的构造有一节一节的环节。台湾学者赖亦德为撰写图鉴,为说明蚂蟥的医疗用途,从中药店买了一些来拍照;用水泡发以后却不见环节与尾吸盘,后来经过DNA鉴定后发现为进口自印尼泗水的海参。后来发现全台湾有贩售蚂蟥的中药行中,伪品的比例约为三成(28%),且可能自2006年开始便出现在台湾的中药店。[3]

传统汉药有蚂蟥,蚂蟥在现代医学上也很有用,它可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唾液中有血管扩张剂,减低因血液积聚所引起的血压。在接驳手术后(例如眼皮,手指或耳朵的再缝合手术),利用蚂蟥能有效地刺激被接驳器官的血液循环。[4]

种类

蚂蟥的主要种类有:

  • 陆栖蚂蟥:主要生长在阴湿低凹的林中草地中,如琉球山蛭、日本山蛭、彩纹山蛭、斯里兰卡山蛭。
  • 淡水栖蚂蟥:主要生长在沼泽、池塘中,其体形扁长,带黑绿色,如日本医蛭、菲拟医蛭、宽体金线蛭。
  • 地栖蚂蟥:主要生长在山区,如岳蛭。平地也可能出现,如齿蛭、南京牛蛭。
  • 海水栖蚂蟥:在海洋中附著在各自的宿主如海龟、河豚、鲨鱼等身上。如寄生在海龟身上的缘发鳃蛭。
  • 寄生蚂蟥:主要生长在山溪泉水中,其幼虫呈白色,肉眼很难发现,人喝了这些泉水,容易寄生在人体中。如鼻蛭、尼罗沼蛭、颗粒牛蛭。

用途

干燥的蛭类含有蛭素、肝素等,有通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的功能。

过去蚂蟥曾用于医疗,其唾液中有血管扩张剂和各种防止血液凝固的抗凝血因子,部分程度减低因血液积聚所引起的高血压[5]。在西方使用蚂蟥进行放血疗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沿用到19世纪直至被证明为伪科学[6]。现在已经很少用蚂蟥做这种用途,但在整型手术或断肢接合手术中仍有使用[7],尤其在2004年美国FDA将医用水蛭列为医材之后,以特定种类的吸血蚂蟥来处理整型手术和断肢接合后的静脉淤积已有大量病例证实其功效。在德国被作为一种替代疗法用来治疗骨关节炎[8][9]

行为

吸血

多数蚂蟥捕食小的无脊椎动物,如蛞蝓、蜗牛、蚯蚓等。吸血的蚂蟥附着在宿主身上后,有吻蛭类群可用吻部刺入宿主皮肤吸血,无吻蛭类群则是用颚切开宿主皮肤吸血,虽然坊间传言蚂蟥在吸血时会释放麻醉剂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觉,但其实目前为止从未在各种蚂蟥的唾液中找到麻醉剂,吸血时不被宿主察觉的原因,比较可能是因为腿部皮肤较不敏感、行进中衣物摩擦注意力被分散、以及外在环境如水体温度和水压等,导致蚂蟥切开皮肤时的痛感较不明显。 吸血蚂蟥吸血时会分泌抗凝血因子作用在宿主的皮肤切口中,其中包含多种抗凝血酶、以及鼎鼎大名的水蛭素(Hirudin)。蚂蟥吸血是会紧紧吸住宿主,直到吸饱了血为止。由于抗凝血因子的关系,伤口会持续流血,在去除蚂蟥并清理伤口后,这个效果仍会持续几个小时。[10]

一般来说,蚂蟥的肠道中有共生菌,而从前任宿主吸血得到的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则有可能在蚂蟥体内生存数日,但借由蚂蟥传播的传染案例并不多见。在喀麦隆的蚂蟥体内发现过艾滋病毒肝炎病毒。

被蚂蟥叮咬后的处理

吸附在皮肤上的蚂蟥可以用手去除,因为它们没有钻入皮肤,也不会把头和口器留在伤口中。但伤口要一周左右才能痊愈。主流观点推荐去除身上的蚂蟥的办法:用指甲或类似的扁平钝器贴着皮肤撬开蚂蟥前端的吸盘,然后再撬开另一端的吸盘,将蚂蟥扔掉。 一些过去流传办法,如用火、烟头烧,在蚂蟥身上撒肥皂水、酒精柠檬汁杀虫剂碳酸饮料;医学界的主流观点从并不推荐这些办法,因为这样会导致蚂蟥快速收缩身体,其消化道里共生的产气单胞杆菌可能会随著反吐的血液回到伤口,而使伤口感染。 贴在外皮肤上的蚂蟥吸饱了血会自动脱落,这个过程会持续20分钟到两小时、甚至更多。吸在鼻腔或阴道里的蚂蟥最好找医生处理[11][12]

去除蚂蟥之后,伤口应先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包扎。伤口因为抗凝血因子的原因,会持续流血几小时甚至三天。可以用按压法止血,不过如果只有一个伤口,那并不会有大危险。伤口愈合时可能会痒,抓挠会使伤口恶化,使用抗组胺剂或冷水可以缓解症状。

有些人被蚂蟥咬过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如身体出现红斑、发痒、嘴唇和眼睛肿起、眩晕、呼吸困难能症状,应马上找医生处理。

蚂蟥去除术


参考资料

  1. Buchsbaum, Ralph; Buchsbaum, Mildred; Pearse, John; Pearse, Vicki. Animals Without Backbone 3r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12–317. ISBN 0-226-07874-4. 
  2. Sawyer, Roy. Kenneth, Muller; Nicholls, John; Stent, Gunther, 编. Neurobiology of the Leech.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1981: 7–26. ISBN 0-87969-146-8. 
  3. 高贵中药材水蛭造假!学者普查两百家中药行,三成假货与印尼零食雷同│上下游. 上下游News&Market. 2018-06-26 [2018-06-27] (Chinese (Taiwan)). 
  4. 《中国药典》:水蛭. 
  5. Payton, Brian. Kenneth, Muller; Nicholls, John; Stent, Gunther, 编. Neurobiology of the Leech.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1981: 27–34. ISBN 0-87969-146-8. 
  6. Greenstone, Gerry. The history of bloodletting. British Columbia Medical Journal. January–February 2010, 52 (1) [2017-02-17]. 
  7. Adams, R.; Zakrzewski, P. Therapeutic Use of Leeches: From the "Annelids" or Medic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 Medical Journal. 2001, 79 (1): 65–67. 
  8. Teut M. Warning A."Leeches, phytotherapy and physiotherapy in osteo-arthrosis of the knee--a geriatric case study". [German]Forschende Komplementarmedizin (2006). 15(5):269-72, 2008 Oct.
  9. Michalsen A. Moebus S. Spahn G. Esch T. Langhorst J. Dobos GJ."Leech therapy for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of a pilot study."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 Medicine. 8(5):84-8, 2002 Sep-Oct.
  10.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Leeches. SlideShare. SlideShare, Inc. [21 February 2013]. 
  11. Ibrahim, Adibah; Gharib, Hakim Bilal; Bidin, Mohd. Nizar. An Unusual Cause Of Vaginal Bleeding: A Case Report.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03, 2 (2). ISSN 1528-84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5日). 
  12. Blood-sucker gets up woman's nose Reuters via ABC News. 2005-04-11. Retrieved on 200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