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步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0月26日 (六) 23:59 由 CP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外部連結
前往: 導覽搜尋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屬下只有尖吻蝮D. acutus)一種,為排毒量大,攻擊性強,毒性亦較強的大型蛇類,又名zh-cn:百步蛇;zh-tw:尖吻蝮;。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稱白花蛇百花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等,中醫《開寶本草》命其名為勝褰鼻蛇,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為台灣六大毒蛇之一。[1][2]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屬於單型種

特徵

成年的尖吻蝮能達91至121公分長,目前最長紀錄是154.5公分。[1][3]牠們的頭部尖端呈突出狀,被形容為短小的鱗角,這枚鱗角根據各蛇體質之異而長度不一。尖吻蝮的頭部長有頰窩,即紅外線感受器。[1]

紋理結構方面,尖吻蝮的身體多以灰色棕色為主要基調,再配合較淺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紋案,深淺各異的三角紋錯落相繼,組成節理分明的軀體。[1]尖吻蝮具備大而長,且形狀倒鈎的管狀毒牙。

地理分布

尖吻蝮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大巴山-大別山以南一線直到越南-兩廣北部、台灣的廣大山區都有活動,在極少數地區,它也出現在低丘平原地帶,比如湖南南部,及越南北部和寮國。其標準產地未有明確的記載,但學者皮禮特(Pratt)及邦普(Pope)曾先後提出應為「中國湖北省」。在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目錄中,則列明此蛇種的產地為「九江廬山」。

習性

尖吻蝮多出沒於山坡地帶,喜歡棲息於多岩石的地貌之中,能存活於海拔100至1,400米之間[1][2]。 牠們多於晚間或清晨活動,其它時候則會蜷伏於岩石縫或樹葉堆裡,以其狀似亂石的體紋掩藏自己的行蹤。受到攻擊或騷擾時,牠們的反應一般比較遲緩,但仍能對敵人施以準確的咬擊。[1][2]尖吻蝮主要以小型的哺乳類動物、鳥類類為食糧。

繁殖方面,尖吻蝮屬於卵生蛇種,母蛇每次能誕下多至24枚的蛇卵,並會對蛇卵進行孵育的工作(以身體磨擦蛇卵以提升溫度)。尖吻蝮的幼蛇顏色明顯較淺,紋理比較明亮清晰,不過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其紋理將會逐漸變暗。[1]

毒性

是亞洲最危險的毒蛇之一,主要是因為毫無先兆的攻擊性,其它毒蛇如眼鏡蛇眼鏡王蛇銀環蛇龜殼花圓斑蝰在發起攻擊前都會做出醒目的動作來警示,然而尖吻蝮不一樣,攻擊前沒有任何警告動作。且尖吻蝮注毒量巨大,強烈的血循毒素能溶解肌肉和血管,造成組織細胞大面積壞死,會造成被咬傷者截肢乃至死亡。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血循毒素造成的傷口劇痛而讓人難以站立移動從而不能求生獲救。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但實際上,該蛇種的單位毒性並不強烈,其對實驗白鼠的LD50值為9.2mg/kg,而此蛇的平均排毒量為214毫克。雖然如此,尖吻蝮的危險性並不能忽視,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亞洲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4]。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暴躁,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1]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2]

大眾文化

臺灣

尖吻蝮在臺灣魯凱族排灣族有特殊意義,在魯凱族群及排灣族群的信仰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徵,也是該民族常使用的圖騰在雕刻成品及陶器中上,往往具備代表整個民族的高尚神格。[5]

中國

中國古代文獻中亦有被認為是描述百步蛇的片段,如《太平廣記》所述:「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斷手,中足即斷足,不然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謂蝮蛇也。」與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名篇《捕蛇者說》所述:「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6]

中醫藥用途

味甘、鹹,性溫;有毒。[來源請求]

備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ehrtens JM:《Living Snakes of the World in Color》頁480,紐約:Sterling Publishers,1987年。ISBN 0-8069-6460-X
  2. 2.0 2.1 2.2 2.3 AFPMB:尖吻蝮
  3. Gloyd HK、Conant R:《Snakes of the Agkistrodon Complex: A Monographic Review》頁614,爬蟲類研究社,1990年。LCCN 89-50342,ISBN 0-916984-20-6
  4. 趙爾宓、黃美華等主編《中國動物志 爬行綱 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90頁
  5. 百步蛇圖紋對排灣族的意義
  6. 阿修羅爬蟲世界:百步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