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zh-cn:本杰明·布里顿;zh-tw:班傑明·布瑞頓;zh-hk:斑傑文·布烈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布里顿
艺人或艺术家
原文名 Edward Benjamin Britten
国籍 英国
出生 (1913-11-22)1913年11月22日
洛斯托夫特
逝世 1976年12月4日(1976-12-04)(63岁)
奥尔德堡
音乐类型 歌剧,管弦乐,室内乐,合唱,宗教音乐
代表作品 歌剧《彼得·格林》《碧庐冤孽》《比利·毕特》《仲夏夜之梦》《卢克莱修受辱记》,战争安魂曲,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管弦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活跃年代 20世纪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布里顿男爵OMCH英语:Edward Benjamin Britten, Baron Britten,1913年11月22日-1976年12月4日),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他是20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由于他的出生日和相传掌管音乐的主保圣人圣西西里亚(圣则济利亚)的圣日相同,因此有人认为他过人的音乐才华是上天所赋予的。

布烈顿的乐曲种类算多样化,而他的歌唱类作品(不论是歌剧、合唱曲、独唱曲还是宗教合唱)及管弦乐配器都是被公认为相当出色的。这与他的合作伙伴及亲密伙伴彼得·皮尔斯甚有关连,皮尔斯不但为布烈顿提供了大量创作灵感,亦是作为他各类型歌唱作品首演的演唱者。布烈顿所完成的13出歌剧,除了第1出《保罗·班扬》(或译作《吹牛大王》)外,其他所有的男高音主角都是由皮尔斯所担任。同时,由于布烈顿自小已在教会中献唱,因此亦创作出不少具水准的宗教合唱作品。

布烈顿的代表作为数不少,大致可按早、中、后期创作来划份。早期的代表作有《简易交响曲》、《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灵光集》、《交响安魂曲》、《圣诞颂歌》、为男高音、圆号和弦乐团所写的《小夜曲》等;中期则有《彼得·格林》等多部歌剧、《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为男高音、7件独奏乐器和弦乐团所写的《夜曲》、《战争安魂曲》等,晚期代表作则有为大提琴家罗斯卓波维契所写的《大提琴交响曲》、第2,3号大提琴组曲,以及多首以圣经内容为题裁的教会寓言剧。

生平

布里顿于1913年生于英国东南沿海萨福克郡洛斯托夫特小镇(Lowestoft),父亲是一名牙医,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业馀音乐爱好者,母亲是一位优秀的业馀女高音,他曾随母学习钢琴。

布里顿是一个当时在艺术圈比较公开的同性恋者,二战期间与彼得·皮尔斯(Peter Pears)产生恋情并长期同居。[1]布里顿逝世前把14岁至24岁十年间的日记交给学者整理出版,从中可看到他的一系列男友包括著名诗人奥登(W. H. Auden), 作曲家Michael Berkeley的父亲等等。[2]根据一部被BBC2台改编为纪录片的传纪《布里顿的男孩》(Britten's Children)叙述,他对13岁左右的男孩怀有特殊的情感。

1980年以前,评论和传纪基本不提及布里顿的性取向,从1983年开始,才有学者公开指出布里顿的性取向影响了他作品中的一些隐喻: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个没有讲出的问题是在1945年的《格莱姆斯》中不敢涉及的,当时仍然被视为犯罪而无人敢谈论的,那就是《彼得·格莱姆斯》涉及到了同性恋的内容。如果我们以这种寓言的方式来看待这部歌剧,至少,在理解格莱姆斯的性格时就不会有问题(包括道德的和戏剧的),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镇人对于格莱姆斯的恶毒迫害。而彼得由于罪恶感和自我憎恨导致的悲剧,在今天的人看来也会更觉沉痛和有现实感。 ”[3]

布里顿本人对自己的性取向有很严重的情结,至去世之时,还是不希望后人过分关注他这方面的私生活。皮尔斯在1979年的一次访谈中说过:“他的字典中没有‘同性恋’这个词……他憎恶‘同性恋的生活’。”[4]

创作

少年

布里顿童年时代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并尝试作曲。开始师从布里奇(Frank Bridge)学习作曲,16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5]师从艾尔兰(John Ireland)学习作曲。在这期间,他受到了佛汉·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鼓励。他亦学习钢琴中提琴。后来他以钢琴家的身份作演出。

布烈顿于少年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大都没有编号,据统计,这段时期的作品或者乐曲片段数量多达八百多份。较著名的是于1930年所创作的童贞女的赞美诗A Hymn to the Virgin )。而第1首获出版并符有编号的作品,是为室乐团所写的《小交响曲》(Sinfonietta),1934年,为英国广播电台合唱团(the BBC Singers)而写成的《有一婴孩诞生了》(A Boy was Born,作品3)以及毕业习作《简单交响曲》(A Simple symphony,作品4),令布烈顿开始在乐坛引起了注意。

早期

毕业后,布烈顿主要为电影创作电影配乐。在1935到1939的四年中,他相继完成十六部电影配乐,这些经验帮助他后来的歌剧创作。1937年5月,他受指挥家尼尔(Boyd Neel)的委托,为三个月后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创作一首弦乐作品。布烈顿只用了十天的时间,便把新乐曲定了初稿,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配器,7月12日正式把乐曲写好。这首作品,便是以启蒙老师布里奇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中的主题所写成的《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6]

同年他还认识了男高音彼得·皮尔斯(Peter Pears),后者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合作伙伴和亲密伙伴。

赴美及返英

1939年他和彼得·皮尔斯跟随诗人奥登(W. H. Auden)前往美国。在美国他创作了轻歌剧《保罗.班扬》(Paul Bunyan)、《小提琴协奏曲》、《灵光集》(Les Illuminations)、《安魂交响曲》(Sinfonia da Requiem)等。在美期间,布烈顿有机会与作曲家科普兰见面,科普兰的作品亦成为启发布烈顿在美创作的一大因素。

1942年他和皮尔斯决定返回英国(而奥登则选择留在美国),在回英的航程中,布烈顿完成了两首重要的合唱作品:分别是取材自奥登的诗歌,以音乐守护者圣西西里亚为题的《圣西西里亚赞美歌》(Hymn to St. Cecilia),以及《圣诞颂歌》(A Ceremony of Carols)。两人回到英国后,随即向当局申请免服兵役(最初布烈顿的申请并不获批准,后来经上诉后得直)。及后布烈顿便开始撰写其第2出歌剧《彼得·格林》(Peter Grimes),并且找来剧作家斯莱特(Montagu Slater)撰写剧本。这套歌剧于1945年6月7日于伦敦首演,获得了好评。然而,这却引来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以英文演绎歌剧而非惯常的义大利语德语,实乃“难登大雅之堂”。这些言论都导致布烈顿后来渐渐放弃了伦敦的剧院。

战后

二战结束后,人民的生活开始回复正常。1946年,布烈顿应当年英国教育部的委托,为一套介绍管弦乐团及乐器的教育影片中创作音乐,于是他运用了二百多年前的另一位英国作曲家浦塞尔(Purcell)的歌剧《摩尔人的复仇》中的一段回旋曲(Rondeau)为主题,再以此主题写成变奏曲和赋格曲,而每一段变奏均用上不同的乐器。这首乐曲便是《浦塞尔主题、变奏及赋格曲》(Variation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又或是更广为人所熟识的名称-《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同时,经历过那些反对以英语演出歌剧的奇怪言论,布烈顿决定自行创立了“英国歌剧团”(English Opera Group),专门演绎英语歌剧;又于翌年(即1948年)创办了著名的“奥尔德堡艺术节”(Aldeburgh Festival),这个音乐节首演了不少布里顿和其它英国作曲家的作品,至今每年六月都会举行。

1950年代是布烈顿的歌剧黄金时期,作品有《比利·毕特》(Billy Budd)、庆祝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登基的《格洛丽安娜》(Gloriana,或称《荣光女皇》)、《碧庐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挪亚方舟》(Noye's Fludde)及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戏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53年,适逢伊莉莎伯二世登基,布烈顿获封为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CH)。

1957年他和皮尔斯到东方旅行,对印尼甘美兰音乐和日本能剧音乐产生兴趣,早在留美时间,布烈顿便初次接触佳美兰。他后期的作品,亦加入具东方风情的要素,如芭蕾舞剧《宝塔王子》(The Prince of the Pagodas)、一系列的宗教寓言剧-《麻鹬河》(Curlew River)、《炽烈燃烧的火炉》(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及《浪子》(The Prodigal Son)等。

1957年,马来西亚在独立之际,向世界各地征求国歌,许多著名作曲家都邀请,包括新加坡国歌作曲家朱比赛,布烈顿也获邀作曲,但因被认为太欧化,不符合马来风格而被退稿,马来西亚给布烈顿几张马来民族音乐,但布烈顿听了却认为是最古怪的噪音,最终马来西亚选出我的祖国作为国歌,一直到至今。

中后期

虽然布烈顿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歌剧及其他类型剧乐上,管弦乐和室乐的产量较少,但每一首都是精炼之作。当中首推创作于1961-62年,为考文垂大教堂(Coventry Cathedral)重建而应邀委约的大型合唱曲《战争安魂曲》,另外继作品31的《小夜曲》后,再为皮尔斯所创作的室乐联篇歌曲《夜曲》。

1960年代,他认识了两位俄国重量级音乐家:作曲家萧士达高维契罗斯卓波维契并成为好友,布里顿为罗斯卓波维契创作了多首大提琴作品。包括有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1960)、大提琴交响曲 (Symphony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1963) 及三套大提琴独奏组曲 (1964-1971);至于萧士塔高维契,布烈顿把《浪子》题献给他,萧士塔高维契亦将受《战争安魂曲》所启发的《第14号交响曲》回献给布烈顿。此曲于1970年由布烈顿亲自指挥,作苏联以外的首演。1965年,布烈顿再获颁发功绩勋章(Order of Merit,OM)。

踏入1970年代,布烈顿的健康开始转差,创作量亦变得疏落,但他依然能完成两出歌剧:《欧文.温格瑞夫》(Owen Wingrave)和《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另外《第3大提琴组曲》、《第3弦乐四重奏》和联篇歌集《英国民歌组曲》也是他晚期的重要创作。

1976年7月2日被授予终身贵族,进入上议院。不久之后,1976年12月4日在萨福克的奥尔德堡去世,享年63岁。

作品整理计划

2005年,布烈顿-皮尔斯基金会联同东安格里亚大学获英国艺术暨人文研究委员会(UK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AHRC))的资助,进行一个名为 "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简称BTC)的计划,[7]将布烈顿现存的所有作品手稿(包括所有已编号及未编号),依照创作年份的先后,重新排列并加上编号。预期于2013年完成。届时,除了95首由布烈顿自己亲自编号的作品外,所有作品皆会加上以 "BTC" 为首新的编号。

截至2010年尾为止,只有曾发行过的作品才获得BTC编号,网页中亦声明现时的BTC编号并非最终的决定。

评价

布里顿是20世纪中期最多产的作曲家,而歌剧是他最重视也最有特点的类型。

参考资料

  1. 皮尔斯百年纪念
  2. Journeying Boy: The Diaries of the Young Benjamin Britten, 1928-1938, ed. John Evans, published by Faber
  3. 布里顿两部歌剧中“性取向”问题的国际研究现状及方法
  4. Interview in Tony Palmer’s Film: A Time There Was......, 1979.
  5. 台湾国家交响乐团部落格有关布瑞顿的简介
  6. 乐曲介绍 {英文}
  7. Britten Thematic Catalogue(BTC)网页(试用版本)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