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肅 (三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Xfd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2 次修訂)
行 1: 行 1: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南) 人。三国时期 曹魏著名 经学 ,司徒王朗之子、晋文帝司马昭岳父。
+
[[File:王肃4.jpg|缩略图|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南)人。[[三国]]时期经学大师,司徒[[王朗]]之子、[[晋文帝]][[司马昭]]岳父。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经学大师。遍注群经,与郑玄学说立异。]]
 +
''' 王肃''' (195年—256年),字''' 子雍''' [[ 东海郡]][[ 郯县]] (今[[ 山东]][[ 临沂市]][[ 郯城]] 西南)人。[[ 三国]] 时期经学 大师 ,司徒[[ 王朗]] 之子、[[ 晋文帝]][[ 司马昭]] 岳父
 +
==生平事迹==
 +
王肃早年任散骑黄门侍郎,袭封[[兰陵]]侯。任散骑常侍,又兼秘书监及崇文观祭酒,屡次对时政提出建议。后历任广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职。[[曹芳]]被废时,他以迎接[[曹髦]]继位。又帮助[[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再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王肃 早年任散骑黄 侍郎 袭封兰陵 侯。 任散骑常侍,又兼秘书监及崇文观祭酒,屡次对时政提 建议 后历任广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职 曹芳被废 ,他以迎接曹髦继位。又帮助 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再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
[[甘露]]元年(256年), 王肃 去世,他的 生披麻带孝来吊暗的有百余人。王肃被追赠卫将军 諡号景 侯。<ref>{{cite web | url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RoxAQAAIAAJ&q=%E7%94%98%E9%9C%B2%E5%85%83%E5%B9%B4%E7%8E%8B%E8%82%83%E5%8E%BB%E4%B8%96&dq=%E7%94%98%E9%9C%B2%E5%85%83%E5%B9%B4%E7%8E%8B%E8%82%83%E5%8E%BB%E4%B8%96&hl=zh-TW&sa=X&ved=0ahUKEwi-_bTagLrgAhWoxFQKHapdD3EQ6AEIQjAE | title =二十六史精要辞典 | author =门岿 | date =1993 | publisher =人民日报 版社 | accessdate =2019-02-20}}</ref> 唐代时作为二十二先贤配享孔子 宋真宗 追赠
  
  甘露元年(256年), 王肃 去世 享年六十二岁 追赠卫将军 谥号景侯 。 [1]  唐代 时作 为二十二先贤配享孔 子。宋 真宗时追赠司空
+
 王肃 师从大儒[[宋忠]]学习《太玄》 曾遍注群经 融合今古文经学两家学说以为已用 并注解《[[尚书]]》、《[[诗经]]》 后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 期被称 “ 王学 ”。
 +
[[File:王肃5.jpg|缩略图|左|王肃:经学大师。]]
 +
===早年经历===
 +
王肃是王朗的长 ,出身于[[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 他十八岁时,跟从大儒 忠学习《太玄》,还为《太玄》做注解。
 +
黄初(220年—226年)年间,王肃任散骑黄门侍郎
  
 王肃 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 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 王肃 世袭 兰陵侯爵位
  
==  考文 ==
+
太和三年(229年),升任散骑常侍。
 +
===屡议朝政===
 +
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马[[曹真]]率军伐蜀汉,王肃上疏劝阻,正逢秋雨连绵,栈道断绝,加上太尉华歆也上疏谏止,曹真等于是撤军。王肃又上疏说:“应该遵循旧礼,为已经去世的大臣发丧,并向宗庙进献果品。”这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肃又上疏陈述为政之本,认为应该裁撤、合并多余的官员,减少不急需的俸禄,停止不必要的费用,又建议恢复古代五日一朝的制度。<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於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於权变者哉!兆民知圣上以水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於是遂罢。又上疏:“宜遵旧礼,为大臣发哀,荐果宗庙。”事皆施行。又上疏陈政本曰:“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因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各展才力,莫相倚仗。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能之与否,简在帝心。是以唐、虞之设官分职,申命公卿,各以其事,然后惟龙为纳言,犹今尚书也,以出内帝命而已。夏、殷不可得而详。甘誓曰‘六事之人’,明六卿亦典事者也。周官则备矣,五日视朝,公卿大夫并进,而司士辨其位焉。其记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及汉之初,依拟前代,公卿皆亲以事升朝。故高祖躬追反走之周昌,武帝遥可奉奏之汲黯,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成帝始置尚书五人。自是陵迟,朝礼遂阙。可复五日视朝之仪,使公卿尚书各以事进。废礼复兴,光宣圣绪,诚所谓名美而实厚者也。”</ref>
 +
 
 +
青龙二年(234年),山阳公[[刘协]]去世,王肃上疏认为应该给其“皇”的谥号,魏明帝没有同意,追谥其为汉孝献皇帝。王肃后来以散骑常侍身份兼任秘书监及崇文观祭酒。<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青龙中,山阳公薨,汉主也。肃上疏曰:“昔唐禅虞,虞禅夏,皆终三年之丧,然后践天子之尊。是以帝号无亏,君礼犹存。今山阳公承顺天命,允答民望,进禅大魏,退处宾位。公之奉魏,不敢不尽节。魏之待公,优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於王者,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且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也。况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明帝不从使称皇,乃追谥曰汉孝献皇帝。后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ref>
 +
 
 +
[[景初]](237年—239年)年间,明帝大修宫室,使得百姓负担沉重,无法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而服役没有期限,刑罚过于随意。王肃上书劝谏明帝,又认为可以摈弃在鸟兽上花费的那些粮草人力。<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景初间,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卒。肃以疏曰:“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夫务畜积而息疲民,在於省徭役而勤稼穑。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运漕调发,转相供奉。是以丁夫疲於力作,农者离其南亩,种谷者寡,食谷者众,旧谷既没,新谷莫继。斯则有国之大患,而非备豫之长策也。今见作者三四万人,九龙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六宫,显阳之殿,又向将毕,惟泰极已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诚原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深愍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廪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劳而不怨矣。计一岁有三百六十万夫,亦不为少。当一岁成者,听且三年。分遣其馀,使皆即农,无穷之计也。仓有溢粟,民有馀力:以此兴功,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夫信之於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夫区区之晋国,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是故原虽将降,顾信而归,用能一战而霸,于今见称。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有司命以营成而罢。既成,又利其功力,不以时遣。有司徒营其目前之利,不顾经国之体。臣愚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无或失信。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故原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钧其死也,无使污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是以圣贤重之。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汉时有犯跸惊乘舆马者,廷尉张释之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谬乎?斯重於为己,而轻於为君,不忠之甚也。周公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故释之之言不可不察,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又陈“诸鸟兽无用之物,而有刍谷人徒之费,皆可蠲除。”</ref>
 +
 
 +
明帝还曾与王肃讨论东汉白马令[[李云]]给[[汉桓帝]]的上疏,王肃认为李云的言辞虽然有些偏激,但汉桓帝杀李云也是不宽容的表现,并不正确。还谈及司马迁,明帝认为司马迁受宫刑后心怀怨恨写《史记》诋毁汉武帝,而王肃认为司马迁是良史之才,是汉武帝自己看完汉景帝和自己的本纪后深怀怨恨,而不是司马迁。<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於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於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ref>
 +
===历职内外===
 +
正始元年(240年),王肃出任[[广平太守]]。后因公事被征还,任议郎。不久,转任侍中,又迁任太常。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重用何晏、邓飏等。王肃曾与太尉蒋济、大司农桓范谈论到时政,王肃严肃的说:“这些人(指何晏等)与弘恭、石显是同类,还值得称道吗?”曹爽听说后,就告戒何晏人等说:“你们都应该谨慎些!公卿们已经把你们比作前代的恶人了。”王肃后来因为祭祀宗庙时有误被罢免,后任光禄勋。<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徵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后为光禄勋。</ref>
 +
 
 +
[[嘉平]]四年(252年),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跃上武库的屋顶,很多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王肃说:“鱼应该生活在水中,现在却在屋顶上,这是有甲麟的动物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难道是戍边将领要有失败的事故吗?”不久,果然有东关之战的失败。后改任河南尹。<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於渊而亢於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徙为河南尹。</ref>
 +
===攻心为上===
 +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曹芳,以王肃持节兼任太常,护送法驾在元城迎接高贵乡公曹髦。同年,有一股白气穿过天空,司马师向王肃询问发生这一现象的缘故,王肃回答说:“这是蚩尤的旗,东南方将会有叛乱。您如果亲身安抚百姓,那天下就会安定归服,那叛乱就会先灭亡。”<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嘉平六年,持节兼太常,奉法驾,迎高贵乡公于元城。是岁,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脩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ref>
 +
 
 +
正元二年(255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叛乱,司马师问计于王肃,王肃认为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内地,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挡他们前进,就能使其军队土崩瓦解。司马师采用了王肃的计策,最终击败了毌丘俭和文钦,平定了叛乱。<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霍光感夏侯胜之言,始重儒学之士,良有以也。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於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ref>
 +
 
 +
王肃后来迁任中领军,加领散骑常侍,增加食邑三百户,加上从前的共有二千二百户。
 +
===卒后哀荣===
 +
甘露元年(256年),王肃去世,终年六十二岁。他的门生有数百人为其送葬。朝廷追赠卫将军,谥号景侯。由其子王恽世袭兰陵侯爵位,王恽去世后,无子,封国因世袭断绝被撤销。
 +
 
 +
景元四年(263年),朝廷又封王肃子王恂为兰陵侯。
 +
 
 +
咸熙元年(264年),开建五等爵制,因为王肃在前朝功勋卓著,于是改封王恂为丞县子。 <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咸熙中,开建五等,以肃著勋前朝,改封恂为丞子。</ref>
 +
==主要成就==
 +
===思想主张===
 +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他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
 
 +
他在《孔子家语》及《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
 
 +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王肃的学术活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ref>[http://www.sdqb.gov.cn/hwjy/qlwh/200909/abf52ebd-0a51-4193-af10-f45cc32234ac.htm 经学大师——王肃  .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引用日期2014-01-04]]</ref>
 +
===政治主张===
 +
王肃曾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近十年。当时[[魏武帝]][[曹操]]置秘书令,由少府统管,此体制对发展图书事业多有不便,他出任秘书监一职后,上表认为:秘书职相比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更为亲近君主,中书郎地位在尚书丞、尚书郎上,秘书郎就应该在尚书郎下,否则应该在侍御史之下;秘书郎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职应该等同于尚书郎,外出就应该任郡太守,这是陛下尊崇儒术的圣旨也。自王肃为秘书监后,才不属少府管理,提高了秘书监的地位,以致后世称此职为为美职。
 +
 
 +
王肃一生仕宦,为帝王近臣,身居庙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议,屡屡议政献策于内廷,为魏政权建设功绩颇显。其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既是当时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主张,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作用。
 +
===个人作品===
 +
 
 +
《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肃作品二十余种,一百九十余卷,皆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其佚作有:《周易王氏注》、《礼记王氏注》、《尚书王氏注》各二卷,《周易王氏音》、《毛诗义驳》、《毛诗奏事》、《毛诗问难》、《丧服经传王氏注》、《王氏丧服要记》、《春秋左传王氏注》、《论语王氏义说》、《孝经王氏解》、《圣证论》、《王子正论》各一卷,《毛诗王氏注》四卷,共计十五种二十一卷。此外,还有《孔子家语》,其注本今传。还有议论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庙、轻重等的作品共百余篇。
 +
 
 +
另《全三国文》也记载王肃曾为《书》、《诗》、《论语》、《三礼》、《左氏春秋传》作注解,还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传》,在官方都得到推行。还有《圣证论》十二卷,《政论》十卷,文集五卷。
 +
 
 +
《全三国文》还收录有《格虎赋》、《请为大司马曹真临吊表》、《奉诏为瑞表》、《论秘书丞郎表》、《秘书不应属少府表》、《表》、《贺瑞应表》、《谏征蜀疏》、《陈政本疏》、《请山阳公称皇配谥疏》、《上疏请恤役平刑》、《祭议》、《又奏》、《议祀圆丘方泽宜宫县乐八佾舞》、《又议》、《郊庙乐舞议》、《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议》、《祀社议》、《祀五郊六宗及厉殃议》、《已迁主讳议》、《诸王国相宜为国王服斩衰议》、《王侯在丧袭爵议》、《吊陈群母议》、《腊议》、《答尚书难》、《答刘氏弟子问》、《答尚书访》、《答武竺访》、《广平太守下教问张臻家》、《与广陵太守书》、《孔子家语解序》、《宗庙颂》、《贺正仪》、《纳徵辞》、《家诫》。<ref>[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7785 《全三国文·卷二十三》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1-04]]</ref>
 +
===人物评价===
 +
 
 +
[[司马懿]]:且卢子家(卢毓)、王子雍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
 +
 
 +
[[陈寿]]:王肃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
 
 +
[[裴松之]]: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
 +
 
 +
[[叶适]]:肃大臣子,以学问自负。论事有稽据,立朝明始末。指晏辈为恭、显,亦其理也。肃既自守如此,则其出处不应草草。若以晏(何晏)辈附从曹爽为邪,而以身从司马父子为正,恐未可也。齐王(曹芳)见废,肃以太常迎高贵公(曹髦),是时司马师簒事定矣。彼亦以为是耶?甘露元年,肃死,去高贵公见杀,亦不远。使肃再遇此事,未知又当如何?然则何其明於知爽,而昧於师、昭?故自汉魏以来,不以废兴存亡之际考士,而信其自许为正人者,余不知也。<ref>宋·叶适《习学记言》</ref>
 +
 
 +
[[陈元靓]]:子雍秉彝,凛然正色。远斈多闻,能穷先识。益厚增高,崇儒尚德。介圭追荣,丹书载饰。
 +
 
 +
[[胡三省]]:王肃仕曹魏,以经学著名。
 +
 
 +
[[王夫之]]:“青龙、景初之际,祸胎已伏,盖岌岌焉,无有虑此为叡言者,岂魏之无直臣哉?叡之营土木、多内宠、求神仙、察细务、滥刑赏也,旧臣则有陈群、辛毗、蒋济,大僚则有高堂隆、高柔、杨阜、杜恕、陈矫、卫觊、王肃、孙礼、卫臻,小臣则有董寻、张茂,极言无讳,不避丧亡之谤诅,至于叩棺待死以求伸;叡虽包容勿罪,而诸臣之触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
 
 +
[[顾炎武]]:扬雄之事莽,戴圣之赃吏,马融之附势,王肃之画篡逆策,吴澄之忘宋仕元,俱无容平反。
 +
 
 +
[[何焯]]:去其好下佞己之病,则肃可以无讥矣!
 +
 
 +
[[陈景云]]:肃既名臣,又晋武(司马炎)外王父。 <ref>卢弼.《三国志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ref>
 +
===轶事典故===
 +
 
 +
王肃六十二岁时得重病,医生都说治不好,王肃的夫人问他有什么遗言。王肃说:“建平(指著名相师朱建平)曾说我会活到七十多岁,官位至三公,现在都还没达到,有什么担忧的呢!”可是王肃最终还是去世了。 <ref>《三国志·卷二十九》:肃年六十二,疾笃,众医并以为不愈。肃夫人问以遣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也,将何虑乎!”而肃竟卒。</ref>
 +
===后世地位===
 +
 
 +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王肃。此后历代王肃亦配享孔庙。
 +
 
 +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09年)七月,宋真宗下诏追赠王肃为司空,并命近臣撰赞。<ref>《晋书·卷三十一》:帝以后母羊氏未崇谥号,[[泰始]]三年下诏曰:“昔汉文追崇灵文之号,武、宣有平原、博平之封,咸所以奉尊尊之敬,广亲亲之恩也。故卫将军、兰陵景侯夫人羊氏,含章体顺,仁德醇备,内承世胄,出嫔大国,三从之行,率礼无违。仍遭不造,频丧统嗣,抚育众胤,克成家道。母仪之教,光于邦族,诞启圣明,祚流万国,而早世殂陨,不遇休宠。皇太后孝思蒸蒸,永慕罔极。朕感存遗训,追远伤怀。其封夫人为县君,依德纪谥,主者详如旧典”于是使使持节、谒者何融追谥为平阳靖君。</ref>
 +
===墓葬纪念===
 +
 
 +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王肃墓在[[沂州]][[承县]](今[[山东]][[峄城]]附近)东南二十五里。
 +
===文学形象===
 +
 
 +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肃形象大致与正史相同。为[[魏国]]太尉,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谋反,王肃为大将军[[司马师]]谋划计策。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掌权,魏帝[[曹髦]]命[[司马昭]]暂屯许昌,但司马昭却起兵还屯洛水南。曹髦大惊,王肃认为可以给其官爵来使其安心。曹髦于是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
==  考文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三国志立传 人物]]
+
[[Category: 曹魏军政 人物]]
  
[[Category: #内容待查]]
+
[[Category: 中国古代经学大师]]
[[Category: #待校稿]]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1]]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2]]   
 
[[Category: #参考资料待查]]
 
[[Category: #检查]]
 

於 2019年8月19日 (一) 20:31 的最新修訂

王肅:字子雍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南)人。三國時期經學大師,司徒王朗之子、晉文帝司馬昭岳父。三國曹魏時期著名經學大師。遍注群經,與鄭玄學說立異。

王肅(195年—256年),字子雍東海郡郯縣(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南)人。三國時期經學大師,司徒王朗之子、晉文帝司馬昭岳父。

生平事跡

王肅早年任散騎黃門侍郎,襲封蘭陵侯。任散騎常侍,又兼秘書監及崇文觀祭酒,屢次對時政提出建議。後歷任廣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職。曹芳被廢時,他以迎接曹髦繼位。又幫助司馬師平定毌丘儉之亂,再遷中領軍,加散騎常侍。

甘露元年(256年),王肅去世,他的門生披麻帶孝來吊暗的有百餘人。王肅被追贈衛將軍,諡號景侯。[1]。唐代時作為二十二先賢配享孔子。宋真宗時追贈司空。

王肅師從大儒宋忠學習《太玄》,曾遍注群經,融合今古文經學兩家學說以為已用,並註解《尚書》、《詩經》。後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借鑑《禮記》、《左傳》、《國語》等,編撰《孔子家語》等以宣揚道德價值,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 王學 」。

王肅:經學大師。

早年經歷

王肅是王朗的長子,出身於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他十八歲時,跟從大儒宋忠學習《太玄》,還為《太玄》做註解。 黃初(220年—226年)年間,王肅任散騎黃門侍郎。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王肅世襲其蘭陵侯爵位。

太和三年(229年),升任散騎常侍。

屢議朝政

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馬曹真率軍伐蜀漢,王肅上疏勸阻,正逢秋雨連綿,棧道斷絕,加上太尉華歆也上疏諫止,曹真等於是撤軍。王肅又上疏說:「應該遵循舊禮,為已經去世的大臣發喪,並向宗廟進獻果品。」這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肅又上疏陳述為政之本,認為應該裁撤、合併多餘的官員,減少不急需的俸祿,停止不必要的費用,又建議恢復古代五日一朝的制度。[2]

青龍二年(234年),山陽公劉協去世,王肅上疏認為應該給其「皇」的諡號,魏明帝沒有同意,追諡其為漢孝獻皇帝。王肅後來以散騎常侍身份兼任秘書監及崇文觀祭酒。[3]

景初(237年—239年)年間,明帝大修宮室,使得百姓負擔沉重,無法專心從事農業生產,而服役沒有期限,刑罰過於隨意。王肅上書勸諫明帝,又認為可以擯棄在鳥獸上花費的那些糧草人力。[4]

明帝還曾與王肅討論東漢白馬令李雲漢桓帝的上疏,王肅認為李雲的言辭雖然有些偏激,但漢桓帝殺李雲也是不寬容的表現,並不正確。還談及司馬遷,明帝認為司馬遷受宮刑後心懷怨恨寫《史記》詆毀漢武帝,而王肅認為司馬遷是良史之才,是漢武帝自己看完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後深懷怨恨,而不是司馬遷。[5]

歷職內外

正始元年(240年),王肅出任廣平太守。後因公事被征還,任議郎。不久,轉任侍中,又遷任太常。當時大將軍曹爽專權,重用何晏、鄧颺等。王肅曾與太尉蔣濟、大司農桓范談論到時政,王肅嚴肅的說:「這些人(指何晏等)與弘恭、石顯是同類,還值得稱道嗎?」曹爽聽說後,就告戒何晏人等說:「你們都應該謹慎些!公卿們已經把你們比作前代的惡人了。」王肅後來因為祭祀宗廟時有誤被罷免,後任光祿勛。[6]

嘉平四年(252年),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躍上武庫的屋頂,很多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王肅說:「魚應該生活在水中,現在卻在屋頂上,這是有甲麟的動物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難道是戍邊將領要有失敗的事故嗎?」不久,果然有東關之戰的失敗。後改任河南尹。[7]

攻心為上

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曹芳,以王肅持節兼任太常,護送法駕在元城迎接高貴鄉公曹髦。同年,有一股白氣穿過天空,司馬師向王肅詢問發生這一現象的緣故,王肅回答說:「這是蚩尤的旗,東南方將會有叛亂。您如果親身安撫百姓,那天下就會安定歸服,那叛亂就會先滅亡。」[8]

正元二年(255年)春,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叛亂,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將士的家屬都在內地,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擋他們前進,就能使其軍隊土崩瓦解。司馬師採用了王肅的計策,最終擊敗了毌丘儉和文欽,平定了叛亂。[9]

王肅後來遷任中領軍,加領散騎常侍,增加食邑三百戶,加上從前的共有二千二百戶。

卒後哀榮

甘露元年(256年),王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他的門生有數百人為其送葬。朝廷追贈衛將軍,諡號景侯。由其子王惲世襲蘭陵侯爵位,王惲去世後,無子,封國因世襲斷絕被撤銷。

景元四年(263年),朝廷又封王肅子王恂為蘭陵侯。

咸熙元年(264年),開建五等爵制,因為王肅在前朝功勳卓著,於是改封王恂為丞縣子。 [10]

主要成就

思想主張

王肅不僅在經典的注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並取得官方學術地位。同時,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為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他借「聖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偽造《孔叢子》、《聖證論》。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看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有許多他自己的話。他用聖人的話來立論,是儒家經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聖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在《孔子家語》及《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為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上壓倒鄭玄,能夠列於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經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注釋經典,偽造《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治者建議,又表現出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王肅的學術活動不僅使人們懷疑鄭玄經學的權威性,更影響了王弼、何晏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維護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11]

政治主張

王肅曾以散騎常侍領秘書監近十年。當時魏武帝曹操置秘書令,由少府統管,此體制對發展圖書事業多有不便,他出任秘書監一職後,上表認為:秘書職相比尚書、御史、謁者三台更為親近君主,中書郎地位在尚書丞、尚書郎上,秘書郎就應該在尚書郎下,否則應該在侍御史之下;秘書郎俸祿都是四百石,升職應該等同於尚書郎,外出就應該任郡太守,這是陛下尊崇儒術的聖旨也。自王肅為秘書監後,才不屬少府管理,提高了秘書監的地位,以致後世稱此職為為美職。

王肅一生仕宦,為帝王近臣,身居廟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議,屢屢議政獻策於內廷,為魏政權建設功績頗顯。其治國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如「輕徭役」、「安百姓」、「慎刑罰」、「重信用」、「倡節儉」、「簡宮室」等等,既是當時社會狀況所必需,也體現了王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促進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些主張,對東漢末遭受戰亂、陷於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安定起到了作用。

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著錄王肅作品二十餘種,一百九十餘卷,皆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其佚作有:《周易王氏注》、《禮記王氏注》、《尚書王氏注》各二卷,《周易王氏音》、《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喪服經傳王氏注》、《王氏喪服要記》、《春秋左傳王氏注》、《論語王氏義說》、《孝經王氏解》、《聖證論》、《王子正論》各一卷,《毛詩王氏注》四卷,共計十五種二十一卷。此外,還有《孔子家語》,其注本今傳。還有議論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廟、輕重等的作品共百餘篇。

另《全三國文》也記載王肅曾為《書》、《詩》、《論語》、《三禮》、《左氏春秋傳》作註解,還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傳》,在官方都得到推行。還有《聖證論》十二卷,《政論》十卷,文集五卷。

《全三國文》還收錄有《格虎賦》、《請為大司馬曹真臨吊表》、《奉詔為瑞表》、《論秘書丞郎表》、《秘書不應屬少府表》、《表》、《賀瑞應表》、《諫征蜀疏》、《陳政本疏》、《請山陽公稱皇配諡疏》、《上疏請恤役平刑》、《祭議》、《又奏》、《議祀圓丘方澤宜宮縣樂八佾舞》、《又議》、《郊廟樂舞議》、《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議》、《祀社議》、《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已遷主諱議》、《諸王國相宜為國王服斬衰議》、《王侯在喪襲爵議》、《吊陳群母議》、《臘議》、《答尚書難》、《答劉氏弟子問》、《答尚書訪》、《答武竺訪》、《廣平太守下教問張臻家》、《與廣陵太守書》、《孔子家語解序》、《宗廟頌》、《賀正儀》、《納徵辭》、《家誡》。[12]

人物評價

司馬懿:且盧子家(盧毓)、王子雍繼踵此郡,使世不乏賢。

陳壽:王肅亮直多聞,能析薪哉!

裴松之: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此三反也。

葉適:肅大臣子,以學問自負。論事有稽據,立朝明始末。指晏輩為恭、顯,亦其理也。肅既自守如此,則其出處不應草草。若以晏(何晏)輩附從曹爽為邪,而以身從司馬父子為正,恐未可也。齊王(曹芳)見廢,肅以太常迎高貴公(曹髦),是時司馬師簒事定矣。彼亦以為是耶?甘露元年,肅死,去高貴公見殺,亦不遠。使肅再遇此事,未知又當如何?然則何其明於知爽,而昧於師、昭?故自漢魏以來,不以廢興存亡之際考士,而信其自許為正人者,余不知也。[13]

陳元靚:子雍秉彝,凜然正色。遠斈多聞,能窮先識。益厚增高,崇儒尚德。介圭追榮,丹書載飾。

胡三省:王肅仕曹魏,以經學著名。

王夫之:「青龍、景初之際,禍胎已伏,蓋岌岌焉,無有慮此為叡言者,豈魏之無直臣哉?叡之營土木、多內寵、求神仙、察細務、濫刑賞也,舊臣則有陳群、辛毗、蔣濟,大僚則有高堂隆、高柔、楊阜、杜恕、陳矯、衛覬、王肅、孫禮、衛臻,小臣則有董尋、張茂,極言無諱,不避喪亡之謗詛,至於叩棺待死以求伸;叡雖包容勿罪,而諸臣之觸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顧炎武:揚雄之事莽,戴聖之贓吏,馬融之附勢,王肅之畫篡逆策,吳澄之忘宋仕元,俱無容平反。

何焯:去其好下佞己之病,則肅可以無譏矣!

陳景雲:肅既名臣,又晉武(司馬炎)外王父。 [14]

軼事典故

王肅六十二歲時得重病,醫生都說治不好,王肅的夫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王肅說:「建平(指著名相師朱建平)曾說我會活到七十多歲,官位至三公,現在都還沒達到,有什麼擔憂的呢!」可是王肅最終還是去世了。 [15]

後世地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王肅。此後歷代王肅亦配享孔廟。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09年)七月,宋真宗下詔追贈王肅為司空,並命近臣撰贊。[16]

墓葬紀念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王肅墓在沂州承縣(今山東嶧城附近)東南二十五里。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王肅形象大致與正史相同。為魏國太尉,正元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謀反,王肅為大將軍司馬師謀劃計策。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掌權,魏帝曹髦司馬昭暫屯許昌,但司馬昭卻起兵還屯洛水南。曹髦大驚,王肅認為可以給其官爵來使其安心。曹髦於是命王肅持詔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參考文獻

  1. 門巋.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3 [2019-02-20]. 
  2.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四年,大司馬曹真征蜀,肅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此謂平塗之行軍者也。又況於深入阻險,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眾逼而不展,糧縣而難繼,實行軍者之大忌也。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戰士悉作。是賊偏得以逸而待勞,乃兵家之所憚也。言之前代,則武王伐紂,出關而復還;論之近事,則武、文征權,臨江而不濟。豈非所謂順天知時,通於權變者哉!兆民知聖上以水雨艱劇之故,休而息之,後日有釁,乘而用之,則所謂悅以犯難,民忘其死者矣。」於是遂罷。又上疏:「宜遵舊禮,為大臣發哀,薦果宗廟。」事皆施行。又上疏陳政本曰:「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因食之費,並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當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祿厚,則公家之費鮮,進仕之志勸。各展才力,莫相倚仗。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能之與否,簡在帝心。是以唐、虞之設官分職,申命公卿,各以其事,然後惟龍為納言,猶今尚書也,以出內帝命而已。夏、殷不可得而詳。甘誓曰『六事之人』,明六卿亦典事者也。周官則備矣,五日視朝,公卿大夫並進,而司士辨其位焉。其記曰:『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及漢之初,依擬前代,公卿皆親以事升朝。故高祖躬追反走之周昌,武帝遙可奉奏之汲黯,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成帝始置尚書五人。自是陵遲,朝禮遂闕。可復五日視朝之儀,使公卿尚書各以事進。廢禮復興,光宣聖緒,誠所謂名美而實厚者也。」
  3.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青龍中,山陽公薨,漢主也。肅上疏曰:「昔唐禪虞,虞禪夏,皆終三年之喪,然後踐天子之尊。是以帝號無虧,君禮猶存。今山陽公承順天命,允答民望,進禪大魏,退處賓位。公之奉魏,不敢不盡節。魏之待公,優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櫬斂之制,輿徒之飾,皆同之於王者,是故遠近歸仁,以為盛美。且漢總帝皇之號,號曰皇帝。有別稱帝,無別稱皇,則皇是其差輕者也。故當高祖之時,土無二王,其父見在而使稱皇,明非二王之嫌也。況今以贈終,可使稱皇以配其諡。」明帝不從使稱皇,乃追諡曰漢孝獻皇帝。後肅以常侍領秘書監,兼崇文觀祭酒。
  4.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景初間,宮室盛興,民失農業,期信不敦,刑殺倉卒。肅以疏曰:「大魏承百王之極,生民無幾,干戈未戢,誠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靜遐邇之時也。夫務畜積而息疲民,在於省徭役而勤稼穡。今宮室未就,功業未訖,運漕調發,轉相供奉。是以丁夫疲於力作,農者離其南畝,種穀者寡,食谷者眾,舊谷既沒,新谷莫繼。斯則有國之大患,而非備豫之長策也。今見作者三四萬人,九龍可以安聖體,其內足以列六宮,顯陽之殿,又向將畢,惟泰極已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誠原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深愍役夫之疲勞,厚矜兆民之不贍,取常食廩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選其丁壯,擇留萬人,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則莫不悅以即事,勞而不怨矣。計一歲有三百六十萬夫,亦不為少。當一歲成者,聽且三年。分遣其餘,使皆即農,無窮之計也。倉有溢粟,民有餘力:以此興功,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夫信之於民,國家大寶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夫區區之晉國,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是故原雖將降,顧信而歸,用能一戰而霸,於今見稱。前車駕當幸洛陽,發民為營,有司命以營成而罷。既成,又利其功力,不以時遣。有司徒營其目前之利,不顧經國之體。臣愚以為自今以後,儻復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若有事以次,寧復更發,無或失信。凡陛下臨時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眾庶不知,謂為倉卒。故原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鈞其死也,無使污於宮掖而為遠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難生易殺,氣絕而不續者也,是以聖賢重之。孟軻稱殺一無辜以取天下,仁者不為也。漢時有犯蹕驚乘輿馬者,廷尉張釋之奏使罰金,文帝怪其輕,而釋之曰:『方其時,上使誅之則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之,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臣以為大失其義,非忠臣所宜陳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猶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謬乎?斯重於為己,而輕於為君,不忠之甚也。周公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言猶不戲,而況行之乎?故釋之之言不可不察,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又陳「諸鳥獸無用之物,而有芻穀人徒之費,皆可蠲除。」
  5.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帝嘗問曰:「漢桓帝時,白馬令李雲上書言:『帝者,諦也。是帝欲不諦。』當何得不死?」肅對曰:「但為言失逆順之節。原其本意,皆欲盡心,念存補國。且帝者之威,過於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寬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廣德宇於天下。故臣以為殺之未必為是也。」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6.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正始元年,出為廣平太守。公事徵還,拜議郎。頃之,為侍中,遷太常。時大將軍曹爽專權,任用何晏、鄧颺等。肅與太尉蔣濟、司農桓范論及時政,肅正色曰:「此輩即弘恭、石顯之屬,復稱說邪!」爽聞之,戒何晏等曰:「當共慎之!公卿已比諸君前世惡人矣。」坐宗廟事免。後為光祿勛。
  7.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時有二魚長尺,集於武庫之屋,有司以為吉祥。肅曰:「魚生於淵而亢於屋,介鱗之物失其所也。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其後果有東關之敗。徙為河南尹。
  8.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嘉平六年,持節兼太常,奉法駕,迎高貴鄉公於元城。是歲,白氣經天,大將軍司馬景王問肅其故,肅答曰:「此蚩尤之旗也,東南其有亂乎?君若脩己以安百姓,則天下樂安者歸德,唱亂者先亡矣。」
  9.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明年春,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景王謂肅曰:「霍光感夏侯勝之言,始重儒學之士,良有以也。安國寧主,其術焉在?」肅曰:「昔關羽率荊州之眾,降于禁於漢濱,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後孫權襲取其將士家屬,羽士眾一旦瓦解。今淮南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但急往御衛,使不得前,必有關羽土崩之勢矣。」景王從之,遂破儉、欽。
  10.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咸熙中,開建五等,以肅著勛前朝,改封恂為丞子。
  11. 經學大師——王肅 .山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引用日期2014-01-04]
  12. 《全三國文·卷二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1-04]
  13. 宋·葉適《習學記言》
  14.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5. 《三國志·卷二十九》:肅年六十二,疾篤,眾醫並以為不愈。肅夫人問以遣言,肅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也,將何慮乎!」而肅竟卒。
  16. 《晉書·卷三十一》:帝以後母羊氏未崇諡號,泰始三年下詔曰:「昔漢文追崇靈文之號,武、宣有平原、博平之封,咸所以奉尊尊之敬,廣親親之恩也。故衛將軍、蘭陵景侯夫人羊氏,含章體順,仁德醇備,內承世胄,出嬪大國,三從之行,率禮無違。仍遭不造,頻喪統嗣,撫育眾胤,克成家道。母儀之教,光於邦族,誕啟聖明,祚流萬國,而早世殂隕,不遇休寵。皇太后孝思蒸蒸,永慕罔極。朕感存遺訓,追遠傷懷。其封夫人為縣君,依德紀諡,主者詳如舊典」於是使使持節、謁者何融追諡為平陽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