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爺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爺鎮位於錦山鎮西南20公里處,東界旗內四十家子鄉,北界旗內大牛群鄉,總土地面積為316平方公里,其中 耕 地面積50275畝,總人口27953人。其中蒙古族15694人。王爺府鎮轄19個村委員會。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王爺府鎮在列[1]

簡介

王爺府鎮原名錫伯格莊。為清代喇嘛沁右翼旗扎薩克郡王府邸,故稱王爺府。王府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發展歷史

起初,蘇布地子固魯思奇布於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受札薩克銜,後曾建府於現龍山鄉之龍頭山下。至拉特納錫第乾隆二十年(1755年)襲喀喇沁右翼旗札薩克多羅杜棱郡王加親王品級。始按其品級和規格由清廷撥款擴建為親王府,即現在蒙古族中學址。當時,附近只有蒙民百餘家,稱珠占愛拉,後改為大營子。

王爺府鎮自清代至民國年間,一直為喀喇沁旗政治文化中心。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喀喇沁右旗札薩克旺都特那木濟勒病逝,子貢桑諾爾布襲王位,曾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辟西衙門,創立「崇正學堂」,後又相繼在現大西溝門村之公城,辦起「守正武學堂」,在王府辦「毓正女學堂」。並在坯場子辦起工廠,生產肥皂蠟燭,並織布印染、織地毯。還首次架通王府至圍場的有線電報線路。辦郵政、設警察、辦報紙。後因經費拮据,系列正女學堂、守正武學堂和工廠相繼停辦。民國初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貢桑諾爾布赴北京任職。

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喀喇沁旗,駐守旗境的湯玉麟部紛紛南撤,沿路燒殺搶掠,當地居民為逃兵燹,十室九空。東北淪陷時期,王府成了日本關東軍和仿滿州國兵的駐地。原王府院曾設協和會、警察署、貿制場(監獄)和「討伐隊」,街東側設有仿「興農合作社」、「鴉片組合」(大滿號)等機構。

東北淪陷時期,原崇正學堂改為「崇正國民高等學校(中學)」。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喀喇沁右旗政府曾設於此,後遷到公爺府。原王府舊址曾設蒙民師範班,後改為喀喇沁蒙古族中學。

旗縣人民政權建立後,王爺府鎮為一區,後改王府區。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以駐地村命名為「王爺府公社」。1966年取青松之意改稱那爾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建制,那爾村公社一分為三劃為王爺府鎮、上瓦房鄉、大西溝鄉。

新中國成立後,王爺府鎮工、農、牧業生產發展很快,主要農作物穀子玉米高粱土豆向日葵等,糧食總產量比解放初期增長1.2倍。主要土特產有藥材蘑菇等。水利工程曾有青松灌渠、上瓦房灌渠和引洪滾水壩1處。鄉鎮企業有綜合廠、白灰廠、瑩石礦、澱粉加工廠、飯店、磚廠、地毯廠和苦建工程隊等。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原王府址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重點中學——王爺府蒙古族中學。村有中心校,鎮有中心總校。衛生醫療機構建全,鎮駐地有地區醫院,村有合作醫療站。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鎮有農民文化活動中心、電影隊、廣播站。王爺府鎮古建築、古寺廟較多,有福會寺、善通寺、隆興寺等大寺廟。至今,喀喇沁王府、社會寺仍保存完整,並被列入自治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

視頻

王爺鎮 相關視頻

錦山鎮宣傳片
蒙古族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