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彦超」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14ce36d3d539b600c21cb6a6ac01a72cc75cb7ad.jpg|缩略图|右|[http://pics2.baidu.com/feed/14ce36d3d539b600c21cb6a6ac01a72cc75cb7ad.jpeg?token=e2ae8c7c3407163d4e1ef11b920434b5  原图链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65023770980626256&wfr=spider&for=pc  来自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File:14ce36d3d539b600c21cb6a6ac01a72cc75cb7ad.jpg|缩略图|右|[http://pics2.baidu.com/feed/14ce36d3d539b600c21cb6a6ac01a72cc75cb7ad.jpeg?token=e2ae8c7c3407163d4e1ef11b920434b5  原图链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65023770980626256&wfr=spider&for=pc  来自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 <small> 王彦超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 )</small><br>
+
''' 王彦超'''(914年—986年),字德升。[[大名]]府临清县 今河北临西)人。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
<br>
 
  
 +
王彦超少时从军,隶属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后入凤翔重云山,投晖道人为徒。此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累官武宁节度使,曾击败北汉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战时,败南唐于寿州城下,又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914年—986年),字德升。大名府临清县(今河北临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
+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太子太师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尚书令。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少时从军,隶属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后入凤翔重云山,投晖道人为徒。此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累官武宁节度使,曾击败北汉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战时,败南唐于寿州城下,又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
 
 
 
<p style="text-indent:2em;">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太子太师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尚书令。
 
  
 
==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行 28: 行 24:
 
*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65023770980626256&wfr=spider&for=pc 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王彦超十贯钱打发他,发达后赵匡胤如何待他?]
 
*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65023770980626256&wfr=spider&for=pc 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王彦超十贯钱打发他,发达后赵匡胤如何待他?]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714656535897496&wfr=spider&for=pc 赵匡胤“宽容大度”,还是王彦超有“自知之明”]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714656535897496&wfr=spider&for=pc 赵匡胤“宽容大度”,还是王彦超有“自知之明”]
 +
 +
 +
[[File:72ebcf92ly4gebsplwbe4j20fe08ct9a.jpg|缩略图|右|[https://wx4.sinaimg.cn/large/72ebcf92ly4gebsplwbe4j20fe08ct9a.jpg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f1383010308r1.html  来自博客]]]
 +
== 人物生平 ==
 +
 +
* '''早年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的父亲王重霸,字定大,唐末曾参与黄巢起义,后又降唐。后梁时,官居太子少傅,加尚书,后以光禄卿致仕。
 +
 +
<p style="text-indent:2em;">乾化四年(914年),王彦超出生于大名府临清县(今河北临西)。他自少便养成了温和恭谨的性格,器度不凡,能够礼贤下士。<ref name="M1T">《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彦超,大名临清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土。少事后唐魏王继岌,从继岌讨蜀,还至渭南。</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年仅十二岁的王彦超随后唐魏王[[李继岌]]西征前蜀。十一月,前蜀灭亡。次年,李继岌班师回朝。至渭南时,适逢大将[[李嗣源]]谋反,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流矢身亡。李嗣源即位,即后唐明宗。此时李继岌成了无国可投的流亡者,他的亲信皆置主帅于不顾而四散逃命,只有王彦超始终紧跟不离,直至李继岌遇害。<ref name="M2T">《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会明宗即位,继岌遇害,左右遁去,彦超乃依凤翔重云山僧舍晖道人为徒。晖善观人,谓彦超曰:“子,富贵人也,安能久居此?”给资帛遣之。</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继岌死后,王彦超至凤翔军重云山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晖道人觉得王彦超并非凡夫俗子,就对王彦超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于此呢?”于是赠送银两衣帛劝王彦超还俗离山。王彦超深感晖道人的真心善意,不久即还俗。<ref name=M2T/>
 +
 +
* '''战功升迁'''
 +
<p style="text-indent:2em;">长兴四年(933年),河阳节度使[[石敬瑭]](后晋高祖)出任河东节度使。他见王彦超为人正直忠贞,于是将其召至帐下,委以心腹之任。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叛唐,并派掌书记桑维翰出使契丹{{NoteTag|注:契丹灭后晋后改国号为辽,为示统一,词条中一概称作契丹。}},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及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为条件,争取契丹支持。王彦超随[[桑维翰]]出行。 <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及移镇太原,将引兵南下,遣从事桑维翰求援契丹,以彦超从行。</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晋天福(936年—944年)初年,王彦超官迁奉德军校,转殿前散指挥都虞侯,领蒙州刺史。后汉建立后,再转岳州防御使兼护圣左厢都校,出任复州(今湖北仙桃)防御使。<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天福初,累迁奉德军校,再转殿前散指挥都虞候、领蒙州刺史。汉初,领岳州防御使兼护圣左厢都校,出为复州防御使。</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乾祐元年(948年),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讨平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叛乱,并移师北伐,抵御契丹。王彦超随师出征,任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ref name="M7T">《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时自彭门迎湘阴公入缵位,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ref>
 +
 +
* '''佐力周朝'''
 +
<p style="text-indent:2em;">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入汴京,后汉隐帝遇弑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近郊。[[郭威]]让李太后(李三娘)临朝听政,并假意拥立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为帝。随后,郭威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率军北上抵御,在澶州被士兵黄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废黜刘赟为湘阴公。<ref name=M7T/>
 +
 +
<p style="text-indent:2em;">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初六日,他命王彦超权任武宁军节度使。王彦超尚未抵任,刘赟的旧部巩廷美就据徐州发动叛乱。郭威于是正式授王彦超为武宁军节度使,命他率兵平叛。三月,王彦超亲督战舰,击破叛军水寨,乘胜攻克徐州,杀巩廷美。八月,改任建雄军节度使。十月,契丹派萧禹统兵五万,与北汉世祖刘崇所率二万兵合攻晋州。 十一月,王彦超加授晋绛行营马军都虞候,与枢密使[[王峻]]击败[[刘崇]],迫使其逃遁。 <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广顺二年(952年)十月,改任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节度使。次年闰正月,加检校太尉。四月,移镇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改河中节度使。<ref>《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太祖纪四》:广顺三年……夏四月……戊辰,河中节度使王景移镇凤翔,宋州节度使常思移镇青州,凤翔节度使赵晖移镇宋州,河阳节度使王彦超移镇河中。</ref>
 +
 +
* '''北驱南驰'''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元年(954年)正月,王彦超加同平章事。不久后,郭威驾崩,由其养子[[柴荣]]即位,即后周世宗。刘崇认为郭威刚刚去世,此时正是是攻灭后周的最好时机,就请援兵于契丹。双方联军南下,进逼潞州(今山西长治)。柴荣率军亲征,王彦超从晋州起兵响应击敌东面,柴荣令王彦超会同保义军节度使韩通引兵入阴地关,与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合军西进,首攻汾州城。<ref>《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世宗纪一》:显德元年……三月丁丑,潞州奏,河东刘崇入寇,兵马监押穆令均部下兵士为贼军所袭,官军不利。诏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自磁州固镇路赴潞州,以澶州节度使郭崇副之。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以陕府节度使韩通为副。</ref>王彦超与符彦卿二军合攻锐不可当,北汉守军皆已惧怕,无心恋战,眼看城池攻破在即。然而王彦超却下令停攻,部将不解都来谏阻,认为胜利在望,岂可停止不攻。王彦超道:“敌城孤立无援,破城只是朝夕之间的事。我军士卒精锐,如若遣军强攻,死伤必多,应该稍待其归降。”众人听后,心悦诚服。王彦超于是收兵入营,只派下属入城投信,谕令守城的北汉汾州防御使董希颜速降。董希颜果然从命,开城相迎。四月,王彦超收复石州(今山西离石),擒获北汉石州刺史安彦进。七月,王彦超改任忠武军节度使,移镇许州(今河南许昌),加兼侍中。<ref>《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世宗纪一》:显德元年……三月……庚子……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陕府节度使韩通,率兵自阴地关讨贼。……夏四月……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奏,伪汾州防御使董希颜以城归顺。……王彦超奏,收下石州,获伪刺史安彦进。秋七月……河中王彦超移镇许州,加兼侍中……</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二年(955年),王彦超累官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他于正月率所部疏浚胡芦河,并筑垒于李晏口,派兵戍守。尚未完工,契丹骑兵一万多人忽来入侵,王彦超将其击败,杀获甚多。三月,李晏口完工,建号静安军,此地“颇扼要害,自是敌(契丹)骑虽至,不敢涉河,边民稍得耕牧焉”,巩固了北境防御。十一月,王彦超升为前军行营副部署。其后,柴荣命宰相[[李谷]]与王彦超等率军进攻南唐,发起了第一次淮南之战。十二月,王彦超破南唐淮南军两千余人于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 南唐援军水陆齐进,李谷仓促退保正阳县,南唐军顺势跟进。适逢归德军节度使李重进率部抵达,与王彦超等部合军回攻,大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追击败军二十余里。<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副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吴兵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蹑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ref>]
 +
 +
* '''历典藩服'''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三年(956年)六月,王彦超改任京兆尹、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节度使。<ref>《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周书)世宗纪三》:显德三年……六月……丙寅,许州王彦超移镇永兴军,邓州田景咸移镇鄜州。</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原凤翔军节度使李晖去世,王彦超接任凤翔(今陕西风翔)节度使。同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加王彦超为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部署。<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都部署。</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七年(960年)春,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天下,建立北宋。王彦超离任凤翔,入朝加中书令。 不久后,调为永兴军节度使。又让其父光禄卿(已致仕)王重霸加授太子少傅致仕。 <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未几,复以为永兴军节度。又以其父光禄卿致仕重霸为太子少傅致仕。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乾德二年(964年),王彦超再次担任凤翔军节度使。次年,[[王重霸]]去世,王彦超为父服丧,又被朝廷起复任职
 +
 +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召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等同时入朝,收回了众人的兵权,其中王彦超被改授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开宝二年,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王彦超获封邠国公。<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太平兴国六年,封邠国公。 </ref>
 +
 +
* '''七十致仕'''
 +
<p style="text-indent:2em;">自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始,六十九岁的王彦超便怀着“知止”之心,开始准备致仕之事。 <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彦超正式上表,请求致仕。七月,宋太宗[[赵光义]]准其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仍兼领右金吾卫上将军的俸禄。<ref name="M42T">《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八年):右金吾卫上将军王彦超与文明殿学士李昉、翰林学士宋白善。先是,昉、白诣之,时彦超年六十九,谓昉、白曰:“人言七十致仕,出何书?”昉具告之。故彦超遂托白草致仕表,于是再上得请。七月丁卯,以太子太师致仕。</ref>
 +
 +
* '''溘然长逝'''
 +
<p style="text-indent:2em;">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逝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尚书令。<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赠尚书令。</ref>
 +
 +
== 人物成就 ==
 +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十二岁时随后唐魏王李继岌西征前蜀。<ref name=M1T/>后汉乾祐二年(949年),随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抵御契丹。次年,又随郭威起兵南下,夺取政权。<ref name=M7T/>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任武宁军节度使,率兵平湘阴公刘赟旧部巩廷美之叛,克复徐州。<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军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砦,乘胜拔之。 </ref>十一月,与枢密使王峻击败北汉世祖刘崇所部。<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ref>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大举入侵后周,王彦超与保义军节度使韩通、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等合军西进,连破北汉汾州、石州(今山西离石)等城。<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 </ref>显德二年(955年),奉命疏浚胡芦河,并于李晏口筑垒,巩固北境防御。<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 </ref>同年,与宰相李谷等率军进攻南唐,破南唐军两千余人于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又败南唐援军三万余人。<ref>《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书)世宗纪二》:显德二年……十一月乙未朔,以宰臣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知庐、寿等州行府事;以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为行营副部署;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一十二将,各带征行之号以从焉。……十二月……甲戌,李谷奏,破淮贼二千人于寿州城下。</ref>任凤翔军节度使十年(959年—969年),曾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ref>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12 </ref>
 +
 +
== 人物评价 ==
 +
 +
* '''总评'''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自少从戎,在军中数十年,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他平时为人温谨,对所镇之地均竭力安抚百姓;对士兵也十分和蔼可亲,能礼贤下士,从不盛气凌人。<ref name=M1T/> 致仕之后,罢去了家中众多的仆人与姬妾,平日的开支饮食,也一律遵从俭约之美。<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ref>
 +
*
 +
* '''历代评价'''
 +
# [[晖道人]]:子,富贵人也,安能久居此? <ref name="M1YT">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7227/5d06kmjU68KojL8kz3Y53Y10kzXChVOHv9Q9g23c4d82XkeBnOl3JPA_kdS0siOdoVL6oLR7W3n7Q1dsMepHp5Ji2Hv4okGUD3_7XaQMTdU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国学导航.2015-12-02] </ref>(《宋史》引)
 +
# [[赵匡胤]]: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ref name="MYT">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十九·列传二》 </ref>(《东都事略》引)
 +
# [[曾巩]]:累朝皆有战功,时以为彦超居富贵能知止足。(《隆平集》)
 +
# [[王称]]:①彦超温和恭谨,领九镇,所至民安之,而能引年告老,为当世所重。 <ref name=MYT/> (《东都事略》)②唐季以来至于五代,藩镇之祸烈矣。宋兴,令坤、从义、彦卿握重兵在河北,守信、审琦、彦超等以宿将处方镇,而数子者识历数之攸在,知天命之有归。故号令一出,莫不稽首听命,或纳节以备宿卫,或请老而知止足。使藩镇之祸泯然,而不作克保功名,长守富贵。虽太祖之善御豪杰,而亦数子者能择其祸福轻重而审处之,斯可以言智矣。 <ref name=MYT/> (《东都事略》)
 +
# [[脱脱]]:王彦超起自戎昭,历典藩服,引年高蹈,武夫之贞;至于自悔多杀,垂戒后裔,近乎仁人之用心。<ref name=M1YT/>  (《宋史》)
 +
 +
== 人物轶事 ==
 +
[[File:3bafe03ef9c0456491aac1b7d1716a4f.jpg|缩略图|右|[http://p1.itc.cn/images01/20200520/3bafe03ef9c0456491aac1b7d1716a4f.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96405141_120388737  来自搜狐网]]]
 +
* '''与赵匡胤'''
 +
<p style="text-indent:2em;">五代的后汉时期,赵匡胤(宋太祖)曾来到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北),想投靠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王彦超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好友,并同任过岳州(今湖北孝感县)防御使。赵匡胤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却没有收留他,只是给了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赵匡胤离开复州后到了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随州刺史董京本。 <ref name="M2YT">《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始终念念不忘这段不尽人意的往事。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设宴围猎,在酒酣时道:“朕昔日来复州投靠你,你为什么不接纳我?”王彦超听后,立即降阶顿首道:“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听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过去之事。  <ref name=M2YT/> 
 +
 +
* '''善处祸福'''
 +
<p style="text-indent:2em;">宋太祖赵匡胤为维持赵氏政权,避免重蹈五代灭亡之覆辙,接受了枢密使[[赵普]]的建议,采取劝谕和胁逼并用手段,迫使武将们主动交出兵权。
 +
 +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召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同时入朝,在皇宫后苑设宴。席间,赵匡胤举杯对赴宴的王彦超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肤礼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马上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当即离席跪奏道:“臣素来功微,承蒙恩宠。如今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赵匡胤也马上离席,亲自扶起且嘉慰道:“您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了。”然而武行德等人却不明白赵匡胤的用意,历陈平昔的战功及履历艰辛。赵匡胤听后说:“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赵匡胤下诏,收回了武行德等人的兵权。当时舆论都称许王彦超在此事中的表现。<ref>《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己亥,上宴藩臣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邱园,臣之愿也。”前安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榆次武行德、(行德,初见天福十二年。)前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前定国节度使白重赟、前保大节度使杨廷璋,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上曰:“此异代事,何足论也。”庚子,以行德为太子太傅,从义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彦超为右金吾卫上将军,重赟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廷璋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ref>
 +
 +
* '''自悔多杀'''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准备致仕前,常常告诫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我多次担任统帅,杀了许多人,身死之后能得豁免已属万幸,一定没有阴德泽及后代,你们要勉力行善,以求自保。”等到他逝世后,几个儿子中果然没有显达之人。王彦超在开封府宣化门内有一座很大的府邸,园池壮丽,他死后不过十多年,已被子孙售卖出去了。 <ref>《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初,彦超将致政,每戒诸子曰:“吾累为统帅,杀人多矣,身死得免为幸,必无阴德以及后,汝曹勉为善事以自庇。”及卒,诸子果无达者。宣化门内有大第,园林甚盛,不十余年,其家已鬻之矣。 </ref>
 +
 +
* '''引年高蹈'''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彦超与文明殿学士[[李昉]]、翰林学士[[宋白]]交好。他任右金吾卫上将军时,李昉、宋白曾来拜访,当时王彦超六十九岁,问二人:“人们说七十致仕,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李昉将本末详细告诉了他。王彦超素来怀知足退让之心,当下便托宋白为自己起草致仕的奏表。两次奏陈后,宋太宗才在第二年允准其致仕。 <ref name=M42T/>
 +
 +
== 后世纪念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10月,为纪念王彦超,经浙江省义乌市有关部门批准,在义乌市塔山乡石壁将军殿为王彦超塑像纪念,并勒刻碑文,供后人世代瞻仰。
 +
 +
== 史料记载 ==
 +
 +
* 《隆平集·卷十七·武臣》(曾巩撰、彭期订)
 +
* 《东都事略·卷十九·列传二》(王称撰) <ref name=MYT/>
 +
*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脱脱、阿鲁图总裁) <ref name=M1YT/>
 +
 +
== 注释 ==
 +
{{NoteFoot}}
 +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
 +
[[Category:五代十国时期人物]][[Category:宋朝人物]][[Category:中国通史]]
 +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於 2021年8月15日 (日) 17:25 的最新修訂

王彥超(914年—986年),字德升。大名府臨清縣(今河北臨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王彥超少時從軍,隸屬後唐魏王李繼岌麾下,後入鳳翔重雲山,投暉道人為徒。此後歷仕後晉、後漢、後周三朝,累官武寧節度使,曾擊敗北漢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戰時,敗南唐於壽州城下,又破南唐援軍三萬餘人。北宋建立後,加中書令,歷任永興節度使、鳳翔節度使、右金吾衛上將軍等職,封邠國公。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以太子太師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彥超去世,年七十三,獲贈尚書令。

基本信息

                本 名         王彥超                 出生時間         914年
                字 號         字德升                 去世時間         986年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官 職         右金吾衛上將軍、太子太師
                出生地         大名府臨清縣                 民族族群         漢族
                爵 位         邠國公,追贈:尚書令                 主要成就         攻北漢,敗契丹,破南唐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 早年經歷

王彥超的父親王重霸,字定大,唐末曾參與黃巢起義,後又降唐。後梁時,官居太子少傅,加尚書,後以光祿卿致仕。

乾化四年(914年),王彥超出生於大名府臨清縣(今河北臨西)。他自少便養成了溫和恭謹的性格,器度不凡,能夠禮賢下士。[1]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年僅十二歲的王彥超隨後唐魏王李繼岌西征前蜀。十一月,前蜀滅亡。次年,李繼岌班師回朝。至渭南時,適逢大將李嗣源謀反,後唐莊宗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流矢身亡。李嗣源即位,即後唐明宗。此時李繼岌成了無國可投的流亡者,他的親信皆置主帥於不顧而四散逃命,只有王彥超始終緊跟不離,直至李繼岌遇害。[2]

李繼岌死後,王彥超至鳳翔軍重雲山拜暉道人為師,出家修行。暉道人覺得王彥超並非凡夫俗子,就對王彥超說:「你是富貴之人,怎麼能屈居於此呢?」於是贈送銀兩衣帛勸王彥超還俗離山。王彥超深感暉道人的真心善意,不久即還俗。[2]

  • 戰功升遷

長興四年(933年),河陽節度使石敬瑭(後晉高祖)出任河東節度使。他見王彥超為人正直忠貞,於是將其召至帳下,委以心腹之任。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叛唐,並派掌書記桑維翰出使契丹[註 1],以割讓幽雲十六州及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為條件,爭取契丹支持。王彥超隨桑維翰出行。 [3]

後晉天福(936年—944年)初年,王彥超官遷奉德軍校,轉殿前散指揮都虞侯,領蒙州刺史。後漢建立後,再轉岳州防禦使兼護聖左廂都校,出任復州(今湖北仙桃)防禦使。[4]

乾祐元年(948年),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討平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的叛亂,並移師北伐,抵禦契丹。王彥超隨師出征,任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5]

  • 佐力周朝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以「清君側」為名,率軍入汴京,後漢隱帝遇弒於大梁(今河南開封)近郊。郭威讓李太后(李三娘)臨朝聽政,並假意擁立武寧軍節度使劉贇為帝。隨後,郭威突然聞報契丹南下,於是率軍北上抵禦,在澶州被士兵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廢黜劉贇為湘陰公。[5]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初六日,他命王彥超權任武寧軍節度使。王彥超尚未抵任,劉贇的舊部鞏廷美就據徐州發動叛亂。郭威於是正式授王彥超為武寧軍節度使,命他率兵平叛。三月,王彥超親督戰艦,擊破叛軍水寨,乘勝攻克徐州,殺鞏廷美。八月,改任建雄軍節度使。十月,契丹派蕭禹統兵五萬,與北漢世祖劉崇所率二萬兵合攻晉州。 十一月,王彥超加授晉絳行營馬軍都虞候,與樞密使王峻擊敗劉崇,迫使其逃遁。 [6]

廣順二年(952年)十月,改任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節度使。次年閏正月,加檢校太尉。四月,移鎮河中(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改河中節度使。[7]

  • 北驅南馳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王彥超加同平章事。不久後,郭威駕崩,由其養子柴榮即位,即後周世宗。劉崇認為郭威剛剛去世,此時正是是攻滅後周的最好時機,就請援兵於契丹。雙方聯軍南下,進逼潞州(今山西長治)。柴榮率軍親征,王彥超從晉州起兵響應擊敵東面,柴榮令王彥超會同保義軍節度使韓通引兵入陰地關,與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合軍西進,首攻汾州城。[8]王彥超與符彥卿二軍合攻銳不可當,北漢守軍皆已懼怕,無心戀戰,眼看城池攻破在即。然而王彥超卻下令停攻,部將不解都來諫阻,認為勝利在望,豈可停止不攻。王彥超道:「敵城孤立無援,破城只是朝夕之間的事。我軍士卒精銳,如若遣軍強攻,死傷必多,應該稍待其歸降。」眾人聽後,心悅誠服。王彥超於是收兵入營,只派下屬入城投信,諭令守城的北漢汾州防禦使董希顏速降。董希顏果然從命,開城相迎。四月,王彥超收復石州(今山西離石),擒獲北漢石州刺史安彥進。七月,王彥超改任忠武軍節度使,移鎮許州(今河南許昌),加兼侍中。[9]

顯德二年(955年),王彥超累官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他於正月率所部疏浚胡蘆河,並築壘於李晏口,派兵戍守。尚未完工,契丹騎兵一萬多人忽來入侵,王彥超將其擊敗,殺獲甚多。三月,李晏口完工,建號靜安軍,此地「頗扼要害,自是敵(契丹)騎雖至,不敢涉河,邊民稍得耕牧焉」,鞏固了北境防禦。十一月,王彥超升為前軍行營副部署。其後,柴榮命宰相李谷與王彥超等率軍進攻南唐,發起了第一次淮南之戰。十二月,王彥超破南唐淮南軍兩千餘人於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 南唐援軍水陸齊進,李穀倉促退保正陽縣,南唐軍順勢跟進。適逢歸德軍節度使李重進率部抵達,與王彥超等部合軍回攻,大破南唐援軍三萬餘人,追擊敗軍二十餘里。[10]]

  • 歷典藩服

顯德三年(956年)六月,王彥超改任京兆尹、永興軍(今陝西西安)節度使。[11]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原鳳翔軍節度使李暉去世,王彥超接任鳳翔(今陝西風翔)節度使。同年,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加王彥超為檢校太師、西面緣邊副部署。[12]

顯德七年(960年)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得天下,建立北宋。王彥超離任鳳翔,入朝加中書令。 不久後,調為永興軍節度使。又讓其父光祿卿(已致仕)王重霸加授太子少傅致仕。 [13]

乾德二年(964年),王彥超再次擔任鳳翔軍節度使。次年,王重霸去世,王彥超為父服喪,又被朝廷起復任職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召王彥超與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等同時入朝,收回了眾人的兵權,其中王彥超被改授為右金吾衛上將軍、判街仗事。[14]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王彥超獲封邠國公。[15]

  • 七十致仕

自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始,六十九歲的王彥超便懷着「知止」之心,開始準備致仕之事。 [16]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王彥超正式上表,請求致仕。七月,宋太宗趙光義准其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仍兼領右金吾衛上將軍的俸祿。[17]

  • 溘然長逝

雍熙三年(986年),王彥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追贈他為尚書令。[18]

人物成就

王彥超十二歲時隨後唐魏王李繼岌西征前蜀。[1]後漢乾祐二年(949年),隨樞密使郭威(後周太祖)抵禦契丹。次年,又隨郭威起兵南下,奪取政權。[5]後周廣順元年(951年),任武寧軍節度使,率兵平湘陰公劉贇舊部鞏廷美之叛,克復徐州。[19]十一月,與樞密使王峻擊敗北漢世祖劉崇所部。[20]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大舉入侵後周,王彥超與保義軍節度使韓通、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等合軍西進,連破北漢汾州、石州(今山西離石)等城。[21]顯德二年(955年),奉命疏浚胡蘆河,並於李晏口築壘,鞏固北境防禦。[22]同年,與宰相李谷等率軍進攻南唐,破南唐軍兩千餘人於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又敗南唐援軍三萬餘人。[23]任鳳翔軍節度使十年(959年—969年),曾興修水利,造福於民。 [24]

人物評價

  • 總評

王彥超自少從戎,在軍中數十年,南征北戰,戰功卓著。他平時為人溫謹,對所鎮之地均竭力安撫百姓;對士兵也十分和藹可親,能禮賢下士,從不盛氣凌人。[1] 致仕之後,罷去了家中眾多的僕人與姬妾,平日的開支飲食,也一律遵從儉約之美。[25]

  • 歷代評價
  1. 暉道人:子,富貴人也,安能久居此? [26](《宋史》引)
  2. 趙匡胤:卿等皆國家舊臣,久臨劇鎮。[27](《東都事略》引)
  3. 曾鞏:累朝皆有戰功,時以為彥超居富貴能知止足。(《隆平集》)
  4. 王稱:①彥超溫和恭謹,領九鎮,所至民安之,而能引年告老,為當世所重。 [27] (《東都事略》)②唐季以來至於五代,藩鎮之禍烈矣。宋興,令坤、從義、彥卿握重兵在河北,守信、審琦、彥超等以宿將處方鎮,而數子者識歷數之攸在,知天命之有歸。故號令一出,莫不稽首聽命,或納節以備宿衛,或請老而知止足。使藩鎮之禍泯然,而不作克保功名,長守富貴。雖太祖之善御豪傑,而亦數子者能擇其禍福輕重而審處之,斯可以言智矣。 [27] (《東都事略》)
  5. 脫脫:王彥超起自戎昭,歷典藩服,引年高蹈,武夫之貞;至於自悔多殺,垂戒後裔,近乎仁人之用心。[26] (《宋史》)

人物軼事

  • 與趙匡胤

五代的後漢時期,趙匡胤(宋太祖)曾來到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北),想投靠時任復州防禦使的王彥超。王彥超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同僚好友,並同任過岳州(今湖北孝感縣)防禦使。趙匡胤想通過這層關係,得到王彥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彥超卻沒有收留他,只是給了十貫錢,打發趙匡胤離開。趙匡胤離開復州後到了隨州(今湖北隨縣),投靠隨州刺史董京本。 [28]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始終念念不忘這段不盡人意的往事。一次,趙匡胤與王彥超設宴圍獵,在酒酣時道:「朕昔日來復州投靠你,你為什麼不接納我?」王彥超聽後,立即降階頓首道:「淺水怎能藏住神龍?當日陛下沒有留滯在小郡,這實在是天意啊!」趙匡胤聽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過去之事。 [28]

  • 善處禍福

宋太祖趙匡胤為維持趙氏政權,避免重蹈五代滅亡之覆轍,接受了樞密使趙普的建議,採取勸諭和脅逼併用手段,迫使武將們主動交出兵權。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召王彥超與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在皇宮後苑設宴。席間,趙匡胤舉杯對赴宴的王彥超等人說:「卿等均國家舊臣,隨朕鞍前馬後,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至今尚無休養安樂的時候,這實非膚禮待賢臣的本意。」王彥超馬上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當即離席跪奏道:「臣素來功微,承蒙恩寵。如今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還鄉。」趙匡胤也馬上離席,親自扶起且嘉慰道:「您可以稱得上是謙謙君子了。」然而武行德等人卻不明白趙匡胤的用意,歷陳平昔的戰功及履歷艱辛。趙匡胤聽後說:「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趙匡胤下詔,收回了武行德等人的兵權。當時輿論都稱許王彥超在此事中的表現。[29]

  • 自悔多殺

王彥超準備致仕前,常常告誡自己的幾個兒子說:「我多次擔任統帥,殺了許多人,身死之後能得豁免已屬萬幸,一定沒有陰德澤及後代,你們要勉力行善,以求自保。」等到他逝世後,幾個兒子中果然沒有顯達之人。王彥超在開封府宣化門內有一座很大的府邸,園池壯麗,他死後不過十多年,已被子孫售賣出去了。 [30]

  • 引年高蹈

王彥超與文明殿學士李昉、翰林學士宋白交好。他任右金吾衛上將軍時,李昉、宋白曾來拜訪,當時王彥超六十九歲,問二人:「人們說七十致仕,這個典故出自哪本書?」李昉將本末詳細告訴了他。王彥超素來懷知足退讓之心,當下便托宋白為自己起草致仕的奏表。兩次奏陳後,宋太宗才在第二年允准其致仕。 [17]

後世紀念

1990年10月,為紀念王彥超,經浙江省義烏市有關部門批准,在義烏市塔山鄉石壁將軍殿為王彥超塑像紀念,並勒刻碑文,供後人世代瞻仰。

史料記載

  • 《隆平集·卷十七·武臣》(曾鞏撰、彭期訂)
  • 《東都事略·卷十九·列傳二》(王稱撰) [27]
  •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脫脫、阿魯圖總裁) [26]

注釋

  1. 註:契丹滅後晉後改國號為遼,為示統一,詞條中一概稱作契丹。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王彥超,大名臨清人。性溫和恭謹,能禮下土。少事後唐魏王繼岌,從繼岌討蜀,還至渭南。
  2. 2.0 2.1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會明宗即位,繼岌遇害,左右遁去,彥超乃依鳳翔重雲山僧舍暉道人為徒。暉善觀人,謂彥超曰:「子,富貴人也,安能久居此?」給資帛遣之。
  3.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及移鎮太原,將引兵南下,遣從事桑維翰求援契丹,以彥超從行。
  4.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天福初,累遷奉德軍校,再轉殿前散指揮都虞候、領蒙州刺史。漢初,領岳州防禦使兼護聖左廂都校,出為復州防禦使。
  5. 5.0 5.1 5.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周祖平內難後,北征契丹,以彥超為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從周祖入汴。時自彭門迎湘陰公入纘位,會軍變,周祖革命,即命彥超權知徐州節度。
  6.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又與樞密使王峻拒劉崇於晉州,彥超以騎兵進,崇遁去,授建雄軍節度。復以所部追賊至霍邑,賊步騎墮崖谷,死者甚眾。
  7.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太祖紀四》:廣順三年……夏四月……戊辰,河中節度使王景移鎮鳳翔,宋州節度使常思移鎮青州,鳳翔節度使趙暉移鎮宋州,河陽節度使王彥超移鎮河中。
  8.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世宗紀一》:顯德元年……三月丁丑,潞州奏,河東劉崇入寇,兵馬監押穆令均部下兵士為賊軍所襲,官軍不利。詔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領兵自磁州固鎮路赴潞州,以澶州節度使郭崇副之。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取晉州路東向邀擊,以陝府節度使韓通為副。
  9.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周書)世宗紀一》:顯德元年……三月……庚子……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陝府節度使韓通,率兵自陰地關討賊。……夏四月……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奏,偽汾州防禦使董希顏以城歸順。……王彥超奏,收下石州,獲偽刺史安彥進。秋七月……河中王彥超移鎮許州,加兼侍中……
  1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彥超為前軍行營副部署,敗淮南軍二千於壽州城下。吳兵水陸來援,谷退保正陽,吳人躡其後。會李重進兵至,合勢急擊,大敗吳人三萬餘眾,追北二十餘里。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周書)世宗紀三》:顯德三年……六月……丙寅,許州王彥超移鎮永興軍,鄧州田景咸移鎮鄜州。
  1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恭帝嗣位,加檢校太師、西面緣邊副都部署。
  13.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未幾,復以為永興軍節度。又以其父光祿卿致仕重霸為太子少傅致仕。
  14.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開寶二年,為右金吾衛上將軍判街仗事。
  15.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太平興國六年,封邠國公。
  16.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師,給金吾上將軍祿。
  17. 17.0 17.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四》(太平興國八年):右金吾衛上將軍王彥超與文明殿學士李昉、翰林學士宋白善。先是,昉、白詣之,時彥超年六十九,謂昉、白曰:「人言七十致仕,出何書?」昉具告之。故彥超遂托白草致仕表,於是再上得請。七月丁卯,以太子太師致仕。
  18.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贈尚書令。
  19.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未行,湘陰公舊校鞏廷美據州叛,真拜彥超武寧軍節度,命討之。彥超督戰艦破其水砦,乘勝拔之。
  2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又與樞密使王峻拒劉崇於晉州,彥超以騎兵進,崇遁去,授建雄軍節度。復以所部追賊至霍邑,賊步騎墮崖谷,死者甚眾。
  21.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劉崇南寇,命彥超領兵取晉州路東向邀擊,從戰高平。彥超自陰地關與符彥卿會兵圍汾州,諸將請急攻,彥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將降,我士卒精銳,儻驅以先登,必死傷者眾,少待之。」翌日,州將董希顏果降。
  2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詔率所部浚胡蘆河,城李晏口。工未畢,遼人萬餘騎來侵,彥超擊敗之,殺傷甚眾。
  2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周書)世宗紀二》:顯德二年……十一月乙未朔,以宰臣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知廬、壽等州行府事;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行營副部署;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一十二將,各帶徵行之號以從焉。……十二月……甲戌,李谷奏,破淮賊二千人於壽州城下。
  24.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商務印書館,2010-12
  25.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彥超既得請,盡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處服用,咸遵儉約。
  26. 26.0 26.1 26.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國學導航.2015-12-02
  27. 27.0 27.1 27.2 27.3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卷十九·列傳二》
  28. 28.0 28.1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太祖與彥超有舊,因幸作坊,召從臣宴射,酒酣,謂彥超曰:「卿昔在復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彥超降階頓首曰:「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者,蓋天使然爾。」帝大笑。彥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諭,令赴朝謁。
  2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開寶二年):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前安遠節度使兼中書令榆次武行德、(行德,初見天福十二年。)前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前定國節度使白重贇、前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閱及履歷艱苦,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庚子,以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衛上將軍,重贇為左千牛衛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衛上將軍。
  3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初,彥超將致政,每戒諸子曰:「吾累為統帥,殺人多矣,身死得免為幸,必無陰德以及後,汝曹勉為善事以自庇。」及卒,諸子果無達者。宣化門內有大第,園林甚盛,不十餘年,其家已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