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炎黄子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炎黄子孙.jpg|有框|右|[http://n.sinaimg.cn/sinacn12/17/w513h304/20180412/9752-fyzeyqa9534774.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51199815_180857f470010069y1.html 来自查字典  的图片]]]
 
[[File:炎黄子孙.jpg|有框|右|[http://n.sinaimg.cn/sinacn12/17/w513h304/20180412/9752-fyzeyqa9534774.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51199815_180857f470010069y1.html 来自查字典  的图片]]]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 陕西]] 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中文名称''' :炎黄子孙
 
'''中文名称''' :炎黄子孙
行 13: 行 13:
 
===名词释义===
 
===名词释义===
  
 炎黄:炎帝 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宝鸡境内的姜水之岸)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
 炎黄:[[ 炎帝]] 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 华夏]] 始祖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并称为中华始祖,[[ 中国]] 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 宝鸡市]] 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 黄帝]] (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 -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炎帝(Yan Emperor,生于今宝鸡境内的姜水之岸)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 嫘祖]] [[ 嫫母]] 等四位夫人。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
 +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名词出处===
 
===名词出处===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 皆黄、炎之后也。”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先秦炎黄子孙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 [1]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 皆黄、炎之后也。”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先秦炎黄子孙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 [1]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虢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黄、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炎黄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 陕西省]] 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 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 匈奴]] [[ 鲜卑]] 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 [2]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4]。
+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 [2]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 抗日战争]] 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3]在[[ 中华民国]] 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4]。
  
 
===该词含义===
 
===该词含义===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 蚩尤]] 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行 36: 行 37: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 河北]] 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 山东]] [[ 河南]] [[ 安徽]] 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行 42: 行 43:
 
==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 战国]] 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
[[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 孔子]] 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山”,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把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 汉高祖刘邦]] 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 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山”,开创了黄帝陵祭。[[ 王莽]] 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 司马迁]] 。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把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 王充]] 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
 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 郑樵]] 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 梁启超]] 感叹“寻常百姓家谱,,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至清末===
 
===魏晋至清末===
行 62: 行 63:
 
===甲午战争以后===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 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
 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 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经过[[ 五四运动]] [[ 五卅运动]] 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浴火重生的时候。“炎黄子孙”称谓终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蒋介石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 二耶? 》一文中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
 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浴火重生的时候。“炎黄子孙”称谓终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中共中央]] 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蒋介石]] 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 毛泽东]] 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 二耶 》一文中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 钱穆]] 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行 73: 行 74:
 
 其实,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是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所以我们说是人文始祖。
 
 其实,我们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是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所以我们说是人文始祖。
  
 东方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可否认,东方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和发源地的。就像印度文明是也可以称为恒河文明,埃丵及文明可以称为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可以称为两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可以称为地中海文明一样。传统的东方文明涵盖的范围一般来说包涵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的一部分、中亚的一部分、太平洋西海岸的岛屿,如日本、冲绳岛、关岛等。其中中亚地带是多种文明交相影响的地带,东南亚是指其大陆部分。
+
 东方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可否认,东方文明是以[[ 黄河]] 流域为核心和发源地的。就像[[ 印度]] 文明是也可以称为恒河文明,埃丵及文明可以称为[[ 尼罗河]] 文明,[[ 苏美尔]] 文明可以称为两河文明,[[ 希腊]][[ 罗马文明]] 可以称为地中海文明一样。传统的东方文明涵盖的范围一般来说包涵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的一部分、中亚的一部分、[[ 太平洋]] 西海岸的岛屿,如[[ 日本]] 、冲绳岛、关岛等。其中中亚地带是多种文明交相影响的地带,东南亚是指其大陆部分。
  
 
 上述所描述的区域和周边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东方各社会之间就是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仍然有更多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过去5000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
 
 上述所描述的区域和周边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东方各社会之间就是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仍然有更多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过去5000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
行 83: 行 84:
 
 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特点和战争,并且认为正是这种早期的战争和碰撞,获得了同时期东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机遇,促进了黄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发展。
 
 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特点和战争,并且认为正是这种早期的战争和碰撞,获得了同时期东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机遇,促进了黄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发展。
  
 炎帝族的突出贡献是对于原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在炎帝故乡宝鸡的北首岭遗址中(距今7000-5000 年)发掘大量的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碾棒,说明当时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他们也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据记载,炎帝神农氏的贡献主要有发明农具、培育谷物——粟、制陶、织布、尝百药、作蜡祭、舞蹈、五玄琴、创日市等。是原始社会衣、食、娱乐、药物、交易的主要发明者,这些都是关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经济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显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统治时期,部落冲突较多。这时,一个善于战争、管理部落的制度发明者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始祖——黄帝。
+
 炎帝族的突出贡献是对于原始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在炎帝故乡宝鸡的北首岭遗址中(距今7000 年—5000 年)发掘大量的石、骨、角、陶制农具和碾盘、碾棒,说明当时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时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证明他们也已掌握了陶器制作技术。据记载,炎帝神农氏的贡献主要有发明农具、培育谷物——粟、制陶、织布、尝百药、作蜡祭、舞蹈、五玄琴、创日市等。是原始社会衣、食、娱乐、药物、交易的主要发明者,这些都是关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经济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显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统治时期,部落冲突较多。这时,一个善于战争、管理部落的制度发明者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始祖——黄帝。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黄帝的突出才能在于训练军队、团结部落、创立新制度、善于用人、善于用新的思想来管理部落。氏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冲突,军事手段是最后的支撑,黄帝正是看到部落冲突不断,百姓生活艰难,才努力训练军队,打造了一支比较善战的部落联合军队,这支军队打败了炎帝族和蚩尤九黎族,为黄帝开创一个更大范围的部落联盟打下了基础。据记载,黄帝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采集各种原始的政治思想,创立官僚制度、德治传统、礼仪制度,积极收罗贤人并用好人。同时整理和发扬光大了炎帝族的农业革丵命成就,团结了更多的部落,结束了原始部落之间的野蛮冲突,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正因为有了这些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黄帝的第8、9代孙尧、舜、禹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治理黄河的壮举。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黄帝的突出才能在于训练军队、团结部落、创立新制度、善于用人、善于用新的思想来管理部落。氏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冲突,军事手段是最后的支撑,黄帝正是看到部落冲突不断,百姓生活艰难,才努力训练军队,打造了一支比较善战的部落联合军队,这支军队打败了炎帝族和蚩尤九黎族,为黄帝开创一个更大范围的部落联盟打下了基础。据记载,黄帝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采集各种原始的政治思想,创立官僚制度、德治传统、礼仪制度,积极收罗贤人并用好人。同时整理和发扬光大了炎帝族的农业革丵命成就,团结了更多的部落,结束了原始部落之间的野蛮冲突,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正因为有了这些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黄帝的第8、9代孙尧、舜、禹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治理黄河的壮举。
行 91: 行 92:
 
 中国历史上,汉族曾是炎黄文明的最强大的继承者,所以,汉族人口也发展的最多,统治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曾在不同的范围实践过统治,东方大地这个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绎的。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较起来,这些差异其实还是较少的。
 
 中国历史上,汉族曾是炎黄文明的最强大的继承者,所以,汉族人口也发展的最多,统治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曾在不同的范围实践过统治,东方大地这个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绎的。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较起来,这些差异其实还是较少的。
  
 所以,炎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这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当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认同伏羲等为始祖的,我们认为也无可厚非。实际上,整个东亚社会应该是同根连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响过。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
 所以,炎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这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当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认同伏羲等为始祖的,我们认为也无可厚非。实际上,整个东亚社会应该是同根连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响过。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 琴瑟]] ,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行 103: 行 104:
 
==黄帝陵墓==
 
==黄帝陵墓==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  
+
 黄帝陵就在中国[[ 陕西省]] 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苍松翠柏的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民族构建==
 
==民族构建==
行 133: 行 132: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孙中山先生在《祭黄帝文》里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华开国五千年,黄帝轩辕自古传。”实际上亦把黄帝视为中华开国之人。
+
[[ 孙中山]] 先生在《祭黄帝文》里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华开国五千年,黄帝轩辕自古传。”实际上亦把黄帝视为中华开国之人。
  
 
 历代以来,从春秋开始,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对黄帝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自身道统的合法性的追认与巩固。
 
 历代以来,从春秋开始,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对黄帝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自身道统的合法性的追认与巩固。
  
 而民国以及与共和国的祭祀黄帝、祭祀炎帝亦在与迎合中国人对于中国这个从黄帝开国起的道统绵延不绝的近似于宗教的信仰。
+
 而民国以及与共和国的祭祀黄帝、祭祀炎帝亦在与迎合中国人对于中国这个从黄帝开国起的道统绵延不绝的近似于宗教的信仰。或者说,政府的公祭黄帝亦是彰显自身乃是延续从黄帝以来的中国的道统,强调治权的接续,从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绝不可等闲视之。
 
 
或者说,政府的公祭黄帝亦是彰显自身乃是延续从黄帝以来的中国的道统,强调治权的接续,从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绝不可等闲视之。
 
  
牟钟鉴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 [6]
+
[[ 牟钟鉴]] 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 [6]
  
 
2,炎黄子孙的称号更能够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
 
2,炎黄子孙的称号更能够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
行 229: 行 226:
 
===歌手简介===
 
===歌手简介===
  
冷漠,男,原名冷全炜,1983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国著名歌手,当今活跃于流行乐坛的一颗新星。 2010年由天狼音乐数字运营的《小三》专辑,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使冷漠一举成名。随后推出《看透爱情看透你》《抽身》《我不怪你也不会恨你》《月光族的泪》、《我爱你胜过你爱我》、《小三》【续集】、《寂寞是你给的苦》、《陪你走一程》、《抽身》、《我在回忆里等你》等歌曲。并于2011年3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华情》大型演出,冷漠与云菲菲共同演唱《这条街》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并赢得导演组以及业界同仁的高度认同。。
+
[[ 冷漠]] ,男,原名冷全炜,1983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国著名歌手,当今活跃于流行乐坛的一颗新星。 2010年由天狼音乐数字运营的《小三》专辑,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使冷漠一举成名。随后推出《看透爱情看透你》《抽身》《我不怪你也不会恨你》《月光族的泪》、《我爱你胜过你爱我》、《小三》【续集】、《寂寞是你给的苦》、《陪你走一程》、《抽身》、《我在回忆里等你》等歌曲。并于2011年3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华情》大型演出,冷漠与[[ 云菲菲]] 共同演唱《这条街》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并赢得导演组以及业界同仁的高度认同。。
  
 
 中华合符坛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现建成有龙凤华表、三祖桥、中华统一广场、中华合符坛、民族大观园、九龙腾飞雕塑等多个景区。涿鹿是中华三祖合符会盟之地。
 
 中华合符坛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于2006年4月份开工建设,现建成有龙凤华表、三祖桥、中华统一广场、中华合符坛、民族大观园、九龙腾飞雕塑等多个景区。涿鹿是中华三祖合符会盟之地。

於 2019年11月20日 (三) 15:07 的修訂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中文名稱 :炎黃子孫

意義 : 代指華人,意指中華民族的後代

來源 : 炎帝與黃帝的後輩,取其簡稱

名詞淵源

名詞釋義

炎黃:炎帝 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炎帝(Yan Emperor,生於今寶雞境內的姜水之岸)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帝和黃帝的後代。

炎黃子孫是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黃炎子孫」。

名詞出處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華夏民族的自稱。語出《國語·周語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後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 皆黃、炎之後也。」也就是說,鯀、禹與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岳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後也」。先秦炎黃子孫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國家。 [1]比如周王室和魯、晉、鄭、衛、韓、魏、燕、虞、虢等姬姓國;齊、申、呂、許等姜姓國。徐、黃、郯、江、趙、秦等嬴姓國、子姓宋國。炎黃合祀,始自秦靈公。《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後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着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激進的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而溫和的改良派則認為「中國皆黃帝子孫」。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 [2]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於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3]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4]。

該詞含義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遊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

黃帝與炎帝,又與居住在東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民間傳說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歷史發展

   「炎黃子孫」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這個詞的真正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雛形「黃炎之後」、「炎黃苗裔」、「黃帝子孫」等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有了,這些都是「炎黃子孫」稱謂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現形態。《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後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子爭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稱讚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莊子認為「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約半個世紀以後,齊威王鑄敦銘記「高祖黃帝」,自認為黃帝子孫。《國語·魯語》說:「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說明舜、禹皆為黃帝之後。《國語·周語》說:「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黃帝子孫」等稱謂出現並得到認同的時期。漢高祖劉邦編造了赤帝(炎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為以漢代秦製造輿論。漢初黃老學盛行,「百家言黃帝」。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10餘萬大軍北巡朔方,歸途中「祭黃冢橋山」,開創了黃帝陵祭。王莽代漢時自稱黃帝之後,聲稱「姚、媯、陳、田、王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黃帝華夏始祖之地位確立下來的是司馬遷。翻開《史記》,第一位進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就是黃帝。在司馬遷的筆下,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聖賢明君是黃帝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黃帝之後,甚至連匈奴、閩越之類的蠻夷原來亦為黃帝苗裔。如此一來,便把各族統統納入到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譜系中去了。司馬遷堅持大一統歷史觀和民族觀,把黃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雜語」,下啟二十四史,對於國人自稱「黃帝子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漢元帝、成帝時,博士褚少孫補《史記·三代世表》時稱「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王充在《論衡·案書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這說明「黃帝子孫」一詞在漢代主要是指聖賢明君,並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稱炎黃之後者不乏其人。貴族墓誌中祖述炎黃者不勝枚舉。這麼多人競相自稱炎黃之後,未必合乎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時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姓氏之學最盛於唐」。唐人林寶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風俗通」。而《世本》簡直就是一部黃帝和炎帝的族譜。唐代族譜已不可見,宋明以後的族譜大都攀附歷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遠祖炎黃二帝,故而梁啓超感嘆「尋常百姓家譜,,一不祖黃帝」。宋王朝尊奉炎帝為感生帝,宋真宗尊黃帝崇道教。與宋對峙的遼統治者自稱炎帝後裔。《遼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黃之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這正是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魏晉至清末

雖然炎黃二帝備受尊崇,但「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等詞語卻隱而不顯,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與古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較淡,對炎黃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於血緣性,「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範圍較小等因素有關。古代中國是「王朝國家」,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王朝國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說:「遠祖非一,不可遍追,故親盡而止。

甲午戰爭以後

列強侵華加劇,清廷治國無方,中華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傳入,長期蟄伏不顯的「炎黃子孫」等稱謂好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頻頻見諸於書刊報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改良派是這一現象的提倡者,而革命派則是真正的主導者。二者雖然同樣使用「炎黃子孫」,但含義卻明顯不同,改良派認為「中國皆黃帝子孫」,革命派卻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己任的國粹學派,視黃帝為國粹、國魂。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詩云:「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歸鳥思故林,落葉戀本根。」滿族貴族盛昱大聲疾呼:「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清末「炎黃子孫」稱謂的勃興一方面促進了反清革命的興起與勝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黃子孫」真正成為國人廣泛使用的自我稱謂的同時,又縮小了「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範圍,不利於民族國家的構建。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取代了「驅除韃虜」,「炎黃子孫」亦由漢人的同義語轉變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經過五四運動五卅運動的洗禮,國人進一步形成了「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的共識。

抗日戰爭時期

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浴火重生的時候。「炎黃子孫」稱謂終於在抗戰的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中共中央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解放之偉大前程。」蔣介石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國共兩黨同祭陝西黃帝陵,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蔣介石親題「黃帝陵」三字,他們都以「炎黃子孫」自居。學者們紛紛以筆代槍,弘揚炎黃二帝偉績,激勵軍民抗戰士氣。陳子怡先生在《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一耶?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黃帝子孫者,皆納入黃帝子孫之中,而無論何姓,皆黃帝子孫矣」;「所以後世之人,咸謂中華民族皆黃帝子孫也」。錢穆先生在《黃帝》一書中認為,「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表達了對「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稱謂的認同。

「炎黃子孫」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因此,只要這種認同心理繼續存在,「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可能有些人不同意,說我們是少數民族,我們不是像漢族人一樣是炎黃子孫吧? 其實,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主要是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來說,所以我們說是人文始祖。

東方文明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可否認,東方文明是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和發源地的。就像印度文明是也可以稱為恆河文明,埃丵及文明可以稱為尼羅河文明,蘇美爾文明可以稱為兩河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可以稱為地中海文明一樣。傳統的東方文明涵蓋的範圍一般來說包涵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的一部分、中亞的一部分、太平洋西海岸的島嶼,如日本、沖繩島、關島等。其中中亞地帶是多種文明交相影響的地帶,東南亞是指其大陸部分。

上述所描述的區域和周邊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東方各社會之間就是相比於其他地區來說仍然有更多的共性。這種共性就是過去5000多年歷史中形成的,是歷史的積澱。

而黃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黃帝時期的文明基礎為發端的。它是以炎黃時期為文明的起始點,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各種文明的因子之間相互碰撞、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文化、藝術、審美、習俗、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特色、飲食習慣、價值觀、世界觀、宗教、文字等等。這些東西明顯區別於其他文明社會。毫無疑問,文明的這些成分萌芽於炎黃帝時期。

排除民族的偏見以及狹隘的民族觀,炎黃子孫之說並不是不合理的。

至於黃帝、炎帝、蚩尤的特點和戰爭,並且認為正是這種早期的戰爭和碰撞,獲得了同時期東方大地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機遇,促進了黃河流域文明的突破性發展。

炎帝族的突出貢獻是對於原始農業的突破性發展,在炎帝故鄉寶雞的北首嶺遺址中(距今7000年—5000年)發掘大量的石、骨、角、陶製農具和碾盤、碾棒,說明當時的先民已進入農耕時代,大量陶片的出土,證明他們也已掌握了陶器製作技術。據記載,炎帝神農氏的貢獻主要有發明農具、培育穀物——粟、制陶、織布、嘗百藥、作蜡祭、舞蹈、五玄琴、創日市等。是原始社會衣、食、娛樂、藥物、交易的主要發明者,這些都是關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經濟方面的。但是炎帝族的部落管理水平顯然不行,所以,炎帝族統治時期,部落衝突較多。這時,一個善於戰爭、管理部落的制度發明者出現了,這就是我們的另一個始祖——黃帝。

根據現有的文字記載,黃帝的突出才能在於訓練軍隊、團結部落、創立新制度、善於用人、善於用新的思想來管理部落。氏族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要解決這些衝突,軍事手段是最後的支撐,黃帝正是看到部落衝突不斷,百姓生活艱難,才努力訓練軍隊,打造了一支比較善戰的部落聯合軍隊,這支軍隊打敗了炎帝族和蚩尤九黎族,為黃帝開創一個更大範圍的部落聯盟打下了基礎。據記載,黃帝最主要的貢獻在於採集各種原始的政治思想,創立官僚制度、德治傳統、禮儀制度,積極收羅賢人並用好人。同時整理和發揚光大了炎帝族的農業革丵命成就,團結了更多的部落,結束了原始部落之間的野蠻衝突,促進了各部落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正因為有了這些制度上的建設和基礎,黃帝的第8、9代孫堯、舜、禹才可能進行更大規模的治理黃河的壯舉。

因此,如果說炎帝神農氏是原始技術、生產、交易、娛樂、藝術等的發明者,那麼黃帝就是思想、政治制度、社會制度、軍事、部落管理的創立者,他們是一個完整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東方大地的文明樣式,正是傳承了他們的原始的基本範式,不斷發揚光大,不斷豐富和充實,演繹而成的。

中國歷史上,漢族曾是炎黃文明的最強大的繼承者,所以,漢族人口也發展的最多,統治的時間相對較長,其他不同的少數民族也曾在不同的範圍實踐過統治,東方大地這個舞台是各民族共同演繹的。儘管隨着歷史的演變,各民族之間的差異也不小,但是和其他的文明和民族比較起來,這些差異其實還是較少的。

所以,炎黃帝是中國人的人文始祖,這一點應該是無可爭議的。當然一些其他的民族也有認同伏羲等為始祖的,我們認為也無可厚非。實際上,整個東亞社會應該是同根連枝的,或多或少都相互影響過。據說,炎帝還發明、製作了琴瑟,創造「宮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當然,黃帝也非常了不起。黃帝發明製造了車,「軒轅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黃帝還始造釜甑,從此開創了華夏人「美食文化」的歷史。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蠶桑一織絲事業。黃帝原為中原各部落的首領,後來同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在各個部落的支持下,獲得全勝,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同樣值得我們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不斷發展,並與各少數民族通婚,慢慢形成華夏族。因此,中國人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我們正處於公民社會的嶄新時代,民族意識逐漸淡化,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如過往煙雲,早已成為我們遠眺的化石般的故事,也許在許多地方積澱了足夠多的記憶。

不管怎樣,我們不應當忘記在遠古時期為中華文明作出傑出貢獻的炎黃先祖們,緬懷他們,是為了在面對人類發展歷史上新的挑戰的時候有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黃帝陵墓

黃帝陵就在中國陝西省黃陵縣的一座長滿了蒼松翠柏的山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裡去祭祖。

民族構建

之前有人說中國人自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乃來自於晚清的民族國家構建,這是一種典型的武斷與臆測。

傳說中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兩個部落首領,他們聯手擊敗了蚩尤部落,確立了華夏族群在中華大地的優勢地位,炎黃兩大部落並最終融合成華夏部落,並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 [5]

傳說中黃帝炎帝部落的興起與現代考古所發現的4600年前龍山文化的爆發式擴張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傳說記載的可信性。

正因為炎黃二帝本身是中國遠古時代對於中華民族的統合做出極大貢獻的領袖,所以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原的各國至少王室,就紛紛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恰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族通過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最終完成了華夏族的形成,其表現就是華夏族不但語言、文字、文化、風俗等等都趨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

後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希望鞏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據《晉書》記載,前秦皇帝、氐人苻堅「其先蓋有扈(黃帝之後)之苗裔」;前燕政權的開創者、鮮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黃帝)之苗裔」;後秦政權的開創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黃帝之後)之苗裔」;建立了夏國的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朕大禹之後」。《北史·魏本紀》說:「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在唐朝的史書中記載,稽胡、庫莫奚、突厥這些民族都是黃帝後代的分支。元朝修《遼史》時稱,「遼本炎帝之後,按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第一次實現遊牧民族統治全中國的元朝亦對黃帝尊崇有加,《元史·祭祀志》載:「元貞元年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對黃帝的尊崇更是有增無減,自順治以下10帝中除宣統帝溥儀外,皆遣官致祭過黃帝陵,致祭次數達36次。

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強調的是血緣與文化的統合,從四千多年前開始,炎黃部落聯盟到華夏民族再到中華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炎黃的血脈流淌在我們彼此的血液里,這亦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的依據。

如此眾多之人均自稱黃帝之後,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世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而中國的絕大多數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例如中國當今最大的前120姓,據統計,屬於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許、姜、崔、雷、易、章。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總的來說,120大姓絕大多數屬於黃帝系,少部分屬於炎帝系和東夷系。

而這才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甫一接觸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就立刻認同之的根本原因。

其重要性

1,黃帝是一定意義上的中華開國者;祭祀黃帝有助於彰顯中華道統的延續,鞏固政權合法性。

炎黃,尤其是黃帝實質上是中國從部落時代走向國家形態的標誌與象徵。根據傳說記載來看,是黃帝統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過炎黃兩大部落的聯合,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甚至可以說,黃帝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締造者,是真正的中華之父,華夏之父。

孫中山先生在《祭黃帝文》里開宗明義地講到:「中華開國五千年,黃帝軒轅自古傳。」實際上亦把黃帝視為中華開國之人。

歷代以來,從春秋開始,秦漢唐宋元明清包括漢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無不對黃帝頂禮膜拜,某種程度上是對於自身道統的合法性的追認與鞏固。

而民國以及與共和國的祭祀黃帝、祭祀炎帝亦在與迎合中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從黃帝開國起的道統綿延不絕的近似於宗教的信仰。或者說,政府的公祭黃帝亦是彰顯自身乃是延續從黃帝以來的中國的道統,強調治權的接續,從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個重要手段,絕不可等閒視之。

牟鍾鑒教授指出,黃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統緒,使中華民族之中各個民族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歸屬,起到了鞏固中華共同體的作用,其意義異常偉大。黃帝信仰又突顯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開啟了文化民族主義的先河,其價值亦不可低估。 [6]

2,炎黃子孫的稱號更能夠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華人華僑。

炎黃子孫具有的極強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相對於側重於文化的中華民族與莫名其妙的中華兒女,血緣與文化兼備的炎黃子孫更能得到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以及海外華人的認同。

簡單查閱新聞,可以看到炎黃子孫的說法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里出現的頻率之高,例如連戰、宋楚瑜、馬英九等都曾自詡炎黃子孫,以此顯示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骨肉親情,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炎黃子孫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起到重要作用。

2300萬的台灣同胞、700萬的香港同胞、55萬的澳門同胞、5000萬的海外華僑華人的拳拳之心就可以無視嗎?難道只負責統戰那一小部分堅決否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少數民族中的少數人嗎?

反對聲音

之所以出現部分精英反對炎黃信仰,實質是對炎黃為核心構建中華民族國族主義的努力的逆反,其本質問題乃是利益博弈,是部分吃民族飯的少民知識分子希望保住自己賴以存在的一種努力,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無論當局如何做,即使把炎黃從中華民族祖先的聖壇上拉下來,換上另外的,諸如盤古之類也無濟於事,因為只要當局是在推進中國的國族整合,他們就必然強烈反對。

所以,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從改變吃民族飯的部分知識分子的利益鏈開始。

希望靠作踐自己來取悅討好少民希圖達到民族團結和睦的行徑本身就南轅北轍,只能招來對方更得意忘形的驕橫與得寸進尺的叫囂與羞辱,現在看來,很多政策制定者根本沒弄清楚那小撮少民精英鬧獨立的動機,人家要的是巨大的超規則利益,是利益,而不是區區一個或幾個名詞、宣傳口號。

在他們眼裡,除了獨立(或變相獨立)他們可以不要一切;有了獨立,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切。

如果自以為換個宣傳口號就能讓一小撮少民敗類立地成佛,簡直比那些以為少民富裕了就不鬧獨立了更傻更天真。如果不改變現在這種利益的流向(搞獨立或變相獨立得到的不是嚴厲懲處,而是更多的利益輸送),別說廢棄了炎黃子孫的說法,就是廢棄了中華民族、中華兒女(現在很多激進的少民憤憤也是不承認自己屬於之的,這其實跟不承認炎黃子孫就隔着一層紙而已),通通都沒用。

他們抗拒的不是炎黃子孫這個名詞,而是炎黃子孫所代表的中國的國族整合。

相關歌曲

基本介紹

炎黃子孫簡譜

詞曲:陳偉

  編曲:孫俠

  演唱:冷漠

  吉他:張藝

  錄音:劉赫名

  混音:阿KEN

  伴唱:紅蘋果

  監製:陳偉

  製作:北京冒牌音樂製作公司

  出品:北京天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發行:深圳志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歌曲歌詞

  一身傲骨 氣貫長虹

  華夏文明 千百年天下傳頌

  一腔熱血 風起雲湧

  江山如畫 萬世千秋家國夢

  一片肝膽 榮辱與共

  頂天立地 從不懼風雨崢嶸

  一夢千年 壯志在胸

  四海為家 天地自在我心中

  這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中國人

  五千年一脈相承 熱血沸騰

  同根同源同種 同樣的忠貞

  這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精氣神

  五千年滄桑縱橫 心手相連

  相親相愛相連 相伴到永恆

歌手簡介

冷漠,男,原名冷全煒,1983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新鄉市。中國著名歌手,當今活躍於流行樂壇的一顆新星。 2010年由天狼音樂數字運營的《小三》專輯,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使冷漠一舉成名。隨後推出《看透愛情看透你》《抽身》《我不怪你也不會恨你》《月光族的淚》、《我愛你勝過你愛我》、《小三》【續集】、《寂寞是你給的苦》、《陪你走一程》、《抽身》、《我在回憶里等你》等歌曲。並於2011年3月參加中央電視台《中華情》大型演出,冷漠與雲菲菲共同演唱《這條街》博得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並贏得導演組以及業界同仁的高度認同。。

中華合符壇景區占地面積約500畝,於2006年4月份開工建設,現建成有龍鳳華表、三祖橋、中華統一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大觀園、九龍騰飛雕塑等多個景區。涿鹿是中華三祖合符會盟之地。

視頻

炎黃子孫相關視頻

《中華五千年》:炎黃子孫
人文初祖, 炎黃子孫的由來


參考資料

1.《國語·鄭語》

2.比如,滿族貴族盛昱稱:「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

3.國民政府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

4.中國共產黨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解放之偉大前程。」

5.國家政治認同下的黃帝崇拜,牛銳

6.文化學的視野:黃帝信仰與中華民族,牟鍾鑒

詞條圖冊

炎黃子孫炎黃子孫 詞條標籤

歷史 華夏 中華民族 民族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