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下水蚀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下水蚀洞英语:Anchialine pool,/ˈæŋ.kiɑː.laɪ/或/ˈæŋ.kiɑː.lin/),又称海水湖(英语:Marine lake),是地底与海洋相连的内陆水体,由于受到雨水、地下水及潮汐影响,内部存在淡水、半咸水及咸水并依照密度垂直分层,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喀斯特及火山地形。因为其环境的特殊性,其内部有有别于海洋或湖泊的生态系,并且拥有一些甲壳类的特有种生物,例如夏威夷红虾。

语源

英语“anchialine”一词由荷兰动物学家利克·霍采斯于1973年首度提出,该词由希腊文“ankhialos”衍生而来,意为“滨海的”,最初用来描述随着潮汐起落的陆上咸水池,1997年Brock, Richard E.和Kam, Alan K.H.再添加“满潮时与其他水体分离”的原则。此外,海水湖则是对湖面较大、且退潮时底部不干涸的海下水蚀洞的通俗称呼。

形成及分布

海下水蚀洞主要分为两类:石灰岩质及火成岩质。前者为喀斯特地形因沉水作用形成(同时为石灰阱),又因热、亚热带地区石灰岩地形较发达,故此类海下水蚀洞分布多位于热带及亚热带,例如尤卡坦半岛加勒比群岛[1]地中海石灰岩地区、帕劳群岛和印尼群岛等;后者为熔岩管被海水侵入,多分布于火山带,例如夏威夷群岛科隆群岛加那利群岛萨摩亚群岛等。

环境及生态

滨海地区的地下水层与海水并不会在海岸线交会,而是形成一个类似透镜的构造(淡水透镜体),来自陆地的淡水会覆盖来自海洋的咸水,并在其交界处产生盐跃层,厚度几公分至几米不等。在盐跃层中盐度变化剧烈,大多由半咸水和淡水组成,且因密度的变化使得底部的咸水常年处于低氧环境中,即使在温带的冬季,淡水的密度仍较海水小。此外,由于底部的缺氧环境,行光合作用以进行初级生产的生物较少,取而代之的是硫还原菌透过将水中丰富的硫化氢转换为硫获取有机物,底部的水质会较顶部混浊。

海下水蚀洞的生物组成与海洋类似,其中甲壳类的生物较为丰富,除了桨足纲[2]的生物外(在1979年前被认为已灭绝,现存28种,活化石之一),亦有混足目、平脚目的特有种存在;然而部分种类的生物在地理分布上呈现隔离分布,例如桨足纲分布在加勒比海、加那利群岛及澳大利亚西海岸;原虾科分布在夏威夷、阿森松岛百慕大群岛等地。这样的分布情形被认为可能与特提斯洋的存在相关,但目前没有足够的遗传学证据证明这个猜想。此外,夏威夷红虾(Halocaridina rubra)也是原生在海下水蚀洞中的生物,近年来人工养殖的数量有所成长。海下水蚀洞中的鱼类包括来自胎鼬鳚科、塘鳢科、虾虎鱼科和合鳃鱼科,分布在科隆群岛、加勒比群岛、尤卡坦半岛、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地。

视频

海下水蚀洞 相关视频

淡水湖在短短两天内变为海水湖?工程失误,造出直径400米漩涡
海底下还有湖泊,自动与海水形成分界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