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黃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2: 行 2: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0/Plain_Yellow_Banner.svg/264px-Plain_Yellow_Banner.svg.png" width="250" ><br>正黃旗<br>[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0/Plain_Yellow_Banner.svg/264px-Plain_Yellow_Banner.svg.png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  
 +
[[File:Plain Yellow Banner.svg.png|250px|居中|正黃旗]]<br>正黃旗<br>圖片來源 :Sodacan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本頁面包含[[滿文]]字母''',<br>部分[[作業系統]]及[[瀏覽器]]需要<br>[[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br>才能正確顯示為[[滿文字母]],<br>否則可能出現未成<br>[[連寫體]] 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
 
|-
 
|}
 
|}
 
</div>
 
</div>
 
{{Hatnote|關於[[晚清]]歷史上的國旗,參見:'''[[黃龍旗]]'''。}}
 
{{Hatnote|關於[[晚清]]歷史上的國旗,參見:'''[[黃龍旗]]'''。}}
{{Contains Manchu text}}
 
  
 
'''正黃旗'''({{lang-mnc|ᡤᡠᠯᡠ<br>ᡧᡠᠸᠠᠶᠠᠨ<br>ᡤᡡᠰᠠ|v=gulu suwayan gūsa|a=gulu suwayan gvsa}}),又作「'''整黃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與[[鑲黃旗 (八旗制度)|鑲黃旗]]、[[正白旗]]並列為「上三旗」。參加過[[松錦之戰]]、[[八裡橋之戰]]。
 
'''正黃旗'''({{lang-mnc|ᡤᡠᠯᡠ<br>ᡧᡠᠸᠠᠶᠠᠨ<br>ᡤᡡᠰᠠ|v=gulu suwayan gūsa|a=gulu suwayan gvsa}}),又作「'''整黃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與[[鑲黃旗 (八旗制度)|鑲黃旗]]、[[正白旗]]並列為「上三旗」。參加過[[松錦之戰]]、[[八裡橋之戰]]。

於 2019年2月18日 (一) 15:56 的最新修訂

正黃旗

正黃旗
圖片來源:Sodacan
本頁面包含滿文字母
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
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
才能正確顯示為滿文字母
否則可能出現未成
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正黃旗滿語ᡤᡠᠯᡠ
ᡧᡠᠸᠠᠶᠠᠨ
ᡤᡡᠰᠠ
穆麟德gulu suwayan gūsa太清gulu suwayan gvsa),又作「整黃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與鑲黃旗正白旗並列為「上三旗」。參加過松錦之戰八裡橋之戰

受漢文化「正副」觀念影響,現代民眾、影視劇多誤認為正黃旗為八旗之首。實際上鑲黃旗才是八旗頭旗,皇帝的戶口亦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禦名」[1]

簡介

正黃旗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不另設旗主,由皇帝親自統帥。正黃旗下的兵丁人口最多,清朝末期,正黃旗下轄92個整佐領、2個半佐領,共三萬旗兵,算上家眷總人口約15萬人。《光緒會典事例》記載正黃旗佐領名額的比例為:宗室三個、覺羅四個、新滿洲四個、蒙古八個半、朝鮮二個、番邦一個、滿洲七十個。

正黃旗名人

滿洲

蒙古

漢軍

後裔

參見

參考文獻

  1. 金受申. 《北京通》.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 84. ISBN 978780094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