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门里福德宫

东门里福德宫
图片来自xuite

东门里福德宫,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东门里林森南路巷内的土地祠,为台北市政府用《文化资产保存法》以保护珍贵老树的理由来保存庙宇的案例。

目录

历史沿革

据中正区东门里刘姓老里长回忆,日治时期当地为台湾总督府宿舍区,有名日本人的宿舍后院种有一棵榕树,供俸一颗上面写著“福神”的石头。战后,宿舍新主人是信奉天主教的台湾银行高级主管,宿舍后院不再开放给土地公信众进出。约1973年,一位在童年时与日本小孩为玩伴的老人,在与该主管的子媳谈过后,让屋主愿意于农历每月初二与十六将后院开放给民众进行祭拜。

不久,屋主从台湾银行退休,儿媳也移民美国,宿舍与后院就还给台湾银行,宿舍则被建商买去重建,而后院未被收购成为畸零地。1979年,老树旁建立土地公庙。1996年,国有财产局开始清查公家机关地产,要求此土地公庙搬迁。庙宇在该年2月面临拆除,引起老树认养人刘兆琳、东门里长郑登甲及地方人士林火炉、黄金炉等人陈请,表示日治时期树下就有土地公,老树下成为成为众人活动、膜拜、开会场所,拆庙会危及老树、又当地尚无里民活动中心,庙址又只占地廿坪,很希望两者都能保留。

同年7月报导时,中正区公所向市府建议依《文化资产保存法》,把已由民政局列管保护、林森南路61巷的老树旁土地变更为公共设施保留地,被记者说是将创下台北市首次案例。当时市政府亦同意保存永平福德宫,作为庙宇与校园共存的首例。

经协调后,银行同意把东门里福德宫庙舍所占的两坪畸零地租与庙方管理委员会。2003年,台湾银行要将此地还给国有财产局,里长便趁此时买下庙地。庙址为林森南路61巷15弄6号。2009年,国有财产局以“不当得利”的理由追讨大约新台币两百万元,东门里因经费依然不足,于是便寻求立委以让土地公庙以绿化的名目来维持。

过去2001年,庙旁的榕树有些病变,切除患部之后大抵无恙。但2015年9月28日晚上,原高20公尺的老榕树受杜鹃台风影响倒塌,庙宇也庙宇基座连根拔起,前里长刘兆琳则庆幸无伤到旁边民宅。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