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平福德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平福德宮
圖片來自nownews

永平福德宮,又名三角埔福德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永倫里、社子國小校園內的土地祠,為臺北市政府同意學校與佔用校地的寺廟共存的首例。

沿革

永平福德宮建於1763年。1901年,社子庄長陳歡瀾向台北廳提出設立分校申請,在此廟旁建立八芝蘭公學校社仔分校(今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國民小學)。

原先廟身為小型的土地公廟,中臺灣、南臺灣的移民來此定居後,以該廟為精神上的寄託,生活安定後以建廟作為回饋,擴大廟身。1983年改建為現代化建築 ,占地面積為236.338平方公尺,位在社子國小後門。

社子國小在1948年時學生數僅800多人,至1980年代已越4000人,校地陸續不斷徵收擴大。教育局報准徵收鄰近1000多坪土地作為學校預定地,因此校方自1983年開始要求佔有校地的永平福德宮搬遷。在1984年5月25日拆除期限前,社子出身的議員陳勝宏就去找市長楊金欉陳情。同月23日,楊金欉指示教育局長毛連塭,暫緩拆除該廟。

民政局於1995年表示永平福德宮缺乏成為古蹟的理由,無保存必要,教育局於是積極協調拆遷。而廟方為了讓廟能夠久存,決議將該廟無償送給社子國小作為鄉土文化教材館。1996年4月29日,時任市長的陳水扁在市議員陳政忠、陳正德、國代陳建銘、教育局長吳英璋、地方人士陪同下來廟地視察。當日,陳水扁裁示收回廟宇做為市產,但由廟方繼續管理。

此裁示創下臺北市政府同意學校與占用市產的寺廟能共存的首例。同一年臺北市政府亦首次用《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保護珍貴老樹的理由來保存東門里福德宮。陳水扁在1996這年陸續同意士林德和宮的重建、保存了西寒寺臨濟護國禪寺

後來,臺北市政府停管處要在社子國小闢建停車場,規定社中街與延平北路六段258巷兩側要退縮3.64公尺以做人行道,但因人行道要避開永平福德宮,無緩衝空間。此問題受市議員陳政忠關心。市府都市發展局長許志堅在2008年3月26日到場了解後表示,決定人行道只做到廟身北側,之後從校園後門繼續開始做,朝打通巷道方式進行。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