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虑十七韵呈同舍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作品之一。
破瓮救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1]。
“ |
府官无旬休,虑问乃游息。 诏书禁从诣,不舍始朝食。 缓带对藜羹,下箸免促迫。 门前吏卒散,却扫谢来客。 北轩有藤床,今晨始拂拭。 蓬发乱宜梳,霜髭间可摘。 开囊晒药物,发笥出书册。 菊畦亲灌浸,茶器自涓涤。 於时孟秋末,天晴色绀碧。 林叶虽未零,风声已淅沥。 神明还九藏,清气袭百脉。 征夫解甲胄,疲马脱羁鞫。 形骸尽我有,不复为物役。 中非久安逸,幸得少顷适。 讼庭止敲扑,咫尺异喧寂。 明朝不能然,危盼愁月夕。 |
” |
— [北宋]司马光 |
目录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2],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潜虚》等。
文学成就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司马光"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经学:在经学上,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朱熹[3]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个人作品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4]、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