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巴金( Bakin),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目录
基本信息
巴金(李尧棠) | |
---|---|
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 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
本名: | 李尧棠 | ||
---|---|---|---|
别名: | 巴金 | ||
字: | 芾甘 | ||
笔名: | 佩竿、极乐、黑浪、春风、壬平、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等 |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04年11月25日 | 出生地点: | 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 |
逝世日期: | 2005年10月17日 | 逝世地点: | 上海 |
毕业院校: | 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 ||
职业: | 作家、翻译家 | ||
代表作: | 《家》《寒夜》《随想录》等 | ||
荣誉称号: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
人物介绍
巴金(1904年11月25日 - 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1922年冬,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他怀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1933年参与《文学专刊》的工作。1934年至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许多进步作家的创作,为发展进步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其间写下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创作。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
新中国成立后,巴老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1993、1998、2003年当选为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2001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委员会主席。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2]
巴金,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他是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等。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经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激励他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寒夜》反映抗战最困难时期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家庭的悲惨命运,为被践踏被蹂躏的小人物申诉,表达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良知。1958年至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巴金文集》,这是他解放前创作成就的结晶。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他与靳以创办、主编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是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数十年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90年代后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他以一部部饱含激情的作品和一颗挚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饮誉海内外,他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瑞典、朝鲜和世界语等近30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巴金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全国解放后,他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1950年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1961年4月,出席亚洲作家东京紧急会议,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极大地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1981年春,他率代表团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语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了国际笔会里昂——巴黎大会。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他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海内外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前苏联最高荣誉勋章──“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3年获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9年,法国的沙多-吉里市确定2009年为“巴金年”。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人物图片
更多图片请点击: 巴金图册
人物关系
人物生平
时间 | 事件[3] |
---|---|
1904 | 1904年 (清光绪三十年),1岁·成都·[4]
|
1909 | 1909年(清宣统元年),6岁·成都——广元·
|
1910 | 1910年(清宣统二年),7岁·广元·
|
1911 | 1911年(清宣统三年),8岁·广元——成都·
|
1912 | 1912年(民国元年),9岁·成都·
|
1913 | 1913年(民国二年),10岁·成都·
|
1914 | 1914年(民国三年),11岁·成都·
|
1915 | 1915年(民国四年),12岁·成都·
|
1916 | 1916年(民国五年),13岁·成都·
|
1917 | 1917年(民国六年),14岁·成都·
|
1918 | 1918年(民国七年),15岁·成都·
|
1919 | 1919年(民国八年),16岁·成都·
|
1920 | 1920年(民国九年),17岁·成都·
|
1921 | 1921年(民国十年),18岁·成都·
|
1922 | 1922年(民国十一年),19岁·成都·
|
1923 | 1923年(民国十二年),20岁·成都——上海——南京·
|
1924 | 1924年(民国十三年),21岁·南京·
|
1925 | 1925年(民国十四年),22岁·南京——北京——上海·
|
1926 | 1926年(民国十五年),23岁·上海·
|
1927 | 1927年(民国十六年),24岁·上海——巴黎——沙多·吉里·
|
1928 | 1928年(民国十七年),25岁·沙多·吉里——巴黎——马赛——上海·
|
1929 | 1929年(民国十八年),26岁·上海·
|
1930 | 1930年(民国十九年),27岁·上海——杭州——泉州——上海·[5]
|
1931 | 1931年(民国二十年),28岁·上海—杭州—上海—苏州—上海—无锡—上海—浙江长兴—上海·
|
1932 |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9岁·上海-南京-上海-泉州-上海-青岛-北平-天津-上海·
|
1933 |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0岁·上海-台州-上海-杭州-南京-上海-广州-泉州-上海-普陀-上海-天津-北平·
|
1934 |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31岁·北平——上海——日本横滨·
|
1935 |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2岁·横滨——东京——叶山——横滨——上海——北平——天津——上海·
|
1936 |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33岁·上海·
|
1937 |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34岁·上海——杭州——上海·
|
1938 |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5岁·上海-广州-上海-香港-广州-汉口-广州-梧州-柳州-桂林·
|
1939 |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6岁·桂林——金华、温州——上海·
3月—4月同肖珊离开桂林返上海,经金华、温州返沪后,住霞飞路霞飞坊,在巨籁达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工作。
|
1940 |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7岁·上海——昆明——重庆——江安——重庆·
|
1941 | 1941年(民国三十年),38岁·重庆——成都——重庆——昆明——桂林·
|
1942 |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9岁·桂林——贵阳——重庆——成都——重庆——桂林·
|
1943 |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40岁·桂林·
|
1944 | 1944年,41岁·桂林——贵阳——重庆·
|
1945 | 1945年,42岁·重庆——上海——重庆·
|
1946 | 1946年,43岁·重庆——上海·
|
1947 | 1947年,44岁·上海——台湾——上海·
|
1948 | 1948年,45岁·上海·
|
1949 | 1949年,46岁·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
1950 | 1950年,47岁·上海——北京——苏联、波兰——北京——上海·[6]
|
1951 | 1951年,48岁·上海——山东、江苏——上海·
|
1952 | 1952年,49岁·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
1953 | 1953年,50岁·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
1954 | 1954年,51岁·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
1955 | 1955年,52岁·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
1956 | 1956年,53岁·上海-北京-柏林-上海-成都-上海-新德里-北京·
|
1957 | 1957年,54岁·上海——北京——上海——北京——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上海·
|
1958 | 1958年,55岁·上海——北京——苏联——上海——成都——上海·
|
1959 | 1959年,56岁·上海——新安江——北京——上海·
|
1960 | 1960年,57岁·上海-昆明-个旧-上海-杭州-上海-北京-北戴河-上海-成都·
|
1961 | 1961年,58岁·成都-上海-东京-杭州-黄山-上海-广州、海南岛-上海·
|
1962 | 1962年,59岁·上海——北京——上海·
|
1963 | 1963年,60岁·上海——北京——越南——上海——东京——上海·
|
1964 | 1964年,61岁·上海——大寨——上海——北京·
|
1965 | 1965年,62岁·北京——上海——越南——上海·
|
1966 | 1966年,63岁·上海——北京——上海·
|
1967 | 1967年,64岁·上海·
|
1968 | 1968年,65岁·上海·
|
1969 | 1969年,66岁·上海——松江·
|
1970 | 1970年,67岁·松江——奉贤·
|
1972 | 1972年,69岁·奉贤——上海·
|
1973 | 1973年,70岁·上海·
|
1974 | 1974年,71岁·上海·
|
1976 | 1976年,73岁·上海·
|
1977 | 1977年,74岁·上海·
|
1978 | 1978年,75岁·上海——北京——上海·
|
1979 | 1979年,76岁·上海——北京——法国——北京——上海·
|
1980 | 1980年,77岁·上海——北京——日本——上海——瑞典——上海·
|
1981 | 1981年,78岁·上海-北京-上海-莫干山-上海-北京-里昂-上海-北京-上海·
|
1982 | 1982年,79岁·上海——杭州——上海·
|
1983 | 1983年,80岁
|
1984 | 1984年,81岁
|
1985 | 1985年,82岁
|
1986 | 1986年,83岁
|
1987 | 1987年,84岁
|
1988 | 1988年,85岁
|
1990 | 1990年,87岁
|
1991 | 1991年,88岁
|
1993 | 1993年,90岁
|
1994 | 1994年,91岁
|
1996 | 1996年,93岁
|
1997 | 1997年,94岁
|
1998 | 1998年,95岁
|
1999 | 1999年,96岁·上海·
|
2000 | 2000年,97岁·上海·
|
2001 | 2001年,98岁·上海·
|
2002 | 2002年,99岁·上海·
|
2003 | 2003年,100岁·上海·
|
2005 | 2005年,102岁·上海·
|
婚姻家庭
巴金与夫人萧珊的爱情是浪漫而又令人感动的。巴金在萧珊去世后曾写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一见倾心
1936年,巴金遇到了萧珊。萧珊同当时许多少男少女一样,爱读巴金的作品,并从中受到鼓舞。巴金是她心目中同旧家庭、旧社会斗争的英雄。初次约会她对巴金说,她想离开自己守旧的家庭,到社会上去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巴金恳切的分析打消了萧珊离家出走的念头。巴金平易近人的态度,也拉近了这位大作家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
他们靠鸿雁传书来往交流,拉近了界限。直到32岁,巴金还没谈过恋爱,更没动过结婚的念头。萧珊的出现,让他的心出现了波动。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
三天“蜜月”
恋曲奏响了,一直进行了八年。1944年5月,他们决定结婚了。巴金和萧珊去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度了三天蜜月,没有添置一件家具和新衣。从此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二十八年。
1945年12月16日,他们的女儿在重庆宽二医院出生了。为纪念刚刚离去的三哥,巴金为孩子取名小林。1950年7月28日,萧珊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巴金为他取名小棠。
分担苦难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66年年底,随着批判巴金的开始,萧珊也被勒令到作协参加运动。萧珊没有消沉,她分担着巴金的痛苦,还给了他不少安慰和鼓励。但由于长期的惊吓、忧虑和劳累,身体每况愈下。1972年7月萧珊因患肝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人物轶事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用文学扫除心灵垃圾[7]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是巴金对文学的见解。巴金多次说明他不是为当作家而提笔的,他只是“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他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他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
用翻译拥抱整个世界
巴金作为一个翻译家的身份经常被人们忽视。他懂得英文、法文、俄文、日文、德文等多种语言,还有世界语。从1922年根据英译本翻译俄国人迦尔洵的小说《信号》开始,翻译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他的译文全集足足有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中尤以俄国作品居多。学者李辉认为,“巴金的翻译是世界性的,在翻译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等人著作的同时,他也翻译了历来被认为是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童话,还有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以及散文诗、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等等,这凸现出巴金浓厚的文化兴趣与独特的艺术鉴赏力,表现出他在文化创造上的丰富性。”
用出版举荐文坛新人
从1934年创办《文学季刊》到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到1957年创刊的《收获》,巴金以决不惟利是图的严肃出版理念、以杰出的文化判断力和认真的编辑态度、以真诚、热情的友谊,把一大批作者吸引在他的周围。当年,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卞之琳、严文井、荒煤……一批作家的处女作或代表作,都是由巴金发表和出版。八十年代,从维熙、谌容、张洁、沙叶新、张一弓、张辛欣等不少在新时期走上文坛的年轻作家,同样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用真话敲打麻木不仁
巴金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在1978年12月开始动笔,历时八年完成了150篇。合订结集的《随想录》出版后,在思想界和读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是因为有了《随想录》,巴金才完成了他的人生追求,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格才最后以这种方式得以定型,并且与他早年希望成为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而做出的那些未能实现的努力,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一个完美的连接。
个人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 《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3月初版、《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 |
《爱情三部曲》: | 《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
《抗战三部曲》: | 《火》之一至之三,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1945年7月版 |
《人间三部曲》之一: |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
中篇小说:
《灭亡》 | 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 《死去的太阳》 | 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 |
《海的梦》 | 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8月初版 | 《春天里的秋天》 |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
《砂丁》 | 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月初版 | 《萌芽》 | 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9月初版 |
《新生》 | 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1月版 | 《利娜》 |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
《人间三部曲》之二:《憩园》 |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 《人间三部曲》之三:《第四病室》 |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
短篇小说集:
《复仇集》 | 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8初版 | 《光明集》 | 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12版 | 《电椅集》 | 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2初版 |
《抹布集》 | 北京星云堂书店1933.4初版 | 《将军集》 | 上海生活书店1934.8初版 | 《沉默集》 | 上海生活书店1934.10初版 |
《神·鬼·人》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12版 | 《沦落集》 |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初版 | 《发的故事》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2版 |
《长生塔》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3初版 | 《小人小事》 | 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6初版 | 《还魂草》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12版 |
《英雄的故事》 | 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9初版 | 《明珠与玉姬》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4版 | 《李大海》 | 作家出版社1961.12初版 |
散文合集:
《海行》 | 1932新中国书局 | 《旅途随笔》 | 1934生活书局 | 《点滴》 | 1935开明书店 |
《生之忏悔》 | 1936商务印书馆 | 《短简》 | 1937良友图书公司 | 《控诉》 | 1937重庆烽火社 |
《梦与醉》 | 1938开明书店 | 《感想》 | 1939重庆烽火社 | 《黑土》 | 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龙·虎·狗》 |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无题》 |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废园外》 | 1942重庆烽火社 |
《旅途杂记》 | 1946上海万叶书店 | 《怀念》 | 1947开明书店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 | 1951平明出版社 |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1951平明出版社 | 《慰问信及其他》 | 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 | 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大欢乐的日子》 | 1957作家出版社 | 《坚强的战士》 | 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友谊集》 | 1959作家出版社 |
《赞歌集》 | 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 《倾吐不尽的感情》 | 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 《贤良桥畔》 | 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 | 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 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 | 《烟火集》 | 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随想录》(5卷,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1979-1986 | |||||
《序跋集》 | 1982花城出版社 | 《忆念集》 | 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 《愿化泥土》 | 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
《控诉集》 | 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 | 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 《再思录》 | 1995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
传记忆作:
《忆》 | 1936年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 | 1981年 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自传》 | 1995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 |
理论作品:
《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 1921年4月《半月》17号 |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 | 《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月21日 |
《列宁论》 | 《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月29日 | 《马克思主义卖淫妇》 | 《时事新报·学灯》1926年1月19日 |
《芝加哥的惨剧》 | 旧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 《革命的先驱》 | 上海自由书店1928年5月初版 |
《断头台上》 | 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1月初版 |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 | 上海自由书店1930年7月初版 |
《俄罗斯十女杰》 | 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10月初版 |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 |
文学译著:
《薇娜》 | 上海开明书店1928.6初版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 | 上海新宇宙书店1929.10初版 |
《骷髅的跳舞》 | 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版 | 《丹东之死》 | 上海开明书店1930.7版 |
《草原故事》 | 上海马来亚书店1931.4初版 | 《秋天里的春天》 | 上海开明书店1932.10初版 |
《过客之花》 | 上海开明书店1933.6初版 | 《门槛》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5初版 |
《叛逆者之歌》 | 平明书店出版 | 《夜未央》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3初版 |
《迟开的蔷薇》 |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1初版 | 《父与子》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7初版 |
《处女地》 |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 《快乐王子》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3初版 |
《笑》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6初版 | 《六人》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9初版 |
《红花》 | 上海出版公司1950.11初版 | 《癞蛤蟆与玫瑰花》 | 上海出版公司1952.1初版 |
《木木》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初版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初版 |
传记译作:
《狱中与逃狱》 | 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5月初版 | 《地底下的俄罗斯》 | 上海启智书店1929年8月初版 |
《我的自传》 | 上海启明书店1930年4月初版 | 《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
《狱中记》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 《我的生活故事》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
《蒲宁与巴布林》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 《狱中十二年》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
《回忆契诃夫》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 《回忆托尔斯泰》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
《回忆屠格涅夫》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 《回忆录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
《一个家庭的戏剧》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 《往事与随想》 |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
理论译作:
《面包略取》 | 上海自由书店1927年1月初版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 | 海自由书店1928-1929年初版 |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 | 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初版 | 《西班牙的斗争》 | 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4月初版 |
《万人的安乐》 | 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5月初版 | 《告青年》 | 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6月初版 |
《西班牙的血》 | 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 《西班牙的黎明》 | 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
《战士杜鲁底》 | 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8月初版 | 《西班牙的曙光》 | 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3月初版 |
《西班牙》 | 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 《一个国际志愿兵的日记》 | 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
《西班牙的日记》 | 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 《巴塞罗那的五月事变》 | 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
《面包与自由》 | 上海平民书店1940年8月初版 |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 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
主编刊物:
《自由月刊》 | 1929年1月—4月 | 《时代前》 | 1931年1月—7月 | 《文学季刊》 | 1934年4期 | 《文学丛刊》 | 1935年—1949年 |
《文化生活丛刊》 | 1935年—1952年 | 《文季月刊》 | 1936年6月—12月 | 《烽火》 | 1937年—1938年 | 《文丛》 | 1937年—1939年 |
《文学小丛刊》 | 1939年—1948年 | 《文季丛书》 | 1939年—1951年 | 《文艺月报》 | 1953年—1956年 | 《上海文学》 | 1960年—1963年 |
《收获》 | 1957年—2005年 |
作品年表
1921年-1929年:
1921年[8][9] | |||
---|---|---|---|
发表时间 | 作品 | 类别 | 发表/出版社 |
1921.4.1 | 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 短论 | 成都《半月》刊第17号 |
1921.4 | 五一纪念感言 | 短论 | 重庆《人声》杂志第2号 |
1921.5.15 | 世界语之特点 | 短论 | 成都《半月》刊第20号 |
1921.6.1 | IWW与中国劳动者 | 短论 | 成都《半月》刊第21号 |
1921.9 | 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 | 短论 | 成都《警群》月刊第1期 |
1922年 | |||
1922.3 |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学说 | 评论 | 成都《平民之声》周刊:第4期至第?期 |
1922.7.21 | 被虐者底哭声(共12首) | 新诗 | 《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第44期 |
1922.9.11 | 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 | 书信 | 《文学旬刊》第49期“通讯”栏,原无题 |
1922.9.11 | 路上所见 | 诗 | 《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第49期 |
1922.11.1 | 可爱的人 | 散文 | 《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第54期 |
1922.11.21 | 梦、疯人、惭愧、丧家的小孩 | 诗 | 《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第56期 |
1923年 | |||
1923.1.20 | 诗一首(含四题:1.哭2.沉没3.锣声4.母亲) | 诗 | 成都《草堂》第2期 |
1923.1.20 | 旗号 | 短篇小说 | 成都《草堂》第2期;俄国迦尔间作 |
1923.5.5 | 诗四首 | 诗 | 成都《草堂》第3期 |
1923.10.1 | 一生、寂寞、黑夜行舟 | 诗 | 《妇女杂志》第9卷第10号 |
1924年 | |||
1924.5 | 悼橘宗一 | 诗 | 广州真社《春雷》第3期 |
1924.5 | 伟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荣君之灵 | 诗 | 广州真社《春雷》第3期 |
1924.5 | 东京安那其主义者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的报告 | 报告 | 广州真社《春雷》第3期:东京安那其主义者作 |
1924.5 | 大杉荣著作年表 | 年表 | 广州真社《春雷》第3期;编译 |
1924.5 | 芾甘启事 | 启事 | 广州真社《春雷》第3期 |
1924 | 一九二三年日本大震灾中日本政府军阀及反动党对于安那其
主义者的攻击 |
广州《惊蛰》月刊第1期:东京劳动运动社作 | |
1924.8.1 | 大杉荣年谱 | 《民钟》第1卷第9期 | |
1925年 | |||
1925.1.1 | “欠夹”——布尔雪维克的利刀 | 杂文 | 《民钟》第1卷第10期 |
1925.1.1 | 玛丽亚·司披利多诺瓦的迫害事件 | 《民钟》第1卷第10期;美国高德曼作 | |
1925.2.18 | 柏克曼传记 | 传记 | 北京《国风日报·学汇》载1925.2.18至?日 |
1925.2.20 | 列宁——革命的叛徒 | 杂文 | 北京《国风日报·学汇》 |
1925.2.24 | 克龙士达暴动纪实 | 北京《国风日报·学汇》载1925.2.24至?日 | |
1925.3.29 | 日本劳动运动同志的来信 | 书信 | 北京《国风日报·学汇》 |
1925.4.7 | 无政府主义与暴行棗无政府主义者暴行的心理 | 短论 | 北京《国风日报·学汇》 |
1925.7.1 | 俄罗斯的悲剧 | 论文 | 《民钟》第1卷第12期;美国柏克曼作 |
1925.7.1 | 《俄罗斯的悲剧》译后 | 序跋 | 《民钟》第1卷第12期 |
1925.8.11 | 赤俄监狱中之革命者 | 报告 | 《晨报副刊》:1247 1248号:约翰·杜尔纳作 |
1925.9.15 | 支加哥的惨剧 | 史话 | 《民钟》第1卷:13期;初版1926三藩市平社 |
1925.9 | 财产是什么? | 论文 | 《民钟》第1卷:13、14、15期;蒲鲁东作 |
1925.10.22 | 评陈启修教授之《劳农俄国之实地考察》 | 论文 | 《时事新报·学灯》第7卷第10册:22-24号 |
1925.12.16 |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 | 论文 | 《时事新报·学灯》第7卷第12册:16号-18号 |
1925.12 | 英国总同盟罢工 | 《民众》半月刊第6期;译文 | |
1925.12.29 | 列宁论 | 理论 | 《时事新报·学灯》第7卷第12册:29 30号 |
1925 | 科学的无政府主义之战略 | 论文 | 阿里资作 |
1926年 | |||
1926.1 | 东京的殉道者 | 传记 | 《民钟》第1卷第14期 |
1926.1.17 | 黄、庞死后的第四年 | 杂文 | 《上海黄庞四周年纪念大会特刊》 |
1926.1.17 | 俄国虚无党人的故事棗社会革命党左派的介绍 | 传记 | 《国闻周报》第3卷第3期 |
1926.1.19 | 马克思主义卖淫妇 | 杂文 | 《时事新报·学灯》第8卷第1册第19号 |
1926.1 | 近代劳动运动中的议会活动观 | 论文 | 《民钟》第1卷第14期;德国若克尔作 |
1926.1 | 科学的无政府主义 | 论文 | 《民钟》第1卷第14期;阿利兹作 |
1926.4.1 | 《俄罗斯革命中的妇女》补 | 补正 | 《新女性》月刊第1卷第4号 |
1926.4.5 | 答郭沫若的《卖淫妇的饶舌》 | 论文 | 《时事新报·学灯》第8卷第4册第5号 |
1926.4.16 | 法国虚无党人的故事 | 传记 | 《洪水》半月刊第2卷第15、16期 |
1926.4.16 | 洗一洗不白之冤 | 书信 | 《洪水》半月刊第2卷第15期 |
1926.4.28 | 《五一运动史》 | 史话 | 民众社;第一本单行出版的书 |
1926.5 | 《芝加哥的惨剧》 | 理论 | 旧金山平社5月初版 |
1926.6 | 无政府主义之社会学的基础 | 论文 | 《民钟》第1卷第15期;阿里资作 |
1926.6 | 《讨论进行的两封信》附记 | 序跋 | 《民钟》第1卷第15期;格拉佛、君毅致巴金的信 |
1926.6 | 杂感 | 杂感 | 《民钟》第1卷第16期 |
1926.7.1 | 妇女解放的悲剧 | 论文 | 《新女性》月刊第1卷:7号;美国高德曼作 |
1926.10.1 | 无政府主义岛的发现 | 杂感 | 上海《民众》半月刊第14、15期合刊 |
1926.10.1 | “无政府主义与工团主义”附识 | 序跋 | 上海《民众》半月刊第14、15期合刊 |
1926.11 | 访克鲁泡特金 | 访问记 | 上海《民众》半月刊:16期;美国高德曼作 |
1926.11 | 谈时局 | 杂感 | 上海《民众》半月刊第17期 |
1926.12.15 | 无政府主义的阶级性 | 论文 | 《民钟》第1卷第16期 |
1926.12.15 | 科学与无政府主义 | 论文 | 《民钟》第1卷第16期:意大利马拉铁司达作 |
1926 | 公开信 | 书信 | 北京《高丽青年》;据1936巴金《关于〈发的故事〉》 |
1927年 | |||
1927.1 | 克鲁泡特金学说概要 | 译文 | 《民锋》第11期、第12期合刊 |
1927.1 | 断头台上 | 传记 | 《民钟》第2卷:1.2.4.5期合刊,6.7期合刊 |
1927.4 |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第二节 | 论文 | 上海民钟社《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 |
1927.5 | 《狱中与逃狱》 | 回忆录 |
广州革新书局;俄国克鲁泡特金作; |
1927.7.15 | 无政府主义与恐怖主义棗复太一同志的一封信 | 书信 | 《民钟》第2卷第6、7期合刊 |
1927.7.15 | 死囚牢中的六年棗萨珂与凡宰地果然会被杀么? | 杂感 | 《民钟》第2卷第6、7期合刊 |
1927.8.1 | 中国无政府主义与组织问题 | 短论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空前绝后的妙文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无政府主义党并不同情于国民党的护党运动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理想是杀得死的吗?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反共与反动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李大钊确是一个殉道者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10 | 法律下的大谋杀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7.10 | 俄国革命的十周年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7.10 | 不要瞎做劳资妥协的梦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7.10 | 死者与生者——杂记之一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11.12期 |
1927.11 | 《面包略取》 | 论著 | 上海自由书店;克鲁泡特金作;单行出版的第1本译著 |
1927.11 | 《面包略取》译者序 | 序跋 | 上海自由书店版(1926.12.1作) |
1927.12.18 | 寄《革命周报》编者的信 | 书信 | 《革命周报》第34、35期:载1927.12.18日、25日 |
1928年 | |||
1928.1 | 马克斯的无产阶级专政 | 论文 | 《马克斯主义的破产》上海自由书店版 |
1928.1 | From a chinese Comrade(一个中国同志的来信) | 书信 | 《Jhe Roacl to Frecdom》第4卷:6号 |
1928.2 | 一封公开的信(给钟时同志) | 书信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8期“通信”栏 |
1928.2 | 俄国革命党人眼中的克鲁泡特金 | 编译 | 《克鲁泡特金学说概要》上海自由书店版 |
1928.3.5 | 易卜生的四大社会剧 | 论文 | 《一般》月刊第4卷3月号;美国高德曼作 |
1928.3 | 《工女马得兰》译本序 | 序跋 | 开明书店版 |
1928.3 | 工人的实力 | 杂文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9期 |
1928.3 | 法律——《穷人的话》之二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9期 |
1928.3 | 裁判 | 散文 | 《平等》月刊第1卷第9期;俄国亚历德拉作 |
1928.3 | 俄国左派社会革命党运动略史 | 史话 | 《平等》月刊第1卷:9.12期;俄国司太恩堡作 |
1928.4.1 | 斯德林堡的三本妇女问题剧 | 论文 | 《新女性》月刊第3卷:4期;美国高德曼作 |
1928.5 | 《革命的先驱》 | 理论 | 上海自由书店5月初版 |
1928.5 | 支加哥无政府主义者殉道后的四十年 | 史话 | 初收《革命的先驱》 |
1928.5 | 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底故事 | 自传 | 《革命的先驱》自由书店;意大利凡宰特作 |
1928.5 | 萨珂与凡宰特之死 | 杂感 | 《革命的先驱》上海自由书店版 |
1928.5 | 无政府主义与工团主义 | 论文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12期;克鲁泡特金作 |
1928.5 | 答诬我者书 | 书信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感谢国民党人铮铮君代登广告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左派国民党在那里?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勿为我们杞忧 | 杂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非勒 | 传记 | 《革命的先驱》自由书店;美国高德曼作 |
1928.6 | 工人,组织起来 | 短论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1期 |
1928.6 | 巴黎公社与克龙士达脱暴动纪念日 | 短论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1期 |
1928.6 | 《薇娜》 | 短篇小说 | 开明书店;波兰廖抗夫作 |
1928.7 |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呢?——答CA同志的第一信 | 书信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2期 |
1928.8 | 巴枯宁底无政府主义 | 短论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3期 |
1928.8 | 怎样做法(讨论之一节) | 书信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3期 |
1928.9.9 | 脱落斯基的托尔斯泰论 | 论文 | 苏联托洛斯基作 |
1928.9.16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编) | 论著 |
上海自由书店;俄国克鲁泡特金作 |
1928.9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译者序 | 序跋 | |
1928.9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例言 | ||
1928.10.10 | 怎样做法(讨论之一节) | 书信 | 《东方杂志》第25卷第19号 |
1928.10 | ENLA MALLUMA NOKTO(暗夜中) | 对话 | 《绿光》月刊第5卷第10-12期合刊 |
1928.12 | 编者的几句话 | 序跋 | 《一个卖鱼者底生涯》上海自由书店版 |
1928.12 |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凡宰特著自叙传)》 | 自传 | 上海自由书店;意大利凡宰特作 |
1929年 | |||
1929.1 | 苏菲亚·柏罗夫斯加亚的生涯 | 传记 |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版 |
1929.1 | 遗言 | 诗 | 《断头台上》自由书店;美国柏尔森斯作 |
1929.1 | 呈献给“吾师”凡宰地 | 序跋 |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 |
1929.1 | 说明改编本书的几句话 | 序跋 |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 |
1929.1 | 载赃 | 杂感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1期(总14期) |
1929.1 | 无的放矢 | 杂感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1期(总14期) |
1929.1 | 殉道者的遗书 | 书信 | 《断头台上》自由书店,萨珂、凡宰地作 |
1929.1 | 《断头台上》 | 理论 | 上海自由书店1月初版 |
1929.1.20 | 替巴枯宁洗一洗不白之冤 | 书信 | 《革命周报》第79、80号合刊 |
1929.1.30 | 说几句开场话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署名马拉 | |
1929.1.30 | 马克斯主义批判 | 论文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柴尔凯索夫作 |
1929.1.30 | 俄国虚无党人运动史 | 史话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司特普尼克作 |
1929.1.30 | 她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法国左拉作 | |
1929.1-4 | 灭亡 | 中篇小说 | 《小说月报》第20卷1-4号;初版1929.10开明 |
1929.2 | 无政府主义的原理棗为克鲁泡特金八年祭而作 | 短论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2期(总15期) |
1929.2.10 | 读《木偶奇遇记》 | 书评 | 《开明》第1卷第8号;署名一切 |
1929.2.10 | 茶房也是一个人 | 故事 | 《开明》第1卷第8号;波兰高尔塔克作 |
1929.2.25 | 编者的话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马拉 | |
1929.2.25 | 克鲁泡特金八年祭 | 短论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编者抄 |
1929.2.25 | 母亲之死 | 回忆录 | 《自由月刊》第1卷:2期;赫尔岑作,署名P.K; |
1929.2.25 | 吕西·德木南 | 诗 | 《自由月刊》第1卷:2期;埃马纽埃尔·德·埃萨尔作 |
1929.2.25 | 《工女马得兰》之考察 | 书评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9.3 | 萨珂与凡宰特是无罪的人 | 短论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3期(总16期) |
1929.3 | 分治合作与无政府主义 | 短论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3期(总16期) |
1929.3 | 我的心 | 散文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3期(总16期) |
1929.3.25 | 《党人魂》及《火榴》之考察 | 评论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3.25 | 寄西伯利亚的音信 | 诗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普希金作 |
1929.3.25 | 答普式庚 | 诗 | 《自由月刊》第1卷:3期;俄国十二月党人作 |
1929.3.25 | 凡尔加,凡尔加 | 民歌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俄国民歌 |
1929.3.25 | 郭沫若的堕落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3.25 | 郭沫若的周刊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3.25 | 《浮士德》里的妙句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4.25 | 随便写几句话答复钱杏?先生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4.25 | 现代文坛上最有力的批评家之真面目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4.25 | 我的答复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署名甘 |
1929.4.25 | Morxism与绿林英雄 | 杂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4.25 | 失去的万尼亚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4期,A.S.Rappot作 | |
1929.4.25 | 《黑暗之势力》之考察 | 书评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5 |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 | 论文 |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克鲁泡特金作 |
1929.5 | 《革命》的性质 | 短论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4、5期合刊 |
1929.7.10 | 爱情 | 故事 | 《开明》第2卷第1号;日本民间故事,署:一切 |
1929.7 | 《人生哲学 :其起源及其发展(下编)》 | 论著 |
上海自由书店;俄国克鲁泡特金作; |
1929.7 | 克氏《人生哲学》之解说 | 论文 |
《人生哲学:其起源和发展》下编; |
1929.7 | 《中天底来信》答复 | 书信 | 《人生哲学:其起源和发展》下编(自由书店) |
1929.7 | 读八太舟三氏底《人生哲学》新译本 | 书评 | 《人生哲学:其起源和发展》下编(自由书店) |
1929.8 | 《地底下的俄罗斯》 | 特写集 |
上海启智书局;俄国司特普尼亚克作 |
1929.8 | 译者小言 | 序跋 | 《地底下的俄罗斯》海启智书局 |
1929.9.10 | 老客秋的梦 | 短篇小说 | 《开明》第2卷第3号;Ninoshvili作 |
1929.9.10 | 读者的交通 | 随笔 | 《开明》第2卷第3号;署名B.B |
1929.9.10 | 两个质问 | 随笔 | 《开明》第2卷第3号;署名B.B |
1929.10 | 《争自由的儿女》序 | 序跋 | 《争自由的儿女》(梅子著)上海出版合作社版 |
1929.10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 | 短篇小说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蒲列·鲁克尔作 |
1929.10 | 三十九号 | 短篇小说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司特普尼亚克作 |
1929.10 | 《灭亡》序 | 序跋 | 《灭亡》开明书店版 |
1929.10 | 《灭亡》 | 中篇小说 | 开明书局1929年版、1953年版 |
1929.12 | 不能死的人 | 短篇小说 | 上海《一般》第9卷:4期;苏联高尔基作 |
1929 | 蒲鲁东和赫尔岑 | 论文 |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上海自由书店版 |
1930.1.10 | 房东太太 | 短篇小说 | 《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 |
1930.4 | 《俄罗斯十女杰》绪言 | 序跋 | 《俄罗斯十女杰》上海太平洋书店版 |
1927年-2009年出版书目:
出版时间 | 作品 | 类别 | 出版社 | 备注 | 试读 |
---|---|---|---|---|---|
1927 |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 | 理论 | 上海民钟社 | 与他人合著 | |
1929.10 | 《灭亡》 | 中篇小说 | 开明书店 | ||
1930.4 | 《俄罗斯十女杰》 | 理论 | 上海太平洋书店 | ||
1930.7 |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 | 理论 | 美国三藩市平社 | 读 | |
1931.1 | 《死去的太阳》 | 中篇小说 | 开明书店 | 原名《新生》 | 读 |
1931.8 | 《复仇》 | 短篇小说集 | 新中国书局 | 巴金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 读 |
1932.5 | 《雾》 | 中篇小说 | 新中国书局 | “爱情的三部曲”之一 | 读 |
1932.5 | 《光明》 | 短篇小说集 | 新中国书局 | 巴金第二部短篇小说集 | 读 |
1932.8 | 《海的梦》 | 中篇小说 | 新中国书局 | 读 | |
1932.9 | 《新生》 | 中篇小说 | 开明书局 | 读 | |
1932.10 | 《春天里的秋天》 | 中篇小说 | 开明书店 | 读 | |
1932.12 | 《海行》 | 散文集 | 新中国书局 | 又名《海行杂记》 | 读 |
1933.1 | 《雨》 | 中篇小说 | 良友图书公司 | “爱情的三部曲”之二 | 读 |
1933.1 | 《砂丁》 | 中篇小说 | 开明书局 | 读 | |
1933.2 | 《电椅》 | 短篇小说集 | 新中国书局 | 读 | |
1933.4 | 《抹布》 | 短篇小说集 | 北平星云堂书店 | 读 | |
1933.5 | 《家》 | 长篇小说 | 开明书局 | “激流三部曲”之一 | 读 |
1933.9 | 《萌芽》 | 中篇小说 | 现代书局 | 又名《雪》、《煤》 | 读 |
1934.8 | 《旅途随笔》 | 散文集 | 生活书局 | 读 | |
1934.8 | 《将军》 | 短篇小说集 | 生活书局 | 读 | |
1934.10 | 《沉默》 | 短篇小说集 | 生活书店 | 读 | |
1934.11 | 《巴金自传》 | 传记 | 第一出版社 | 读 | |
1935.3 | 《电》 | 中篇小说 | 良友图书公司 | “爱情的三部曲”之三 | 读 |
1935.3 | 《点滴》 | 散文集 | 开明书店 | 读 | |
1935.9 |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 | 理论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 初版 | |
1935.11 | 《神·鬼·人》 | 短篇小说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6-1942 |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 | 短篇小说集 | 开明书店 |
1936.2第1卷;1936.4第2卷 |
读 |
1936.3 | 《生之忏悔》 | 散文集 | 商务印书馆 | 读 | |
1936.3 | 《沉落》 | 短篇小说集 | 商务印书馆 | 又名《沦落》 | 读 |
1936.4 | 《爱情的三部曲》 | 长篇小说 | 良友图书公司 | 《雾》《雨》《电》合集 | 读 |
1936.8 | 《忆》 | 回忆录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6.12 | 《发的故事》 | 短篇小说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7.3 | 《长生塔》 | 童话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7 | 《雷》 | 短篇小说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7 | 《短简》 | 散文集 | 良友图书公司 | 读 | |
1937.11 | 《控诉》 | 散文集 | 重庆烽火社 | ||
1938.3 | 《春》 | 长篇小说 | 开明书店 | “激流三部曲”之二 | 读 |
1938.9 | 《梦与醉》 | 散文集 | 开明书店 | 读 | |
1939.3 | 《旅途通讯》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39.7 | 《感想》 | 散文集 | 重庆烽火社 | ||
1939.10 | 《黑土》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0.7 | 《秋》 | 长篇小说 | 开明书店 | “激流三部曲”之三 | |
1940.8 | 《利娜》 | 中篇小说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40-1945 | 《火》 | 长篇小说 | 开明书店 |
共三部,“抗战三部曲” |
读 |
1941 | 《星》 | 中篇小说 | 香港齿轮编辑社 | 英汉对照 | |
1941.6 | 《无题》 | 散文集 | 烽火社 | 读 | |
1942.1 | 《龙·虎·狗》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42.4 | 《还魂草》 | 短篇小说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42.6 | 《废园外》 | 散文集 | 重庆烽火社 | 读 | |
1943.4 | 《小人小事》 | 短篇小说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44.10 | 《憩园》 | 中篇小说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人间三部曲”之二 | |
1946.1 | 《第四病室》 | 中篇小说 | 良友图书公司 | “人间三部曲”之三 | 读 |
1946.4 | 《旅途杂记》 | 散文集 | 上海万叶书店 | ||
1947.3 | 《寒夜》 | 长篇小说 |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 “人间三部曲”之一 | |
1947.8 | 《怀念》 | 散文集 | 开明书店 | 读 | |
1948.9 | 《静夜的悲剧》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51.3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 | 散文集 | 平明出版社 | ||
1951.3 |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 | 散文集 | 平明出版社 | ||
1951.7 | 《巴金选集》 | 短篇小说、散文 | 开明书店 | ||
1951.7 | 《慰问信及其他》 | 散文集 | 平明出版社 | ||
1953.2 |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 散文通讯合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关于朝鲜的第1本散文集 | |
1953.9 | 《英雄的故事》 | 短篇小说、散文 | 平明出版社 | ||
1954.11 | 《保卫和平的人们》 | 散文、通讯合集 | 中青 | ||
1955.3 |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 | 短篇小说选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55.5 | 《巴金散文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55.5 | 《谈契河夫》 | 理论 | 平明出版社 | ||
1957.3 | 《大欢乐的日子》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57 | 《坚强的战士》 | 散文集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
1957.4 | 《明珠和玉姬》 | 儿童短篇小说集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
1958 |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 | 报告文学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1958-1962 | 《巴金文集》(1—14卷) | 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8.3第1.2卷;1958.4第3卷 |
|
1959 | 《巴金选集》 | 短篇小说、散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59.9 | 《新声集》 | 散文、短篇小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59.9 | 《友谊集》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59 | 《猪与鸡》 | 短篇小说 | 作家出版社 | ||
1960.4 | 《赞歌集》 | 散文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961.12 | 《李大海》 | 短篇小说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63.6 | 《倾吐不尽的感情》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
1964.9 | 《贤良桥畔》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65 | 《大寨行》 | 散文集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1974 |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 散文集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1978-1980 | 《巴金近作》(第1、2集) | 散文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78.8第1集;1980.12第2集 | |
1979 | 《海的梦》 | 中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79.12 | 《爝火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79.12 | 《随想录》(第一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联书店 | ||
1980.3 | 《巴金选集》(上下卷) | 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80 |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 | 中短篇小说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0.6上册;1980.8下册 | |
1981.4 | 《探索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联书店 | 《随想录》第2集 | |
1981 | 《巴金选集》 | 散文、短篇小说 | 香港昭明出版社 | ||
1981.9 | 《创作回忆录》 | 回忆录 | 香港三联书店 | ||
1982.3 | 《序跋集》 | 散文集 | 花城出版社 | 稿费全部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 |
1982.4 | 《探索与回忆》 | 散文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3集 | |
1982.7 | 《巴金选集》(1—10卷) | 小说、散文等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收入1927-1981年的主要作品 | |
1982.7 |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 | 散文集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1982.10 | 《真话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联书店 | 《随想录》第3集 | |
1982.12 | 《怀念集》 | 散文集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1983 | 《巴金论创作》 | 理论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983 | 新编《巴金散文选》 | 散文集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 |
1983 | 《文学回忆录》 | 回忆录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与老舍等合著 | |
1984 | 《病中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联书店 | 《随想录》第4集 | |
1984 | 《童年的回忆》 | 回忆录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1984 | 《愿化泥土》 | 散文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
1985 | 《控诉集》 | 散文集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
1986 | 《心里话》 | 散文集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4集 | |
1986 | 《十年一梦》 | 散文集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1986 | 《巴金六十年文选》 | 散文集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986-1994 | 《巴金全集》(1—26卷) | 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86 | 《无题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联书店 | 《随想录》第5集 | |
1986 | 《巴金》 | 短篇小说、散文 | 香港三联书店 | 读 | |
1986 |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 | 杂文集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1987 |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 | 书信集 | 少儿出版社 | ||
1987 | 《雪泥集》 | 书信集 | 三联书店 | ||
1987 | 《巴金书简·新编》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1987 | 《随想录》 | 散文集 | 三联书店 | ||
1991 | 《巴金散文精编》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1991 | 《巴金书信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92 | 《域外小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994 | 《忆》 | 回忆录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1994 | 《短简》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1994 | 《家书——巴金萧珊通信集》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李小林编 | ||
1995 | 《再思录》 | 散文集 |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 ||
1995 | 《巴金自传》 | 回忆录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1995 | 《十年一梦》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1996 | 《巴金七十年文选》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998 | 《探索人生》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萧珊和巴金的合集 | ||
2001 |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 | 作品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2001 |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 | 作品集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2003 | 《随想录选集》 | 作品集 | 三联书店 | ||
20019 | 《随想录》 | 作品集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译文书目:
出版年 | 译文 | 作品类别 | 著作者 | 出版社 | 备注 | 试读 |
---|---|---|---|---|---|---|
1927 | 《科学的社会主义》 | 理论 | 阿里斯 | 民钟社 | ||
1927.1 | 《面包略取》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自由书店 | 又名《面包与自由》 | |
1927.5 | 《狱中与逃狱》 | 回忆录 | 克鲁泡特金 | 广州革新书局 | 与李石曾合译 | |
1928.6 | 《薇娜》 | 短篇小说、剧本 | 廖·抗夫 | 开明书店 | 与李石曾合译 | |
1928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编)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自由书店 | ||
1929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下编)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自由书店 | ||
1929 |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自由书店 | ||
1929.8 | 《地底下的俄罗斯》 | 斯捷普尼雅克 | 上海启智书店 | |||
1929.10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 | 短篇小说集 | 普利洛克等 | 上海新宇宙书店 | ||
1929 |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 | 传记 | 凡宰特 | 上海自由书店 | ||
1930 | 《前夜》 | 剧本 | 廖·抗夫 | 上海启智书局 | ||
1930.3 | 《骷髅的跳舞》 | 秋田雨雀 | 上海开明书店 | |||
1930.4 | 《一个革命者的回忆》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启明书店 | 即《克鲁泡特金自传》 | ||
1930.7 | 《丹东之死》 | 剧本 | 苏联A·托尔斯泰 | 开明书店 | 读 | |
1931.4 | 《草原故事》 | 短篇小说集 | 高尔基 | 上海马来亚书店 | ||
1932.10 | 《秋天里的春天》 | 中篇小说 | 匈牙利尤利·巴基 | 开明书店 | 读 | |
1933.6 | 《过客之花》 | 剧本 | 意大利阿美契斯 | 开明书店 | ||
1933 | 《自传》 | 传记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新民书店 | 读 | |
1935 | 《狱中记》 | 传记 | 美国柏克曼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6.5 | 《门槛》 | 短篇小说集 | 屠格涅夫等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36.8 |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 | 史话 | 斯特普尼亚克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地底下的俄罗斯》改版本 | |
1937.3 | 《夜未央》 | 剧本 | 波兰廖·抗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重译1930《前夜》 | 读 |
1937 | 《告青年》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 读 | |
1937.10 | 《西班牙的斗争》 | 理论 | 洛克尔 | 旧金山平社 | 读 | |
1938.2 | 《叛逆者之歌》 | 普希金等 | 平明书店出版 | 读 | ||
1938.5 | 《万人的安乐》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上海平明书店 | 读 | |
1938.7 | 《西班牙的血》 | 画集 | 加斯特劳 | 上海平明书店 | 巴金编、加斯特劳绘 | |
1938.7 | 《西班牙的黎明》 | 画集 | 西班牙辛门 | 上海平明书店 | 巴金编、辛门绘图 | |
1938.8 | 《战士杜鲁底》 | 理论 | 高德曼等 | 上海平明书店 | ||
1939.3 | 《西班牙的曙光》 | 画集 | 西班牙辛门 | 上海平明书店 | 巴金编、辛门绘图 | 读 |
1939.4 | 《西班牙》 | 理论 | 德国A·苏席 | 上海平明书店 | ||
1939.4 | 《一个国际志愿兵的日记》 | 理论 | 瑞士A·米宁 | 上海平明书店 | ||
1939.4 | 《西班牙的日记》 | 理论 | C·罗塞利 | 上海平明书店 | ||
1939.4 | 《巴塞罗那的五月事变》 | 理论 | 德国A·苏席 | 上海平明书店 | ||
1940.8 | 《面包与自由》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平明出版社 | 又名《面包略取》 | 读 |
1940.8 | 《一个家庭的戏剧》 | 传记 | 俄国赫尔岑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又名《家庭的戏剧》 | 读 |
1941.6 |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 理论 | 克鲁泡特金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1.8 | 《我的生活故事》 | 意大利凡宰特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即《一个卖鱼者的生涯》 | ||
1943.7 | 《父与子》 | 长篇小说 | 屠格涅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43.11 | 《迟开的蔷薇》 | 短篇小说集 | 德国斯托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读 | |
1944.6 | 《处女地》 | 长篇小说 | 屠格涅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5.5 | 《散文诗》 | 散文诗集 | 屠格涅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8.3 | 《快乐王子集》 | 童话、散文诗 | 英国王尔德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8.6 | 《笑》 | 奈米洛夫等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9.9 | 《六人》 | 鲁多夫·洛克尔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9.12 | 《蒲宁与巴布林》 | 屠格涅夫 | 上海平民出版社 | |||
1949.2 | 《狱中十二年》第二卷 | 回忆录 | 妃格念尔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50.1 | 《回忆契诃夫》 | 回忆录 | 高尔基 | 上海平民出版社 | ||
1950.4 | 《回忆托尔斯泰》 | 回忆录 | 苏联高尔基 | 上海平民出版社 | ||
1950.7 | 《回忆布罗克》 | 回忆录 | 高尔基 | 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0.8 | 《回忆屠格涅夫》 | 回忆录 | 巴甫罗夫斯基 | 上海平明出版社 | ||
1950.11 | 《红花》 | 短篇小说集 | 迦尔洵 | 上海出版公司 | ||
1950.11 | 《草原集》 | 短篇小说集 | 苏联高尔基 | 上海开明书店 | ||
1951.6 | 《一件意外的事》 | 迦尔洵 | 上海出版公司 | |||
1952.1 | 《癞蛤蟆与玫瑰花》 | 迦尔洵 | 上海出版公司 | |||
1952.5 | 《木木》 | 屠格涅夫 | 上海平明出版社 | |||
1959.5 | 《高尔基选集 回忆录选》 | 回忆录 | 高尔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 曹葆华 译 | |
1959.6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 | 中短篇小说集 | 屠格涅夫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与肖珊合译 | |
1962 | 《一个家庭的戏剧》 | 赫尔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79.10 | 《往事与随想》第一册 | 赫尔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1997 | 《巴金译文全集》十卷本 | 译文录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之后出版
时间 | 书名 | 出版社 | 备注 |
---|---|---|---|
2018 | 《随想录绘本》 | 海豚出版社 | 戴逸如 图;巴金故居 编[10] |
2019.1 | 《出访日记》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由巴金故居、巴金研究会主持整理[11] |
荣誉奖项
时间 | 荣誉奖项 |
---|---|
1982年 | 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
1983年 | 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1984年 | 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1985年 | 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1988年 |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巴金》 |
1990年 |
获前苏联最高荣誉勋章──“人民友谊勋章” 获第一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
1993年 |
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 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
1998年 | 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
1999年 |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
2001年 |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2003年 | 获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
2009年 | 法国的沙多-吉里市确定2009年为“巴金年” |
人物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作品风格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 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 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 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文学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署。”“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在这里,违反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适应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会被巴金体现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后期创作,这种真实观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于其理性选择的加入,即对4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索及对这种思索的感受。《寒夜》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寒夜》的深刻性在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可以说是残酷的真实,即以好人对好人的残忍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
笔名由来
作家巴金,已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摘自《读书时报》)
自我评价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寻找出路。”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到什么失败,也谈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巴金
社会评价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后人评论巴金为中国的良心》
曹禺先生说:“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数十年前,曹禺先生书下此言,赞美巴金,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正是以自己全部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并且长达数十年之久,无人可以替代,没人可以撼动。
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
萧乾:“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鲁迅:“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
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金庸:“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贾平凹:“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毕淑敏:“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文革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草婴:“巴老最热烈的感情,就是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特别是对下层人民深深的同情。”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我国访问,又亲自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并致辞:“我很荣幸地以法国政府的名义授予您荣誉军团勋章。我的国家在此推崇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家》、《寒夜》、《憩园》的不朽作品的作者,艺术不倦的创作者。您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使您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您就是中国形象本身,一个经过若干世纪的考验所锤炼的,并且不断从自身产生复兴动力的、兄弟般的中国形象本身。”
人物纪念
成都巴金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这座故居是小说《家》中高公馆的原型。1971年因故成都故居被拆除。2013年。成都市政府在原址设立“巴金故居原址”供旅游人士参观。
上海徐汇区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
巴金文学院创建于1983年,新馆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北干道。旨在发现、培养青年作家,并为文艺界人士提供交流学习场所,于2003年巴金先生百岁华诞前夕正式建成,院名由著名作家冰心先生亲笔题写。巴金文学院是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是研究巴金先生的重要资料库与学术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巴金在世时十分关注文学院青年作家的成长,多次过问文学院的创作情况。
巴金纪念馆坐落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巴金文学院内,是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巴金而建造的。巴金纪念馆在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开馆,为二层楼,面积400多平方米。纪念馆“天地家春秋”纪念展分为9个部分,前6个部分介绍巴金的文学创作、翻译和社会工作,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巴金的生平事迹;后3个部分主题为“乡情、友情、亲情”,记录了巴金与家乡、与亲友的故事。
- 贵阳花溪巴金纪念馆
1944年5月4日巴金与萧珊女士来到花溪,在现在花溪公园内的“东舍”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度过了新婚最美丽的时光。小憩三日后离去。尔后,巴金在离开贵阳之前又特意来到花溪,在这里小住几日,并开始着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在花溪短暂的日子里,完成了《憩园》这部文学作品。之后这里开辟出巴金纪念馆,改建后,建成完全的“巴金陈列馆”。
人物编入
以上来源:[17]
参考资料
- ↑ 巴金同志生平
- ↑ 巴金文集
- ↑ 《巴金百岁年谱》王珞整理
- ↑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一>(1904-1929)作者:李辉、陈思和、李存光
- ↑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二>(1930-1949)作者:李辉、陈思和、李存光
- ↑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三>(1950-1982)作者:李辉、陈思和、李存光
- ↑ 巴金华诞(组图)
- ↑ 《巴金作品总目》王珞整理
- ↑ 巴金著译系年目录
- ↑ 再现《随想录》中的箴言隽语——《<随想录>绘本》读者见面会全记录巴金故居 微信公众号
- ↑ 我那颗火热的心仍然在朋友们中间燃烧——巴金:《出访日记》巴金故居 微信公众号
- ↑ 巴金故居模型剪彩仪式昨在成都龙泉举行[图]
- ↑ 巴金故居
- ↑ 巴金文学院旅游图片携程 旅游攻略社区 C_image
- ↑ 巴金文学院旅游图片携程 旅游攻略社区 C_image
- ↑ 巴金与花溪(续篇)李老师的博客
- ↑ 中国知网 百科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