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工尺譜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1],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標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譜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
簡譜 | 1 | 2 | 3 | 4 | 5 | 6 | 7 |
唱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日本簡寫 | ル | 人 | フ | り | 久 | ゐ |
節奏
工尺譜沒有準確的音長記號,但會以「板眼」符號標記拍子的位置[2]。傳統來說,工尺譜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書寫,而「板眼」通常標記在每拍的第一個音的右側。「。」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里稱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輕拍。在粵劇里,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在京劇里,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在「眼」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變化。
歷史和用法
唐朝已經有工尺譜,傳到宋朝極為流行。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是固定音名,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一種精確的記譜法,有很大的空間讓表演者作即興發揮。在傳統中國音樂里,樂譜只是一個記載的媒體,表演者並不會完全依據樂譜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裝飾音),也在節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是約定俗成的,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工尺譜亦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及琉球。
視頻
工尺譜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轉載工尺譜----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新浪博客, 2011-8-31
- ↑ 除了五線譜和簡譜,還有哪些記譜法? ,搜狐,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