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建社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 ),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1]

中文名称:封建社会

外文名称:feudal society

性质:社会状态

特征:实行封建制度

统治阶级;地主阶级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

形成历史

封建两个字拆开来理解其实就是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中国古汉语里封建一词,与现在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封建一词不同,原意是指分封建制,这是周朝时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亦即分封制。欧洲中世纪的君主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亲信的人,这与我国古代的分封制相似,我国称这种制度是封建。

西周之后,我国历史上也有朝代分封,如西汉,但总归分封之后,容易产生叛乱威胁中央政权,因此绝大多数朝代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这是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之后,才开始采用的政权形式。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同时有出军赋与服役的义务。按礼其所属上卿应由天子任命。但他们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在其封疆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后,分封各国的国君才称之为诸侯。西周以前,许多部落首领朝拜中原王朝,如商朝拜夏,周朝拜商,严格来说他们的国君不是诸侯。

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周朝初时,周武王会将天下分为若干小诸侯国,让他们各自管理自己的地方,颇有点地方自治的味道。其实,这也是时势使然。殷商之所以称雄天下,依靠的是本族群强大的实力和共同的宗教。虽然武王灭商,但殷商这个族群依然强大。为了安定原来的殷商遗民,武王采取了分封制。

武王病逝后,新继位的君王又分封了一批新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君与周天子是血亲关系。他们要统治自己的地方必须依靠强大的周天子,而周天子要治理天下,则要依靠他们。因此双方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邦国的实力发展不均衡。有的诸侯国强大到可以吞灭其他小的诸侯国,甚至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因此天下就进入了战国纷争时代,分封制也就随之解体了。

确立和初步发展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初期的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2]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所以叫封建。封建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国王皇帝等级最高,其次是王、公、侯、伯、子、男等各种爵位,社会中分为官、商、民、匪、兵、盗等各种人群,贫富差距很大,富的富死,穷的穷死。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国王和皇帝,每个层次的人对生活都不满足,都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直到最后当皇帝,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来看,封建社会造反、起义事件最多,这就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不满意的结果,人们都想改变自己生活现状,所以才起来造反。都知道胜者王侯败者贼,不成功就会死,但人们还是铤而走险,可见封建社会的幸福指数低到了什么份上。[3]

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国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灭亡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的变革;公元745年突厥灭亡直到近代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到封建农奴制的变革。

阿拉伯帝国时期及其之后王朝的政治形态是相对统一的封建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是农奴制。中世纪欧洲政治形态是分散的士族制,经济形态是农奴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终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帝国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民,以助君主。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4]

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李密窦建德唐朝王仙芝黄巢宋朝宋江方腊元朝朱元璋明朝李自成,直至清朝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5]

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各自特点

封建的本意是封国建邦的意思,即中国古代西周分封制、西方中世纪采邑制。而且,这两种东西还有极大的不同。

中国在西周产生封建社会,在秦朝基本完结。西方封建社会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1500年左右结束。所以说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时间很早,结束的早,西方封建社会开始的晚,结束的晚。

周王朝分封主体来源于部族血缘,以血缘为纽带。西方采邑制主体则起源于附庸关系,以契约为纽带。所以后世一个产生了宗法制,一个产生了契约论。

周王把部落、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分封下一级臣属,所以中国的分封是自上而下的分封。产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西方则是自下而上的拥戴,双方地位相对平等,很大程度上造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以,一个走向了大一统,一个走向分裂。

中国被分封诸国要服从天子的命令,缴纳贡赋,随从天子作战。中世纪欧洲君主企图借宗教控制臣民,教皇权力远远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所以,中国君权大于教权,讲究礼法,这也造成了诸侯国血缘关系是越来越疏远;西方教权大于君权,讲究宗教,间接导致西方贵族关系越来越混乱。

在中国,从来没有大多数农人失去人身自由,也不隶属于“封建领主”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在西欧,国王、各级封建主、教皇、教会均有自留领地,他们经营“庄园”,拥有领地上的附属农奴。所以,中国在封建社会产生了百家争鸣,西方则产生了黑暗的中世纪。

除此之外,中西治国理念也是不同,中国官僚体系对待百姓更多是管理的态度,后期周天子失去权威。中国的封建秩序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瓦解。西方官僚对待农奴则更多的是管制的态度,分封制度自下而上的崩溃。这也就极大影响了后世中西方君主对百姓的态度。[6]

相关视频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在封建的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让女人的地位还不如牲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