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產力(英語:productive forces,德語:Produktivkraft)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生產力的水平是生產力的量的規定性,表現為生產發展的現實程度;生產力的性質是生產力的質的規定性,它取決於生產的物質技術性質,主要是勞動資料的性質;生產力狀況是這兩者的統一,表現為生產力的運行狀態或發展態勢。
基本要素
第一,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
第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
第三,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變為現實生產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着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即一般生產力,它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
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
1988年的9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1],而在「中國夢」逐漸實現的今天,讓更多的人對科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世界的科學水平在飛速提高,這三百多年的生產力提高的水平遠遠超過了之前兩千年的生產水平,現代的生活已經成為了之前人們不敢想的奇蹟。日新月異這個詞語用來形容當代的生活再貼切不過,因為每天都有可能有新的技術被應用,新的疾病被攻克,新的領域被探索。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生活,帶我們走向了新的世界。
相關信息
201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2]。他強調,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為實現探月工程總目標乘勝前進,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繼續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視頻
生產力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新聞網,2020-2-16
- ↑ 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 為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目標乘勝前進 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繼續努力,中國青年網,20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