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存在主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
 
 
行 1: 行 1: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存在主义
 +
|圖片 = [[ File:U=2611233643,1330181438&fm=26&gp=0.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5%AD%98%E5%9C%A8%E4%B8%BB%E4%B9%89&src=tab_www&correct=%E5%AD%98%E5%9C%A8%E4%B8%BB%E4%B9%89&ancestor=list&cmsid=cb0421a8e30439f49a8e68b7e856f1e8&cmras=0&cn=0&gn=0&kn=16&crn=0&bxn=16&fsn=92&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5#id=70a48ec124b4a22668ecd098da5abca6&prevsn=0&currsn=92&ps=123&pc=59 原圖鏈接][http://www.yunkutupian.com/tupian/6110879188.html 来自云库中文网]]]  
 +
 +
}}
 +
 +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 哲学主要 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 哲学 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
 存在主义 是一个很广泛的[[ 哲学]]流派, 主要 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26/17/5512889_863358341.shtml 什么是存在 哲学],个人图书馆网,2019-09-26</ref>
  
 存在主义是一个 很广泛 的哲学 流派 ,主 要包括有 的存在主义、无 神论 的存在主义和人道 义的存在主义 三大类 ,它可 以指 孤立 个人的非理性意识 动当作最 真实 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
==产生背景==
 +
 
 +
 存在主义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 一个 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 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26/17/5512889_863358341.shtml 什么是存在主义 哲学],个人图书馆网,2019-09-26</ref>
 +
 
 +
==思想学说==
 +
 +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 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 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 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 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 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 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 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
 
 +
存在主义 最著名 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 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 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 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 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
 
 +
存在主义 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 因为 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 能。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 ,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 称“他人是地狱”。
 +
 
 +
==思想流派==
 +
 
 +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戈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
 
 +
一、索伦    
 +
 
 +
[[索伦·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 个人的 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 非理性 意识 ,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ref>[https://wiki.mbalib.com/wiki/%E5%AD%98%E5%9C%A8%E4%B8%BB%E4%B9%89 什么是存在主义],智库百科网</ref>
 +
 
 +
二、卡尔    
 +
 
 +
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 而生了。而 [[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
 
 +
三、马丁.海德格尔    
 +
 
 +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
 
 +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 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底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 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
 
 +
四 、萨特    
 +
 
 +
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
 
 +
存在 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 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 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 主义 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
 
 +
五、尼采    
 +
 
 +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 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
 
 +
:“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 ”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此前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26/17/5512889_863358341.shtml 什么是存在主义 哲学],个人图书馆网,2019-09-26</ref>
+
== 哲学 主张==
  
 +
===存在先于本质===
  
== 背景==
+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
 
 +
1.‘存在’的认知观理解是:从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
 +
 
 +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种‘物’的存在。‘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
 +
 
 +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动物的感觉不具备到达人对‘存在’的理解定位。
 +
 
 +
4. 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因永远有事物处于一种‘在’的状态下,使人类无法觉察到它——在。
 +
 
 +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
 +
 
 +
6. 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有理性的认识与非理性的认识,在此认识的过程中,体会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
 
 +
7. 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隐秘的,由“接收者”感知这种隐秘的‘存在’。
 +
 
 +
===偶然荒诞===
 +
 
 +
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
 
 +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
 
 +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
 
 +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
 
 +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
 
 +
===自由选择===
 +
 
 +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
 
 +
[[萨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 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
 
 +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
 
 +
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
 
 +
===人与人===
 +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
 
 +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
 
 +
== '''參考來源''' ==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26/17/5512889_863358341.shtml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个人图书馆网,2019-09-26</ref>
+
{{Reflist}}
  
== 思想 学说==
+
[[Category: 100 哲學類]][[Category:110  思想、 學術概說]]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於 2020年12月10日 (四) 09:28 的最新修訂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這一名詞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提出。

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1]

產生背景

存在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現代性文明終結的開端(文明繁榮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近代國家壯大後向外擴張造成地盤搶奪的戰爭,兩次戰爭後,現代性實現了在全球的高度發展,帶來全球繁榮)。隨着現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着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個體的人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在個體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2]

思想學說

存在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孤立的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做最真實的存在,並作為其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存在主義自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哲學。存在主義超出了單純的哲學範圍,波及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義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讓·保羅·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讓·保羅·薩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

思想流派

存在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索倫·克爾凱戈爾的神秘主義、尼采唯意志主義胡塞爾的現象學等。存在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海德格爾,將存在主義發揚光大的是薩特。

一、索倫   

索倫·克爾凱戈爾丹麥哲學家、神學家、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出生於哥本哈根一個篤信基督教的暴發的羊毛商人家庭。由於擔心上帝的懲罰,一家人籠罩在焦慮、憂鬱的氛圍中,克爾凱戈爾一生也是在憂鬱中度過,終身隱居。當時丹麥是德國的附屬,生活在落後的農業國丹麥的資產階級,非常害怕革命,他們害怕當時歐洲社會主義運動,並且被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驚慌失措。克爾凱戈爾在哲學著作《恐懼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義思想體系。基督教存在主義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也否認黑格爾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認為真實存在的東西只能是存在於個人內心中的東西,是人的個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實在,是萬物的尺度,人即是個人的主觀意識,但這不是感性、思維的意識,而是非理性的意識,是個人的心理體驗。當個人處於心理體驗這種意識中時,最直接、最生動、最深切體驗到的是痛苦、熱情、需要、情慾、模稜兩可、暖昧不清、荒謬、動搖等的存在,它是純主觀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3]

二、卡爾   

一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一次大戰後,德奧失敗,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義、武裝鬥爭等等,嚴重威脅着德國資產階級生存,在他們之中充滿了憂慮、煩惱、恐懼以及悲觀失望等陰暗情緒。然而他們又不甘心失敗,時刻企圖東山再起,復仇雪恥,為發泄他們的陰暗情緒並把這種情緒引上自我奮鬥的道路,從而把知識分子中的悲觀、消沉頹廢情緒納入到資產階級的復仇軌道,存在主義哲學就應動而生了。而當希特勒的納粹黨正式上台,德國大資產階級再次得勢時,他們對存在主義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頹廢思想便不那麼特別愛好了。   

三、馬丁.海德格爾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是西方存在主義的創始者,他受尼采的影響很深。他說:「只有當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我們才能聽見尼采的呼號。」   

海德格爾認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關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遺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這是哲學研究上的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這一點,他借用了其師胡塞爾的現象學作為工具。「現象」這個詞在希臘文中表示「自行顯現」,故海德格爾認為,現象學即意味着讓事物自己說明自己的企圖。他說:「只有我們不去企圖把事物硬塞進我們為其製造的觀念的框框中去時,它才能向我們顯現自己。」這裡是他開始反駁尼采認為知識歸根結底是權力意志的表現的觀點。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死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對人存在價值的看法。他認為,「我將要死」並不是世界中的一個外在的和公開的事實,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種內在可能性。我隨時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現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會死,無論是死於哪種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極端性。它是我各種可能性中最極端、最絕對的一個。承認了死就是承認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爾也研究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對於人的有限性的體驗,不在於其周界、延伸範圍,而在於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為它的存在充滿非存在!海德格爾就是這麼矛盾的論述着這個問題。   

四 、薩特   

二次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占據重要地位,確立了基督教存在主義。一些作家,通過文學創作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為兩大派:以西蒙娜.魏爾、加布爾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以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它又稱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或簡稱為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採取何種行動,如何採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認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五、尼采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號,提出了絕對意志論,影響了歐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他呼籲現在的人類應該走向終結,我們應該創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類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尼采所「創造」的「超人」是一種將「權力意志」發展到極限,以達到超越人類目的的人。   

他說:「生命的最強烈的、最高的意志並不存在於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鬥爭之中,而是存在於鬥爭的意志之中,存在於強力意志之中。」他為強力意志作了最後的結論,把它作為其他一切心理動機的基礎。   但是,尼采同時又認為強力本身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動力,強力本身就是強力的意志。於是,在他把強力當作更大的強力來追求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跌進權力本身以外的虛空里,由是而產生了虛無主義的問題。正因為此,在虛無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價值失去了他們的價值,——「倘若人喪失了此前他賴以生存的錨鏈,」尼采問道,「他會不會漂移到一個無盡的虛空中去呢?」那麼人存在是為了什麼?為了虛空嗎?當然不是。尼采認為,人存在的唯一價值恰恰就是:強力!

哲學主張

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先於本質」為薩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義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同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有着本質的不同。傳統的形而上學一般給「本質」賦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徵,而且一般認為在時間上來說,本質先於存在。

1.『存在』的認知觀理解是:從發覺、識別、屬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統化的歸納。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種『物』的存在。『物』只能處於『在』的狀態下,等待人來發現它的『存在』。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別於其它『動物』的存在。動物的感覺不具備到達人對『存在』的理解定位。

4. 是指人類『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因永遠有事物處於一種『在』的狀態下,使人類無法覺察到它——在。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還沒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必定會在此世間——此在。

6. 人對『自身認識』的存在。有理性的認識與非理性的認識,在此認識的過程中,體會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 個體發出的一種「存在」信息,將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眾發布,由信息反饋而獲得共鳴,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隱秘的,由「接收者」感知這種隱秘的『存在』。

偶然荒誕

包括人的存在在內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發生的事物。但這並不是說,物質的宇宙雜亂無序,毫無規律、法則可言,也不是說科學對物質世界研究所發現的規律完全虛幻,不可信賴。只是說,無論對於人還是物質的宇宙來說,都沒有任何先定的東西。

所謂偶然,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是沒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據某種絕對的觀念、思想或精神演繹出來預先具有一定意義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決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確定的。由此可以推知,從根本上講,存在是荒誕的。

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事先決定事物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同樣,我們也沒有理由事先決定人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

關於荒誕這個問題的解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提出的途徑是宗教信仰,而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則認為應該行動起來為自己爭得生命的意義,創造自己的價值。

自由選擇

存在是偶然的、荒誕的。對於人來說,人首先存在着,然後通過自己的選擇去決定自己的本質。所以,人有絕對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選擇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分不開的。

薩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絕對的,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對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時,它們對人也沒有任何的控制和約束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人有絕對的自由。

存在主義認識到,人的自由表現在選擇和行動兩個方面。只有通過自己所選擇的行動,人才能認識到自由,因為人的本質是由自己所選擇的行動來決定的。

個人的自由首先表現在他認識到由於受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束縛而缺乏自由,因此對於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選擇的重要性,並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行動和承擔生活的責任。

人與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存在主義者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不同的存在主義者對這個問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於:我將他人或他人將我當作物還是當作有主觀性的人。

在人與人的關係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薩特基本上屬於一個類型,即他們認為,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是對立的,實際上是一種主體與客體、人與物的關係。而以布貝爾馬塞爾為代表的另一派主張則與之相反。

參考來源

  1. 什麼是存在主義哲學,個人圖書館網,2019-09-26
  2. 什麼是存在主義哲學,個人圖書館網,2019-09-26
  3. 什麼是存在主義,智庫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