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土耳其海峡”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土耳其海峡.jpg|350px|缩略图|右|<big>土耳其海峡</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05/db483fb9da0548dea4b6deb860da5422.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51858788_57400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File:土耳其海峡.jpg|350px|缩略图|右|<big>土耳其海峡</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05/db483fb9da0548dea4b6deb860da5422.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51858788_57400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土耳其海峡,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全长361千米,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 土耳其海峡'''('''英語: turkey strait''' ) ,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ref>[https://www.sohu.com/a/384050294_120320295 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搜狐</ref> (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 黑海]] [[ 地中海]] 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 马尔马拉海]] 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全长361千米,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
+
 东北端为[[伊斯坦布尔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 ,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两岸主权均属于[[ 土耳其]] 。  
 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
 
 +
 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 欧亚大陆]] 的战略要点之一。
  
 
==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土耳其海峡原是沿断层线侵蚀的古河道,后地壳下陷、海水浸没而成。   
+
 
 +
 土耳其海峡原是沿断层线侵蚀的古河道,后[[ 地壳]] 下陷、[[ 海水]] 浸没而成。   
  
 
==历史演变==
 
==历史演变==
  
 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泽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在此搭设浮桥,出征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于西元前334年出征波斯时,也以此法渡过海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英国应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吁请,为减轻俄在高加索一线的压力,同意出兵土耳其,并选定达达尼尔海峡作为攻击目标。1915年2月16日,英军统帅汉米敦指挥英舰炮击土军滩头阵地,掩护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遭土军顽强阻击,未果。英海军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遭重创,余者退向公海。4月25日,英军以重兵借密集炮火掩护向盖利博卢半岛发起轮番进攻,被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指挥的土军第19师屡屡击退。战役进入僵持阶段。9月,英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开始分阶段撤退。整个战役总共有16个师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法兰西部队参战。协约国方面除舰队遭受重创外,英军伤亡21万余人。这次战役在政治上影响极大,全世界得到的印象是协约国军事上无能,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因此下台。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伊斯坦布尔救星”。盖利博卢半岛矗立起了这次战役的纪念塔。
+
 西元前480年,[[ 波斯帝国]] 泽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在此搭设浮桥,出征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于西元前334年出征波斯时,也以此法渡过海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英国应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吁请,为减轻俄在高加索一线的压力,同意出兵土耳其,并选定[[ 达达尼尔海峡]] 作为攻击目标。1915年2月16日,英军统帅汉米敦指挥英舰炮击土军滩头阵地,掩护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遭土军顽强阻击,未果。英海军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遭重创,余者退向公海。4月25日,英军以重兵借密集炮火掩护向盖利博卢半岛发起轮番进攻,被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指挥的土军第19师屡屡击退。战役进入僵持阶段。9月,英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开始分阶段撤退。整个战役总共有16个师的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印度和法兰西部队参战。协约国方面除舰队遭受重创外,英军伤亡21万余人。这次战役在[[ 政治]] 上影响极大,全世界得到的印象是协约国[[ 军事]] 上无能,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因此下台。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伊斯坦布尔救星”<ref>[https://new.qq.com/omn/20190326/20190326A0LI21.html “我们将用牙齿和指甲去战斗”:凯末尔成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腾讯网,2019-3-26</ref> 。盖利博卢半岛矗立起了这次战役的纪念塔。
  
 
==军事价值==
 
==军事价值==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 北非]] [[ 南欧]] 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其中俄国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
 
  
1936年 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 海峡 问题 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 它规定了各 国的 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 黑海沿岸国家的 可以通 ,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 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
+
近两个世纪来 [[欧洲]]列强为争得 海峡的 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 其中[[俄 ]]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 战争 英法 曾占领 过海 峡地区
  
 如今,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北约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
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
 +
 
 +
 如今,[[ 苏联]] 解体,华约不复存在,[[ 北约]] 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 印度洋]] 的战略屏障。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 世界]] 关注的焦点。
  
 
==视频==
 
==视频==
第30行: 第33行:
 
<center>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center>
 
<center>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center>
 
<center>{{#iDisplay:g0940aw2q4k|560|390|qq}}</center>
 
<center>{{#iDisplay:g0940aw2q4k|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
[[Category:720 海洋志總論]]

2022年10月5日 (三) 09:58的最新版本

土耳其海峡(英语: turkey strait ),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1](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全长361千米,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理位置

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

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形成原因

土耳其海峡原是沿断层线侵蚀的古河道,后地壳下陷、海水浸没而成。

历史演变

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泽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在此搭设浮桥,出征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于西元前334年出征波斯时,也以此法渡过海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英国应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吁请,为减轻俄在高加索一线的压力,同意出兵土耳其,并选定达达尼尔海峡作为攻击目标。1915年2月16日,英军统帅汉米敦指挥英舰炮击土军滩头阵地,掩护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遭土军顽强阻击,未果。英海军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遭重创,余者退向公海。4月25日,英军以重兵借密集炮火掩护向盖利博卢半岛发起轮番进攻,被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指挥的土军第19师屡屡击退。战役进入僵持阶段。9月,英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开始分阶段撤退。整个战役总共有16个师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法兰西部队参战。协约国方面除舰队遭受重创外,英军伤亡21万余人。这次战役在政治上影响极大,全世界得到的印象是协约国军事上无能,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因此下台。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伊斯坦布尔救星”[2]。盖利博卢半岛矗立起了这次战役的纪念塔。

军事价值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其中俄国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

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

如今,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北约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视频

土耳其海峡 相关视频

初识海峡之土耳其海峡
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