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位于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德阳市,现有罗江、绵竹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995亩,馆藏纸质图书138万册,数字资源228万余册,纸质期刊500余种。设有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建筑工程、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财经、管理、食品、体育、教育、护理、国际、航空、继续教育12个二级学院,70余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1.6万余人,教职工995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授、副教授等职称占比36.4%,硕博研究生占比42.1%。
学校建有1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333个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顾秉林院士工作室[1]、车辆工程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研究和实训机构。学校承担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四川省特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重视科研和应用技术创新,近年发表科研论文近千篇,获得专利近百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止2018年11月,该校设有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建筑工程、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财经、管理、食品与服装、体育、教育、护理、继续教育、国际学院、航空学院12个二级学院,61个本、专科专业[2]。
办学特色
该校坚持以 “立足德阳、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坚守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的办学理念,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立足四川区域经济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优秀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建校24年来为社会培养10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坚守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德育观,将“三品两化五环节”、“自信、自尊、自律、自治”的德育模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早诵经典、晚习武术”等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感恩、责任、仪礼”等优良品德。
学校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工作,举行全国首届国防教育特色积极创建“国防教育学院”,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学习中,将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考核纳入学生学分体系,严格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内容、有记录的上好国防教育课,使学生认真完成军事训练和国防知识学习,全面树立学生“崇文尚武、情系国防、感恩励志、报效祖国”精神 。建立“四川省学生军事训练基地警安分基地”,组建了一支以退役军人为主体,选拔、培养优秀大学生为补充的教官队伍,采用大学生助理教官的模式,在完成本校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的同时,承担其他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任务,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重点突出规范化训练,抓好责任落定,增加“学会共处、团结协作、感恩励志、素质拓展、徒步拉练、训养结合”等可持续性的教育内容,全面有效提高受训学生的军事技能和国防意识。
师资力量
截止2018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939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36.14%,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40.88%。为深化教育的国际化,2014年5月,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已聘请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国籍的外籍教师30人,并选派110人次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老挝、泰国等国进行考察学习。
除此之外,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到加纳、美国、泰国、德国高校进行支教与交流。大学聚大师,大师铸大器。学校励精图治、尊重知识、广纳贤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英才,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的师资队伍,不仅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组成的理论教学团队,而且还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
该校长期与多所著名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创新;长期聘请数名院士和一批知名教授、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专兼职教师,建立了数个院士工作室和博士后流动站,为教育教学作强大的理论学术支撑。
科研成果
截止2018年11月,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项,其中省(部)级36项,2014-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率100%。发表文章340篇,出版教材32部。科研成果奖26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授权和受理专利100项。
学校还承担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四川省特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校重视科研和应用技术创新,近年发表科研论文近千篇,获得专利数十项,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和实施多项科研成果转化。
视频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务系统,课后学习网
-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有哪些专业和院系-什么专业比较好,大学生必备网 ,20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