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司马懿”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Slf讨论 | 贡献
第59行: 第59行: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西晋|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ref name="中华书局点校晋书">《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ref>,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西晋|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ref name="中华书局点校晋书">《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ref>,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浊世之中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已是屈指可数了。不管是旧日的恩人仍是曾经的对手,许多都现已离他先去了。现在放眼魏国乃至全全国现已没有人再是他的对手了,临死之前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自个手上,司马懿总算说出了他离开人世之前终究的言语。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约意思即是我在魏国当官多年,现在当官做到了太傅这个方位,位极人臣,方位现已够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对魏国不忠诚,我常常因而感到惊骇,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将国家治理好,辅佐皇帝平定全国,一定要非常当心。<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949879964722&wfr=spider&for=pc</ref>
+
 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浊世之中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已是屈指可数了。不管是旧日的恩人仍是曾经的对手,许多都现已离他先去了。现在放眼魏国乃至全全国现已没有人再是他的对手了,临死之前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自个手上,司马懿总算说出了他离开人世之前终究的言语。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约意思即是我在魏国当官多年,现在当官做到了太傅这个方位,位极人臣,方位现已够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对魏国不忠诚,我常常因而感到惊骇,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将国家治理好,辅佐皇帝平定全国,一定要非常当心。<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949879964722&wfr=spider&for=pc]</ref>
 
  
 
  
 
==奇策善谋==
 
==奇策善谋==

2019年5月3日 (五) 10:29的版本

司马懿
司马懿
曹魏太傅录尚书事、舞阳侯
国家 东汉曹魏
时代 东汉三国
主君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
姓名 司马懿
仲达
封爵 河津亭侯→安国乡侯→向乡侯→舞阳侯
出生 汉灵帝光和二年
179年
逝世 魏齐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
251年9月7日(251-09-07)(72岁)
曹魏洛阳
庙号 高祖(晋朝追崇)
谥号 宣文侯(251年谥)→宣王(264年谥)→宣皇帝(晋朝谥)
墓葬 高原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曾挫败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军,坚守疆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政权。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称晋王后,追尊谥为晋宣王;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1],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公元251年八月,这一年司马懿73岁,一代枭雄司马懿总算要走向了生命的结尾。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三国浊世之中能活到这个岁数,现已是屈指可数了。不管是旧日的恩人仍是曾经的对手,许多都现已离他先去了。现在放眼魏国乃至全全国现已没有人再是他的对手了,临死之前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自个手上,司马懿总算说出了他离开人世之前终究的言语。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对他们提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吾死以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神州,慎之!慎之!”大约意思即是我在魏国当官多年,现在当官做到了太傅这个方位,位极人臣,方位现已够高的了;大家都置疑我对魏国不忠诚,我常常因而感到惊骇,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将国家治理好,辅佐皇帝平定全国,一定要非常当心。[2]

奇策善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但是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既而司马懿跟从曹操南征孙权,大破孙权。大军回军之后,孙权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小儿这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炭上啊!”司马懿对答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还臣服听命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顺应天人之意。”

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当时司马懿每次参与谋划,都有奇策,所以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shuò]并称“四友”。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同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的敌对势力,想把他们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之民大多轻脱,轻易移动怕是难以安定。如今关羽刚刚被击破,藏窜逃亡者也在观望时局。如今将那里的人迁徙,既伤当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并奉曹操梓宫回到邺城。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影视

年份 作品 演员
1975 洛神 黄新
1985 诸葛亮 王振荣
诸葛亮 金童
1994 三国演义 唐振环(中年)
魏宗万(老年)
1996 三国英雄传之关公 游天龙
1996 诸葛孔明 郭连文
2002 洛神 郑子诚
2004 武圣关公 史道元
2010 三国 倪大红
2012 回到三国 李天翔
2013 曹操 胡小猛
2017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吴秀波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2018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韩东君

参考文献

  1. 《晋书·卷一 帝纪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后改谥宣文。……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谥曰文后改谥宣文”各本皆作“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考异:“按礼志,魏朝初谥宣帝为文侯,景帝为武侯。文王表不宜与二祖同,于是改谥宣文、忠武。然则初谥文,无‘贞’字也。礼志及文帝纪并称舞阳宣文侯,宋书礼志同。此云‘文宣’,亦转写之误。”今据改。)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