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风柏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风柏加英语:Typhoon Paka)是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和台风季的最后一个热带气旋,也是有纪录以来12月形成的最强台风之一。系统于11月28日经夏威夷州西南方向较远处的低压槽发展而成,形成后总体保持向西移动,于12月7日进入西太平洋。柏加的强度在行进期间不断变化,于12月10日穿越马绍尔群岛期间达到台风标准。12月16日,柏加以风速每小时230公里强度袭击关岛罗塔岛,然后继续增强,于12月18日在开放海域上空达到最高强度。接下来台风逐渐减弱,于12月23日完全消散。

马绍尔群岛最先受到台风柏加的冲击,当地降下暴雨经济损失达8000万美元。柏加之后从关岛以北经过,狂风摧毁当地约1500幢建筑物,另有约1万套受损,导致5000人无家可归,风暴过后全岛停电,损失数额达5亿美元,气旋名称“柏加”因此退役。此外,这场台风还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引起轻度破坏,但与其他地区一样,没有报道表明柏加引致伤亡[1]

气象历史

随着北太平洋的天气格局从秋末冬初转变,季风槽产生的对流也延伸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1997年11月下旬,赤道两边的两条低压槽发展出西向扰动天气,其中位于南半球的系统最终发展成热带气旋帕姆,位于北半球的系统则在夏威夷州西南方向约2000公里海域催生出对流区。这股扰动天气在向北偏东飘移期间逐渐组织,于11月28日在帕迈拉环礁西偏北方向约465公里洋面发展成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五C号热带低气压。不过,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实际操作中要到12月2日才开始针对系统发布警报。

热带低气压继续向北偏东飘移,但未能实现显著强化。12月1日,受北侧的强劲反气旋和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高压脊影响,气旋转向西进。12月2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根据卫星估算结果将位于约翰斯顿环礁南偏东方向约1000公里处的低气压升级成热带风暴柏加。受所在海域普遍存在的高空云层影响,气象机构经常难以确定系统下层环流的位置。成为热带风暴后,柏加有两天时间几乎没有移动,然后再缓慢向西偏南方向前进。由于水温较高,气旋稳步强化,于12月3日达到风速每小时105公里强度。次日,柏加因接触干燥空气而开始减弱,到12月6日时风速已降至热带风暴的最低标准并保持了约12小时。接下来气旋又开始增强,于12月7日以风力时速80公里强度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

随着柏加进入西北太平洋,警报职责相应由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移交日本气象厅,后者起初估计气旋风速为每小时65公里。与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在非正式地为美国国防部承担警报职责。风暴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继续增强,于12月7日晚到次日清晨期间保持在强烈热带风暴强度。但由于上层风切变增多,系统再度弱化。协调世界时12月9日中午12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柏加的风速为每小时85公里,并且还会继续减弱。到12月10日时,气旋已进入马绍尔群岛海域,风切变开始减少,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当晚将柏加升级成台风。UTC12月11日凌晨0点,日本气象厅估计柏加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公里,因此将其正式升级成台风。

达到台风强度后,风暴快速增强,其10分钟持续风速到12月12日时已达到每小时150公里,1分钟持续风速则为每小时215公里。接下来因移动速度提高,气旋一度减弱,但很快又恢复增强趋势,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系统于UTC12月14日中午12点在太平洋开放海域上空达到超级台风标准。与此同时,日本气象厅估计的10分钟持续风力时速为175公里。达到第一波强度高峰后,柏加在逼近南马里亚纳群岛的同时开始减弱,位于关岛的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发现,风暴的主风眼墙直径为74公里,还有条支离破碎、直径约为19公里的内层风眼墙云系。此外,卫星图像还表明柏加的风眼内存在眼壁旋涡。风暴的移动速度减缓并重新强化,在此期间继续西进,其外围风眼墙的北部于UTC12月16日早上5点30分从罗塔岛上空经过;20分钟后,内层风眼墙云系又从关岛北部上空经过。经过罗塔岛海峡期间,柏加的中心从关岛最北端以北约8公里处掠过,是风暴距该岛最近的一次[2]

视频

台风柏加 相关视频

科普:动画讲解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199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