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柏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柏加英語:Typhoon Paka)是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和颱風季的最後一個熱帶氣旋,也是有紀錄以來12月形成的最強颱風之一。系統於11月28日經夏威夷州西南方向較遠處的低壓槽發展而成,形成後總體保持向西移動,於12月7日進入西太平洋。柏加的強度在行進期間不斷變化,於12月10日穿越馬紹爾群島期間達到颱風標準。12月16日,柏加以風速每小時230公里強度襲擊關島羅塔島,然後繼續增強,於12月18日在開放海域上空達到最高強度。接下來颱風逐漸減弱,於12月23日完全消散。

馬紹爾群島最先受到颱風柏加的衝擊,當地降下暴雨經濟損失達8000萬美元。柏加之後從關島以北經過,狂風摧毀當地約1500幢建築物,另有約1萬套受損,導致5000人無家可歸,風暴過後全島停電,損失數額達5億美元,氣旋名稱「柏加」因此退役。此外,這場颱風還在北馬里亞納群島引起輕度破壞,但與其他地區一樣,沒有報道表明柏加引致傷亡[1]

氣象歷史

隨着北太平洋的天氣格局從秋末冬初轉變,季風槽產生的對流也延伸到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1997年11月下旬,赤道兩邊的兩條低壓槽發展出西向擾動天氣,其中位於南半球的系統最終發展成熱帶氣旋帕姆,位於北半球的系統則在夏威夷州西南方向約2000公里海域催生出對流區。這股擾動天氣在向北偏東飄移期間逐漸組織,於11月28日在帕邁拉環礁西偏北方向約465公里洋面發展成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第五C號熱帶低氣壓。不過,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要到12月2日才開始針對系統發布警報。

熱帶低氣壓繼續向北偏東飄移,但未能實現顯著強化。12月1日,受北側的強勁反氣旋和向西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高壓脊影響,氣旋轉向西進。12月2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根據衛星估算結果將位於約翰斯頓環礁南偏東方向約1000公里處的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柏加。受所在海域普遍存在的高空雲層影響,氣象機構經常難以確定系統下層環流的位置。成為熱帶風暴後,柏加有兩天時間幾乎沒有移動,然後再緩慢向西偏南方向前進。由於水溫較高,氣旋穩步強化,於12月3日達到風速每小時105公里強度。次日,柏加因接觸乾燥空氣而開始減弱,到12月6日時風速已降至熱帶風暴的最低標準並保持了約12小時。接下來氣旋又開始增強,於12月7日以風力時速80公里強度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

隨着柏加進入西北太平洋,警報職責相應由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移交日本氣象廳,後者起初估計氣旋風速為每小時65公里。與此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在非正式地為美國國防部承擔警報職責。風暴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後繼續增強,於12月7日晚到次日清晨期間保持在強烈熱帶風暴強度。但由於上層風切變增多,系統再度弱化。協調世界時12月9日中午12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柏加的風速為每小時85公里,並且還會繼續減弱。到12月10日時,氣旋已進入馬紹爾群島海域,風切變開始減少,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當晚將柏加升級成颱風。UTC12月11日凌晨0點,日本氣象廳估計柏加的風速達到每小時120公里,因此將其正式升級成颱風。

達到颱風強度後,風暴快速增強,其10分鐘持續風速到12月12日時已達到每小時150公里,1分鐘持續風速則為每小時215公里。接下來因移動速度提高,氣旋一度減弱,但很快又恢復增強趨勢,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系統於UTC12月14日中午12點在太平洋開放海域上空達到超級颱風標準。與此同時,日本氣象廳估計的10分鐘持續風力時速為175公里。達到第一波強度高峰後,柏加在逼近南馬里亞納群島的同時開始減弱,位於關島的新一代多普勒氣象雷達發現,風暴的主風眼牆直徑為74公里,還有條支離破碎、直徑約為19公里的內層風眼牆雲系。此外,衛星圖像還表明柏加的風眼內存在眼壁旋渦。風暴的移動速度減緩並重新強化,在此期間繼續西進,其外圍風眼牆的北部於UTC12月16日早上5點30分從羅塔島上空經過;20分鐘後,內層風眼牆雲系又從關島北部上空經過。經過羅塔島海峽期間,柏加的中心從關島最北端以北約8公里處掠過,是風暴距該島最近的一次[2]

視頻

颱風柏加 相關視頻

科普:動畫講解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1997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