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夏文化」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参考文献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File:华夏文化.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5/05/27/rd050527003.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华夏文化'''是以诸子百家文化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服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华夏文化'''是以诸子百家文化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服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行 7: 行 9:
 
 华夏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距今约五千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华夏族历史,从炎黄二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的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与夏的连称。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ref>[https://baike.so.com/doc/64451256658807.html | 华夏文化] </ref>  
 
 华夏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距今约五千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华夏族历史,从炎黄二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的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与夏的连称。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ref>[https://baike.so.com/doc/64451256658807.html | 华夏文化] </ref>  
  
 +
[[File:华夏文化1.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1 [http://img1.qunarzz.com/travel/d7/1/e4/917c2b1c876d41.jpg_r_720x480x95_c95050f0.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华夏释义==
 
==华夏释义==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带领的东夷集团联军,将华夏联盟的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华夏族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了“汉人”这个称谓。但华夏这个称谓仍然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人”自居也以“华夏人”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带领的东夷集团联军,将华夏联盟的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华夏族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了“汉人”这个称谓。但华夏这个称谓仍然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人”自居也以“华夏人”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
[[File:华夏文化2.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2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4/11/11/re041111009.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介绍==
 
==介绍==
  
行 21: 行 25:
 
 “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本意。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本意。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
[[File:华夏文化3.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3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4/07/06/rb040706009.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象征物==
 
==象征物==
  
行 31: 行 36: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的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即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华夏文化源自大地湾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的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即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华夏文化源自大地湾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
  
 +
[[File:华夏文化4.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4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5/09/05/rb050905013.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发展==
 
==发展==
  
行 41: 行 47:
 
 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
[[File:华夏文化5.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5 [http://news.cri.cn/mmsource/images/2005/09/03/rb050903002.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文化体现==
 
==文化体现==
  
 
 在道德修养方面,华夏文化重视:"天人合一"、“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心若有私,便不能与物合一,便不能达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朴归真。《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之初生之时,本无私欲,一派天然纯真,此是“先天”状态;既生之后,进入“后天”状态,随着对外物的接触,名利美色的诱惑常常蒙蔽我们的先天之性,因此,私欲就会出现了。人心本无私,但是,因为肉体的欲望而使人容易产生私心,所以,要回归自然,就需要自觉地修养,修养的过程也就是存其天理、灭其私欲的过程,也就是心物合一的过程、达到至善的过程、复归于朴的过程。
 
 在道德修养方面,华夏文化重视:"天人合一"、“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心若有私,便不能与物合一,便不能达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朴归真。《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之初生之时,本无私欲,一派天然纯真,此是“先天”状态;既生之后,进入“后天”状态,随着对外物的接触,名利美色的诱惑常常蒙蔽我们的先天之性,因此,私欲就会出现了。人心本无私,但是,因为肉体的欲望而使人容易产生私心,所以,要回归自然,就需要自觉地修养,修养的过程也就是存其天理、灭其私欲的过程,也就是心物合一的过程、达到至善的过程、复归于朴的过程。
  
 +
[[File:华夏文化6.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6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8-08/30/1123347029_15355133680951n.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来源于360图片网] ]]
 
==十二花神==
 
==十二花神==
  
行 51: 行 59:
 
 华夏文化的“文”在经典之中,而“化”则把经典与现实联系了起来,至于“化”的成果却弥漫在与人有关的所有事物之中。“文”是“化”之本,“化”是“文”之用。华夏文化之“文”经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时代而由孔子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由此而使华夏之“文”确定下来,成为“天之经、地之义”,“文”也就成了“化”的依据和原则,“化”的方法很多,“化”的范围几乎无所不至,因此,华夏文化不再对“化”的范围加以详细区分,因为分不胜分。但是,西方“科学”是追求“分析”的,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比如“丧葬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厕所文化”等等,几乎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了。如果按照华夏文化的“文”来看待西方文化,那么,他们的“文”是什么呢?因为西方文化的前提预设是“天人相分”,因此,纯粹天然的东西只是“物”,只是“客”,所谓“客观”也就是把这些“物”作为“人”的“客”去努力保持其本来面貌,也就是力求保证其“真”的程度,所以,“客观”是把“人”于“物”连接起来的桥梁。“人”对“人”与“物”加以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然后产生了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人”的认识的产物,都带有“主观”的特征。在“主”、“客”两分的过程中,“人”成了“主”,而“物”成了“客”,而且在主客之间,没有华夏文化中“宾至如归”的观念,它是“主是主,客是客”,在这里,“人”是站在“主宰”位置的,所有的“物”都是“为我所用”的,一旦不能为我所用,便要改造或者消灭。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便是他们的“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他们的“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华夏文化的“文”在经典之中,而“化”则把经典与现实联系了起来,至于“化”的成果却弥漫在与人有关的所有事物之中。“文”是“化”之本,“化”是“文”之用。华夏文化之“文”经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时代而由孔子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由此而使华夏之“文”确定下来,成为“天之经、地之义”,“文”也就成了“化”的依据和原则,“化”的方法很多,“化”的范围几乎无所不至,因此,华夏文化不再对“化”的范围加以详细区分,因为分不胜分。但是,西方“科学”是追求“分析”的,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比如“丧葬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厕所文化”等等,几乎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了。如果按照华夏文化的“文”来看待西方文化,那么,他们的“文”是什么呢?因为西方文化的前提预设是“天人相分”,因此,纯粹天然的东西只是“物”,只是“客”,所谓“客观”也就是把这些“物”作为“人”的“客”去努力保持其本来面貌,也就是力求保证其“真”的程度,所以,“客观”是把“人”于“物”连接起来的桥梁。“人”对“人”与“物”加以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然后产生了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人”的认识的产物,都带有“主观”的特征。在“主”、“客”两分的过程中,“人”成了“主”,而“物”成了“客”,而且在主客之间,没有华夏文化中“宾至如归”的观念,它是“主是主,客是客”,在这里,“人”是站在“主宰”位置的,所有的“物”都是“为我所用”的,一旦不能为我所用,便要改造或者消灭。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便是他们的“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他们的“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
[[File:华夏文化7.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7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504/09/c5/5146840_1428549589195_mthumb.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 于360图片网] ]]
 
==华夏文化--水车==
 
==华夏文化--水车==
  
行 57: 行 66: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对“人工”的重视,这样的“文”如何去“化”呢?他们把天人分开,认为天地万物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之外的、可以用智巧加以利用的东西,所以,他们格外重视技术发明,因为技术水平越高就获利越多。他们把神人分开,所以,有了政教分离,在政治上讲究政府与公民之间签订“契约”,在宗教上讲究上帝与信徒之间签订“契约”,有了这样的“契约”才能保证各自的权利。他们说“人性恶”,所以用上帝、耶稣的神圣性来诱导人们去追求“博爱”,因为博爱可以人人获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防止各自的权利受到侵害。然而,他们又顺应并鼓励人们的私欲,在人与人之间讲究个人的权利和欲望,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无所不为,因此,显得非常“自由”而且“平等”,具有一种瞑炫性的诱惑力;他们用人工的智巧来认识、控制天地万物,以此达到满足人的私欲的目的,因此,显得格外发达、强大,具有一种神奇性的诱惑力。这样,也就难怪人们常常要赞美西方文化了,可是,这种诱惑力的后面是什么呢?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对“人工”的重视,这样的“文”如何去“化”呢?他们把天人分开,认为天地万物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之外的、可以用智巧加以利用的东西,所以,他们格外重视技术发明,因为技术水平越高就获利越多。他们把神人分开,所以,有了政教分离,在政治上讲究政府与公民之间签订“契约”,在宗教上讲究上帝与信徒之间签订“契约”,有了这样的“契约”才能保证各自的权利。他们说“人性恶”,所以用上帝、耶稣的神圣性来诱导人们去追求“博爱”,因为博爱可以人人获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防止各自的权利受到侵害。然而,他们又顺应并鼓励人们的私欲,在人与人之间讲究个人的权利和欲望,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无所不为,因此,显得非常“自由”而且“平等”,具有一种瞑炫性的诱惑力;他们用人工的智巧来认识、控制天地万物,以此达到满足人的私欲的目的,因此,显得格外发达、强大,具有一种神奇性的诱惑力。这样,也就难怪人们常常要赞美西方文化了,可是,这种诱惑力的后面是什么呢?
  
 +
[[File:华夏文化8.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8 [http://www.rn-hswh.com/bbs/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27/103303qjdzubfmvnuf1fge.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新石器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具有彩绘和绳纹为特色,称为彩陶文化;后者以轮制黑陶为特色,称之为[[黑陶文化]]。一个是代表原始农业的母系氏族社会,一个是代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冶铜业]]已有明显发展和开始的奴隶社会。它们分别出现于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与公元前2900~前2000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是该阶段后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转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初期国家阶段。传说人物来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过程 。它代表华夏文化核心区的出现。<ref>[https://baike.sogou.com/v7764966.htm?fromTitle=%E5%8D%8E%E5%A4%8F%E6%96%87%E5%8C%96 | 华夏文化] </ref>  
+
 新石器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具有彩绘和绳纹为特色,称为彩陶文化;后者以轮制黑陶为特色,称之为[[黑陶文化]]。一个是代表原始农业的母系氏族社会,一个是代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 [[冶铜业]]已有明显发展和开始的奴隶社会。它们分别出现于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与公元前2900~前2000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是该阶段后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转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初期国家阶段。传说人物来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过程 。它代表华夏文化核心区的出现。<ref>[https://baike.sogou.com/v7764966.htm?fromTitle=%E5%8D%8E%E5%A4%8F%E6%96%87%E5%8C%96 | 华夏文化] </ref>  
  
 +
[[File:华夏文化9.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9 [http://www.rn-hswh.com/bbs/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27/112256qw3xr3a3mr0waklx.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0图片网] ]]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行 68: 行 79:
 
 从秦把岭南收入版图以后,汉民多次大规模地向长江、珠江以及云贵地区移民,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华夏文化。从汉、唐以后,由于政治与经济等原因,使华夏文化有所扩大。
 
 从秦把岭南收入版图以后,汉民多次大规模地向长江、珠江以及云贵地区移民,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华夏文化。从汉、唐以后,由于政治与经济等原因,使华夏文化有所扩大。
  
 +
[[File:华夏文化10.jpg|thumb|right|华夏文化 10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d2a3c7ad17fc4c49a758a0e6ce729c05.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
 
==扩大交流==
 
==扩大交流==
  
行 74: 行 8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於 2020年6月3日 (三) 16:23 的最新修訂

華夏文化是以諸子百家文化為主流,兼收並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和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服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華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本。距今約五千年,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着許多部落。炎帝黃帝,是中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那時候,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相傳他們以銅作兵器,勇猛異常。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諑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原為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河南一帶)居民的自稱,後演變為指古代中國。

華夏族歷史,從炎黃二帝開始,之後是顓頊、帝嚳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華"或者"夏"的單稱。從西周開始出現華與夏的連稱。華夏兩字並稱,在使用之初,是指中原(河南)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華夏文化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距今約五千年以前,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着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那時候,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相傳他們以銅作兵器,勇猛異常。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諑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華夏族歷史,從炎黃二帝開始,之後是顓頊、帝嚳、堯、舜、禹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華」或者「夏」的單稱。從西周開始出現華與夏的連稱。發展至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1]

華夏釋義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其中的「華夏」是指中原地區的民族,即後來的漢族。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炎黃集團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帶領的東夷集團聯軍,將華夏聯盟的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並與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的其他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華夏族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了「漢人」這個稱謂。但華夏這個稱謂仍然延續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人」自居也以「華夏人」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介紹

華夏文化是古代漢民族創造的文化。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

華夏文化的名詞之中,「文化」一詞是「人文化成」的意思,所重視是「人文」方面,即使涉及到物質方面,也是把物質化的東西當作文化的載體之一,或者說是文化的體現,純粹自然的物質是談不上「文化」的。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身並不是文化,但是,文化卻融入在歷史之中。

「人文」來自哪裡呢?來自對天文、地理、萬物的觀察與感悟而得到的天道、地道的效法。這種效法是不是強調人的因素呢?當然也包括,因為伏羲氏當初就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旁及萬物、近取人身而創造出華夏文化的,但是,在華夏文化中卻把人看作是與天地一體的東西,因此,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是力求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在社會理想方面體現為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在文學創作上體現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渾然天成」的境界。「人文」主要體現在禮樂政刑之中,尤其是禮樂。所謂「化成」是用什麼去「化」、如何「化」、「化」成什麼。華夏文化主張「以禮樂為主、以政刑為輔」去「化」;通過教育而使人們潛移默化;禮樂政刑表現為「雅」,而不符合禮樂政刑的則屬於「俗」,因此,「人文化成」也就是化俗成雅。

「華夏」一詞(華與夏的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釋詁》云:「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左傳》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此即「華夏」本意。可見,華夏族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象徵物

三辰旗

華夏有九旗。「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據《周禮》記載,這九種旗幟分別是:「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而在九旗之上有一大旗名為三辰。三辰旗就是日月星辰旗,算是在古代代表華夏文化的頂配國旗。

源頭

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的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即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華夏文化源自大地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

發展

八千年前華夏文明正式形成,並在地理位置上與傳說中的伏羲文明正好相符。大地灣遺址創下了6個中國之黃帝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五、六千年前,華夏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遊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長。於是華夏族開始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奪土地,土地的爭奪也發生在華戎之間。但是對華夏族更有吸引力的是東方適於農作的肥沃土地。

華夏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華族從而占據了中原,開始創造華夏文明。後來華族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 其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占有顯著地位,湧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如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均享有盛名。在繪畫書法、里阿尼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讚嘆的藝術成就。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志、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

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 蘇軾(1037~1101)、 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着常常深刻的影響。

文化體現

在道德修養方面,華夏文化重視:"天人合一"、「心物合一」、「止於至善」、「復歸於朴」。心若有私,便不能與物合一,便不能達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樸歸真。《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人之初生之時,本無私慾,一派天然純真,此是「先天」狀態;既生之後,進入「後天」狀態,隨着對外物的接觸,名利美色的誘惑常常蒙蔽我們的先天之性,因此,私慾就會出現了。人心本無私,但是,因為肉體的欲望而使人容易產生私心,所以,要回歸自然,就需要自覺地修養,修養的過程也就是存其天理、滅其私慾的過程,也就是心物合一的過程、達到至善的過程、復歸於朴的過程。

十二花神

在器物製造方面,華夏文化也重視把禮樂精神融入進去,而不是只求實用性,尤其重視不過分突出人工的技巧。中藥材一般是直接從自然之中而來,不去進行提煉加工;中國建築強調風水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築材料也是以自然之中的石頭和木頭為主,即使所用的磚瓦是經過人工燒制的,這些磚瓦時間長了也可以再轉化為土;衣料採用獸皮、棉麻、蠶絲之類的東西;文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的,一直沒有改變過。這一切無不體現着崇尚自然的精神。

華夏文化的「文」在經典之中,而「化」則把經典與現實聯繫了起來,至於「化」的成果卻瀰漫在與人有關的所有事物之中。「文」是「化」之本,「化」是「文」之用。華夏文化之「文」經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時代而由孔子集大成,《孟子·萬章下》說:「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由此而使華夏之「文」確定下來,成為「天之經、地之義」,「文」也就成了「化」的依據和原則,「化」的方法很多,「化」的範圍幾乎無所不至,因此,華夏文化不再對「化」的範圍加以詳細區分,因為分不勝分。但是,西方「科學」是追求「分析」的,因此,有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比如「喪葬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廁所文化」等等,幾乎沒有什麼不是「文化」了。如果按照華夏文化的「文」來看待西方文化,那麼,他們的「文」是什麼呢?因為西方文化的前提預設是「天人相分」,因此,純粹天然的東西只是「物」,只是「客」,所謂「客觀」也就是把這些「物」作為「人」的「客」去努力保持其本來面貌,也就是力求保證其「真」的程度,所以,「客觀」是把「人」於「物」連接起來的橋樑。「人」對「人」與「物」加以分門別類、條分縷析,然後產生了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因此,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人」的認識的產物,都帶有「主觀」的特徵。在「主」、「客」兩分的過程中,「人」成了「主」,而「物」成了「客」,而且在主客之間,沒有華夏文化中「賓至如歸」的觀念,它是「主是主,客是客」,在這裡,「人」是站在「主宰」位置的,所有的「物」都是「為我所用」的,一旦不能為我所用,便要改造或者消滅。我們可以說,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成果便是他們的「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科學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他們的「文」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華夏文化--水車

除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成果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的「文」之外,還有一項,那就是宗教的經典。在西方的宗教信徒來說,似乎上帝是不能被懷疑的,是超越於人與物之上的,但是,看看西方宗教(基督教)的演化過程,就可以知道,《舊約》的上帝耶和華信仰,到了《新約》之中已變成了「聖子」耶穌信仰,另外還有信仰「聖母」瑪利亞的,雖然說「聖父、聖母、聖子」可以「三位一體」,但是,這種信仰也像「科學」一樣「分門別類」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像「科學」一樣,使宗教信仰也要「不斷創新」了。因此,這個宗教性的「文」也只是相對穩定,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宗教信仰也是「為我所用」的。

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宗教信仰的各個方面,都體現着對「人工」的重視,這樣的「文」如何去「化」呢?他們把天人分開,認為天地萬物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之外的、可以用智巧加以利用的東西,所以,他們格外重視技術發明,因為技術水平越高就獲利越多。他們把神人分開,所以,有了政教分離,在政治上講究政府與公民之間簽訂「契約」,在宗教上講究上帝與信徒之間簽訂「契約」,有了這樣的「契約」才能保證各自的權利。他們說「人性惡」,所以用上帝、耶穌的神聖性來誘導人們去追求「博愛」,因為博愛可以人人獲利;用法律的強制手段來防止各自的權利受到侵害。然而,他們又順應並鼓勵人們的私慾,在人與人之間講究個人的權利和欲望,只要不違反法律就可以無所不為,因此,顯得非常「自由」而且「平等」,具有一種瞑炫性的誘惑力;他們用人工的智巧來認識、控制天地萬物,以此達到滿足人的私慾的目的,因此,顯得格外發達、強大,具有一種神奇性的誘惑力。這樣,也就難怪人們常常要讚美西方文化了,可是,這種誘惑力的後面是什麼呢?

歷史發展

新石器時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上具有彩繪和繩紋為特色,稱為彩陶文化;後者以輪制黑陶為特色,稱之為黑陶文化。一個是代表原始農業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代表農業手工業建築業冶銅業已有明顯發展和開始的奴隸社會。它們分別出現於公元前5000~前3000年與公元前2900~前2000年。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是該階段後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轉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初期國家階段。傳說人物來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過程 。它代表華夏文化核心區的出現。[2]

龍山文化

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它使黃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濟之間及附近地區不同部落經過接近、交往、鬥爭、融合,形成華夏文化的核心區,並作為凝聚核向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地區與北方的紅山文化地區擴散並逐漸進行整合,最終納入華夏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併封建諸侯造成的長期紛爭而留下的六國,統一了諸夏,開創了以後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由於秦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立郡縣和確定度量衡的標準等政策,對華夏文化擴散與華夏文化圈的形成起着關鍵性作用。 從秦把嶺南收入版圖以後,漢民多次大規模地向長江、珠江以及雲貴地區移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帶去了中原的華夏文化。從漢、唐以後,由於政治與經濟等原因,使華夏文化有所擴大。

擴大交流

華夏文化'的發展與擴大是在漢族與周邊民族不斷交流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它不僅成為中國範圍內的主體文化,而且對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文化有深遠影響,其共同所在地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而且還通過華人的海外移民而帶到世界各地。它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儘管春秋戰國時有諸子百家,但是從漢時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後,儒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它的以「仁」為中心,對個人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周圍的人,要「孝、悌、忠、信」;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則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完整的思想和行為準則成為華夏文化核心,也是與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別。漢語文字亦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徵。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儘管彼此互通性較差,但文字的統一卻彌補了此缺點,對華夏文化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漢字的方塊具有特殊的筆畫,而且一字一義、一字一音節、加上聲調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學形式豐富多彩,在書寫上也成為一種藝術。由於華夏文化包括的地域遼闊,各地環境差異較大,戲曲、飲食、建築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徵基礎上出現各種唱腔與樂器調合的地方戲,酸、甜、鹹、辣、風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節日上,春節是其文化區內的共同節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