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非战役」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北非战役</big> '''
 +
|-
 +
| [[File:北非战役-1.jpg|330px|缩略图|居中|北非战役[http://dingyue.ws.126.net/ySiepo51womwaw0pywxpQzJQ7v=awFtQGlUcK2GqDM0TH1535246715721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Q4HQ89P0523D46J.html 来自网易网]]]
 +
|-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
'''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称''' :   北非战争
 +
 +
'''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间''' :  1940年9月13日~1943年5月13日
 +
 +
'''地&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点''' :  [[利比亚]]、[[埃及]]边界
 +
 +
'''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间''' :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
'''&nbsp;参&nbsp;&nbsp;战&nbsp;方''' :  [[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自由法国
 +
 +
'''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果''' :   德意军投降
 +
 +
'''伤亡情况''' :   意大利:22341人阵亡、25万人被俘; <br>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德国:21994人阵亡、18万人被俘;<br>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国:35478人阵亡;<br>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国:16000人伤亡;<br>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美国:9243人阵亡
 +
 +
|}
 
'''北非战役'''一般是指北非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为一方,英法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
 
'''北非战役'''一般是指北非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为一方,英法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
  
= 基本信息=
+
==双方备战==
 +
 
 +
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
 +
 
 +
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意军转入了防御。英军统帅部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集团(大多是殖民地军队)扩大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在东北非发动进攻,最终以意军投降而结束<ref>[http://www.gsw888.com/zhanzhenggushi/7034/ 北非战役],故事大全</ref>。
 +
 
 +
==战役过程==
  
  名      称:      北非战
+
  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战 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
  
时      间:     1940年9月13日-1943年5月13日
+
===第一阶段===
  
地      点:     [[利比亚]]、[[埃及]]边界
+
(1940年9月13日~12月8日)——意军进攻。
  
参  战  方:    [[意大利]] [[ 德国]],[[英国]] [[ 美国]],[[ 自由法国]]
+
[[意大利]] 野战集团军在[[ 利比亚]] 展开,9月13日 开始进攻[[英国]] [[ 尼罗河]] ”集团军。意军推进90公里 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终止了尔后的进攻。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 马特鲁]] 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结      果:     德意军投降
+
===第二阶段===
  
伤亡情况:  意大利:22341人阵亡; 德国:21994人阵亡; 意大利:25万人被俘; 德国:18万人被俘;  国:35478人阵亡;法国:16000人伤亡;美国:9243人阵亡
+
(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 军进攻。
  
=双方备 =
+
12月9日,英集团军转入反攻,击败意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 略基地。英集团军一部从北非调到了[[希腊]]。1941年初,德军统帅部将[[德国]][[非洲]]军和一些航空兵部队调往[[利比亚]]。
  
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
+
===第三阶段===
  
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 意军 转入了防御。英军统帅部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集团(大多是[[殖民地]]军队)扩大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在东北非发动 进攻 ,最终以意军投降而结束
+
(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 军进攻。
  
= 役过程=
+
3月31日,意德军开始进攻英集团军,攻占[[塞卢姆]]。英军在两星期内退到了[[埃及]]边界,留下了驻[[图卜鲁格]]的强大守军,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至4月16日前,北非的 线便在[[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
  
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 阶段:
+
===第四 阶段===
  
==第一阶段==
+
(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
  
(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 日) —— 意军进
+
1941年11月18 ,英集团军开始了“十字军战士”战役,以粉碎当面敌军集团,解救托卜鲁克守军和完全解放[[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 。英军在两个月的战斗中推进几达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歼灭驻北非德 意军 这一主要任务。舰队保障了英军的补给和滨海翼侧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军的大纵深推 进。
  
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9月13日,开始进攻[[英国]]“[[尼罗河]]”集团军。意军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终止了尔后的进攻。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马特鲁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
===第五阶段===
  
==第二阶段==
+
(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
  
(1940年12月9 —1941年3月30 )--英 军进
+
[[法西斯]]统帅部利用英军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准备,变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 发动反攻。至1942年2月8 前,德意 达600公里,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战线在此一直稳定到5月底
  
12月9日,英集团军转入反攻,击败意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 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 战略 基地。英集团军一部从 北非 调到了希腊。1941年初,德军统帅部将德国[[ 非洲]] 军和一些航空兵部队调往利比亚。
+
[[File:北非 役3.jpg|250px|缩 图|右|第二次世界十大著名战役: 北非 战役[http://videoimage1.cutv.com/originfileg/010015_i/2016/04/21/G15/G15fgffgkgjlghfmjhgb40_2b.jpg 原图链接][http://www.cutv.com/v2/2016-4-21/G15fgffgkgjlghfmjhgb40.shtml 来自城市联合网图片]]]
  
==第 阶段==
+
===第 阶段===
  
(1941年3月31 —11月17 日)—— 德意联 军进攻。
+
(1942年10月23 ~1943年5月13 日)—— 军进攻。
  
3月31日 军开始进攻英 集团 攻占[[ 塞卢姆]] 英军在 两星期内退到了[[ 埃及]] 边界 留下了驻[[ 图卜鲁格]] 的强大守军 结果这支守军遭到了联军的围困。至4月16 ,北非 的战线便在利比亚 埃及边界附近稳定下来
+
1942年秋 ,德 集团[[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次陷入了困境 无法给[[ 隆美尔]] 元帅必要的军队和军事技术装备支援。10月23日,人员和坦克比敌几乎多2倍,飞机多3倍以上的 第8集团 在[[ 蒙哥马利]] 的指挥下 [[ 阿莱曼]] 附近转入进攻 阿拉曼战役11月8 日, 英美军开始在 北非 登陆 它们将敌逐入[[突尼斯]]
  
==第四阶段==
+
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局的最后一个战役遂告结束。<ref>[http://www.docin.com/p-228539970.html 北非战役],豆丁网</ref>
  
(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
+
==主要战役==
  
1941年11月18日,英集团军开始了“十字军战士” 战役 ,以粉碎当面敌军集团,解救托卜鲁克守军和完全解放[[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英军在两个月的战斗中推进几达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歼灭驻北非德意军这一主要任务。舰队保障了英军的补给和[[滨海]]翼侧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军的大纵深推进。
+
===阿拉曼 战役===
  
== 五阶段==
+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 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争中,英军第8集团军于在北非实施的进攻战役。
  
(1942年1月21日—10月22 日) —— 德意军进攻。
+
由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惨重,德意两国法西斯领导集团被迫于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缩减对在[[非洲]]作战军队的支援。10月23 前,德意军“[[非洲]]”坦克集团军(司令为隆美尔元帅)在[[埃及]][[阿拉曼]]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在[[埃及]]作战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蒙哥马利]]将军 于战役规定;将 德意军 队滨海集团压迫至沿海一带,并予以歼灭。10月23日21时40分,经过3天的预先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英军转入 进攻 。但英军炮兵未能压制敌人火力配系,虽经一整夜战斗,仅楔入敌人防御阵地
  
[[ 法西斯]] 统帅部利用英 的分散 未做好防御准备 变更了兵力部署 于1月21日发 反攻。至1942年2月8 ,德意军 推进达600公里 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 ,战 线在 一直稳定到5月底
+
11月2日凌晨1时,英军按照"增压"计划发起新的进攻。德军实施反击,但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大部坦克被击毁。[[ 隆美尔]] 命令德意 全线撤退。由于油料 车辆不足 撤退行动迟缓。英军乘势转入追击 并出 大批飞机轰炸。6 日, 英军因雨停止追击,致使 德意军 装甲摩托化部队顺利撤退 仅意军第10军在退却途中大部被歼 ,战 役至 结束 <ref>[http://mil.sohu.com/s2015/almzy/index.shtml 军事专题:阿拉曼战役-搜狐军事频道搜狐网],搜狐网</ref>
  
==第六阶段==
+
[[File:突尼斯战役.jpg|250px |缩略图|右|突尼斯战役[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28/66b4e4c37ebb44708afaf0325a604c91.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38329701_100122108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盟军进攻。
+
===突尼斯战役===
  
1942 年秋 德国集团[[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次陷入了困境 无法给[[ 隆美 尔]] 元帅必要 的军 队和军事技术装备支援。10月23日 人员和坦克比敌几乎多2倍,飞机多3倍以上的 第8集团军, 在[[ 蒙哥马利]]的 指挥下 ,在[[阿 莱曼]] 附近转入进攻 ,阿 拉曼战役11月8日,英美军开始在北非 登陆 ,它们将敌逐入[[突尼斯]]
+
1942 年7月 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 并任命[[ 艾森豪威 尔]] 将军为“火炬”行动 盟国远征 总司令。9月下旬 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在[[ 伦敦]] 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 细节 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 法属北非的[[阿 尔及尔]] 、[[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 然后由 尔及尔 登陆 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 再待机与北非的英 协同作战 消灭在 北非的 德意部队
1943年5月13日 德意 投降 ,北非 战局 最后一个战役遂告结束
 
  
=主要战役=
+
11月8日,10余万美英联军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登陆。11月11日,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尔朗]]宣布脱离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盟军登陆成功后,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但[[希特勒]]迅速命令占领维希[[法国]],同时用运输机将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尼斯。德军抢占了[[突尼斯]]。
  
==阿 战役==
+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为副总司令。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余部宣布投降,经过2年零8个月的 锯战,北非战争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ref>[http://www.sohu.com/a/285124038_100170586 隆美尔告别非洲战场的谢幕之战——突尼斯 战役] ,搜狐网, 2018-12-28 </ref>。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 战争 中,英军第8集团军于在北非实施的进攻战役。
+
== 战争 影响==
  
 由于 德军 斯大林格勒会战 损失惨重 德意 两国 法西斯领导集团被迫于1942年秋季前大幅 缩减对 在非 洲作 军队的支援。10月23日前 德意军“非洲”坦克集团 (司令为隆美尔元 )在埃及阿拉曼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 。在 埃及作战 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蒙哥马利将军)于 役规定;将德意军队滨海集团压迫至沿海一带,并予以歼灭。10月23日21时40分,经过3天 预先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 转入进攻。但英 未能压制敌人火 配系,虽经一整夜 仅楔入敌人防御阵地
+
  盟军取得胜利,使轴心国在[[地中海]]战区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 由于 控制了[[非洲]]整个北部海岸以及东北海岸,并 [[地 海]]沿岸占了上风 英美 两国 便重新开辟了对它们至关重要的、由[[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至[[印 洋]]的航路,并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 非战 局中 部取得了解决战区内联合作战战略问题的经验 但是它 占有颇大兵力兵器优势 情况下,却在许多场合行动不坚决。北非 局最后阶段 特点 是组织了[[海 ]]和[[陆 ]]庞大 兵力 的协同。在北非 局中 总共击溃德意军12个师
  
11月2日凌晨1时,英军按照"增压"计划发起新的进攻。德军实施反击,但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大部坦克被击毁。隆美尔命令德意军全线撤退。由于油料和车辆不足,撤退行动迟缓。英军乘势转入追击,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6日,英军因雨停止追击,致使德意军装甲摩托化部队顺利撤退,仅意军第10军在退却途中大部被歼,战役至此结束。
+
==伤亡情况==
  
==突尼斯 战役==
+
在北非 战役 中,德军有21994人阵亡,18万人被俘;[[意大利]]军队阵亡22341人,25万人被俘。轴心国方面共损失了2500辆坦克和800架飞机,盟军方面英军阵亡35478人;法军伤亡16000人;美军方面9243人阵亡。盟军方面损失了20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再待机与北非的英军协同作战,消灭在北非的德意部队。
+
==视频==
  
11月8日,10余万美英联军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登陆。11月11日,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尔朗宣布脱离维希政府,命令法军停火,并加入了联军。盟军登陆成功后,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但[[希特勒]]迅速命令占领维希法国,同时用运输机将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往突尼斯。德军抢占了突尼斯。
+
===<center>北非战役相关视频</center>===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决定在北非战场设立战区,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为[[副总司令]]。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余部宣布投降,经过2年零8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争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
 
  
= 争影响=
+
<center>    燃烧的沙漠——北非 役 </center>
  
盟军取得胜利,使轴心国在地中海战区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由于控制了非洲整个北部海岸以及东北海岸,并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风,英美两国便重新开辟了对它们至关重要的、由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至[[印度洋]]的航路,并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北非战局中,盟军统帅部取得了解决战区内联合作战战略问题的经验。但是它在占有颇大兵力兵器优势的情况下,却在许多场合行动不坚决。北非战局最后阶段的特点,是组织了[[海军]]和[[陆军]]庞大兵力的协同。在北非战局中,总共击溃德意军12个师。
+
<center>{{#iDisplay:s016086rolp|560|390|qq}}</center>
  
=伤亡情况=
 
  
  北非战役 中,德军有21994人阵亡,18万人被俘 [1]  ;意大利军队阵亡22341人,25万人被俘 [1]  。轴心国方面共损失了2500辆坦克和800架飞机,
+
<center>  历史上的今天 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战役 结束 </center>
  
盟军方面英军阵亡35478人 [1]  ;法军伤亡16000人 [1]  ;美军方面9243人阵亡 [1]  。盟军方面损失了20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
+
<center>{{#iDisplay:o00168ekwet|560|390|qq}}</center>
  
参考 资料• 1.  北非战役  .英 维基[引用日期2019-09-24]
+
== 参考文 献==
  
[[Category:非洲史地 总论]]
+
[[Category:760  非洲史地 總論]]

於 2020年1月10日 (五) 08:53 的最新修訂

北非戰役

名        稱 : 北非戰爭

時        間 : 1940年9月13日~1943年5月13日

地        點 : 利比亞埃及邊界

時        間 :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參  戰 方 : 意大利德國英國美國,自由法國

結        果 : 德意軍投降

傷亡情況 : 意大利:22341人陣亡、25萬人被俘; 
                   德國:21994人陣亡、18萬人被俘;
                   英國:35478人陣亡;
                   法國:16000人傷亡;
                   美國:9243人陣亡

北非戰役一般是指北非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意大利為一方,英法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雙方備戰

為了實施軍事行動,意大利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

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占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肯尼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亞展開的游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英軍統帥部乘機將其在蘇丹肯尼亞的軍隊集團(大多是殖民地軍隊)擴大到15萬人,並於1941年1月在東北非發動進攻,最終以意軍投降而結束[1]

戰役過程

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0年9月13日~12月8日)——意軍進攻。

意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9月13日,開始進攻英國尼羅河」集團軍。意軍推進90公里,於9月16日進逼西迪拜拉尼,但由於指揮失靈和補給中斷,終止了爾後的進攻。英軍則繼續退後,一直到馬特魯港附近預先構築的陣地才立住腳。敵對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130公里的「真空」地帶。

第二階段

(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

12月9日,英集團軍轉入反攻,擊敗意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幹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幹半島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1941年初,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

第三階段

(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

3月31日,意德軍開始進攻英集團軍,攻占塞盧姆。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格的強大守軍,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

第四階段

(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

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開始了「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解救托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

(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

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準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第二次世界十大著名戰役:北非戰役原圖鏈接來自城市聯合網圖片

第六階段

(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盟軍進攻。

1942年秋,德國集團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10月23日,人員和坦克比敵幾乎多2倍,飛機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團軍,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在阿萊曼附近轉入進攻,阿拉曼戰役11月8日,英美軍開始在北非登陸,它們將敵逐入突尼斯

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2]

主要戰役

阿拉曼戰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於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於戰役規定;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英軍轉入進攻。但英軍炮兵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鬥,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

11月2日凌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德軍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3]

突尼斯戰役

1942年7月,英美首腦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並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火炬」行動的盟國遠征軍總司令。9月下旬,美英兩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倫敦確定了實施「火炬」作戰計劃的細節,決定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占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斯,再待機與北非的英軍協同作戰,消滅在北非的德意部隊。

11月8日,10餘萬美英聯軍在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登陸。11月11日,法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達爾朗宣布脫離維希政府,命令法軍停火,並加入了聯軍。盟軍登陸成功後,以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但希特勒迅速命令占領維希法國,同時用運輸機將部隊源源不斷地運往突尼斯。德軍搶占了突尼斯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決定在北非戰場設立戰區,由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任總司令,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為副總司令。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餘部宣布投降,經過2年零8個月的拉鋸戰,北非戰爭終告結束。盟軍在北非的勝利,使地中海航道從此暢通,為下一步通過西西里島重返歐洲創造了條件[4]

戰爭影響

盟軍取得勝利,使軸心國在地中海戰區的戰略形勢急轉直下。由於控制了非洲整個北部海岸以及東北海岸,並在地中海沿岸占了上風,英美兩國便重新開闢了對它們至關重要的、由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的航路,並為攻入南歐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非戰局中,盟軍統帥部取得了解決戰區內聯合作戰戰略問題的經驗。但是它在占有頗大兵力兵器優勢的情況下,卻在許多場合行動不堅決。北非戰局最後階段的特點,是組織了海軍陸軍龐大兵力的協同。在北非戰局中,總共擊潰德意軍12個師。

傷亡情況

在北非戰役中,德軍有21994人陣亡,18萬人被俘;意大利軍隊陣亡22341人,25萬人被俘。軸心國方面共損失了2500輛坦克和800架飛機,盟軍方面英軍陣亡35478人;法軍傷亡16000人;美軍方面9243人陣亡。盟軍方面損失了20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

視頻

北非戰役相關視頻

燃燒的沙漠——北非戰役


歷史上的今天 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戰役結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