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誕 | |
---|---|
劉誕(433年-459年),字休文,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劉義隆第六子,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異母兄弟。母殷修華。
劉誕早年封廣陵王,在文帝朝歷鎮南兗州、南徐州、雍州、會稽等地,改封隨郡王,並在元嘉北伐中立有戰功。他在文帝遇弒後,起兵討伐劉劭,參與擁立孝武帝,被授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改封竟陵王,又支持孝武帝討平劉義宣之亂。後因功勞卓著,逐漸受到孝武帝的猜忌,被調離京中,移鎮廣陵。
大明三年(459年),劉誕因遭孝武帝削爵,在廣陵起兵拒命,被沈慶之率軍圍困於城中。他堅守數月,於當年七月城破身亡,年僅二十七歲。孝武帝削其宗籍,貶為留姓。[1]
目錄
生平
幼年封王
劉誕是宋文帝第六子,生母為殷修華。他在元嘉二十年(443年)被封為廣陵王,食邑二千戶,時年僅十一歲。
外歷方伯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誕被外放為監南兗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出鎮廣陵(南兗州州治,今江蘇揚州)。他在同年八月調任南徐州刺史,移鎮京口(南徐州州治,今江蘇鎮江),仍為北中郎將。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劉誕移鎮襄陽,改任後將軍、雍州刺史,都督雍州、梁州、秦州、北秦州四州及竟陵郡、隨郡二郡諸軍事,後因「廣陵雕弊」,被改封為隨郡王。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發動北伐,三路並進,攻打北魏。劉誕統領的雍州軍負責西線戰事,進攻關中一帶。他以中兵參軍柳元景為主將,連破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潼關(在今陝西渭南)、陝城(治今河南三門峽西)三城,屢有克捷。但北伐軍在東線、中線相繼失利,魏軍甚至在東線大舉南攻。雍州軍最終被迫撤回。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劉誕受征回朝,被任命為安南將軍、廣州刺史,都督廣州、交州二州諸軍事。他未及赴任,又被改任安東將軍、會稽太守,都督揚州浙東五郡(即會稽郡、東陽郡、新安郡、臨海郡、永嘉郡)諸軍事。
預平內亂
主詞條:宋劉駿討劉劭之戰、宋平劉義宣之戰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在宮中行巫蠱之術,事發激怒宋文帝。宋文帝欲廢黜太子,與近臣徐湛之、江湛商議。徐湛之是劉誕的岳父,建議改立劉誕為太子;江湛是南平王劉鑠的內兄,建議改立劉鑠。而宋文帝則屬意於建平王劉宏,故而一直猶豫不決。劉劭搶先發動政變,弒殺劉義隆,並殺死徐湛之、江湛。他隨後取得始興王劉濬的支持,即位稱帝。
劉劭為籠絡劉誕,將浙東五郡升置為會州,以劉誕為會州刺史。當時,武陵王劉駿已自江州起兵,討伐劉劭,命部將沈僧榮到會稽聯絡劉誕。安東軍府司馬顧琛、參軍沈正亦勸劉誕討逆。劉誕遂起兵響應劉駿,與劉駿一同夾擊建康。他進駐西陵(在今浙江蕭山西北),命參軍劉季之率軍北攻。劉劭只得分兵抵禦,卻在曲阿奔牛塘(在今江蘇武進)被打得大敗。
劉駿是劉劭、劉濬之外最為年長的皇子,又主導討逆軍,故此在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時被擁立為帝,史稱宋孝武帝。他進克建康,殺死劉劭、劉濬,隨後便封賞功臣。劉誕被授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並持節都督荊州、湘州、雍州、益州、寧州、梁州、南北秦州等八州諸軍事,並獲賜班劍武士二十人,後又改封竟陵王,增食邑至五千戶。
劉駿本欲將南郡王劉義宣由荊州調至京中,故以劉誕為荊州刺史。但劉義宣卻不願奉召內調,執意要求留任荊州。劉駿最終只得妥協,改授劉誕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大將軍。劉義宣也由此日益驕橫,逐漸生出異心,竟聯合江州刺史臧質、豫州刺史魯爽、兗州刺史徐遺寶,於孝建元年(454年)舉兵叛亂,一同攻打建康。
荊州、江州、豫州、兗州四州同叛,朝野震動。劉駿此時即位還不到一年,在朝中的根基尚未穩固,因而大為驚慌,甚至有投降讓位的打算。劉誕極力反對,堅定了劉駿平叛的決心。劉駿遂賜予劉誕符節,讓劉誕居中調度平叛軍隊,並特別允許他在戒嚴期間率護衛兵士出入六門。最終,魯爽、劉義宣等相繼敗死,聲勢浩大的四州叛亂終獲平定。劉駿的統治基礎更加穩固。
君臣疑忌
劉誕不但在兩次平亂中功勳卓著,而且在朝中位高權重。他平時還在府中廣聚文武英才,貯藏精良的兵甲器械,其府第園林之精美更是冠絕當時。劉駿本就猜忌宗室,對劉誕尤為忌憚。
劉誕聯合江夏王劉義恭,於孝建二年(455年)十月主動上疏朝廷,提出抑制宗室的九條建議。劉駿借題發揮,將九條擴充至更為詳細的二十四條,全面抑制藩王地位。但劉駿卻並未因此而消除對劉誕的猜忌,沒過多久便將他調離建康,外放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太子太傅、司空、南徐州刺史。
南徐州位於長江以南,素為南朝重鎮。州治京口號稱「東南襟要」,距離建康僅有二百餘里,是建康的東面門戶。劉誕外鎮京口,一旦叛亂可朝發夕至,直接威脅到建康安危。劉駿對此甚不安心,於大明元年(457年)八月又改授劉誕為都督南兗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將其調往江北的廣陵。他同時以心腹劉延孫接掌南徐州,以防禦劉誕對建康的軍事威脅。
劉誕既被猜疑,便不斷通過進獻祥瑞的方式向劉駿表忠心,但同時也在暗中積蓄實力以備不測。他以北魏寇邊為由,在廣陵修築城防,聚斂軍資,加強軍備。君臣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民間也時常有流言傳出,均稱劉誕必反。
命喪廣陵
大明三年(459年),建康百姓陳文紹上疏朝廷,控告劉誕迫害其父司空府史陳饒致死卻宣稱是畏罪自殺,並稱劉誕有對皇帝不滿的言論。吳郡百姓劉成、豫章百姓陳談也相繼上疏朝廷,告發劉誕謀反,都聲稱自己有親人因獲悉劉誕逆謀而遭其殺害。劉駿藉機發難,於當年四月指使有司彈劾劉誕,並在有司的「極力要求」下,下詔貶劉誕為侯爵,遣回其封國竟陵。
劉駿最終還是決定直接殺死劉誕,因此未將詔書下達。他任命垣閬為兗州刺史,讓垣閬和給事中戴明寶以赴任路過的名義進入廣陵,趁機襲殺劉誕。而劉誕對此絲毫未有防備。戴明寶在抵達廣陵當夜,便通報王府典簽蔣成,讓他在次日清晨時打開城門接應。蔣成卻在無意中走漏了消息。劉誕這才驚覺,忙召集親信隨從數百人,連夜拿下蔣成,隨後勒兵自衛。
垣閬、戴明寶不知事謀已敗露,次日一早便率數百精兵抵達城下,但直到天亮也不見城門打開,才發現城上已有戒備。劉誕親自在城頭斬殺蔣成,隨後通過焚燒兵籍、赦免囚徒等方式募集大批壯士,交由心腹統率,出城攻打垣閬。垣閬在混戰中被擊殺,戴明寶則狼狽逃歸建康。劉駿終於有了對劉誕公開用兵的理由,遂起復老將沈慶之,讓他率大軍北上,攻打廣陵。
而劉誕也在廣陵積極備戰,採用堅壁清野的策略,將城外村邑全部燒掉,驅趕百姓入城,閉門固守。他因曾是沈慶之的府主,便讓門客沈道愍前去勸降沈慶之,但卻被其拒絕。當時,劉誕還發布檄文為自己辯解,指控劉駿對宗室、功臣無罪加誅,甚至公開提及劉駿的宮闈醜事。劉駿惱羞成怒,竟下令搜捕劉誕在京中的朋黨故舊及其親屬,誅連數以千計。
沈慶之很快便進至廣陵。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隨即也率部趕至,兗州刺史沈僧榮亦遣軍助戰,皆受沈慶之節制。司州刺史劉季之本欲響應劉誕,卻被盱眙太守鄭瑗截殺。當時,廣陵城被重重圍困。劉駿擔心劉誕會在情急之下棄城叛投北魏,便命沈慶之斷其北逃之路。沈慶之移營至城外十八里的白土,並進占新亭(在今江蘇揚州,並非建康新亭)。
劉誕見朝廷大軍雲集,果有棄城北逃之意。他留中兵參軍申靈賜守城,自率親信數百人,詐稱出戰,出北門後轉而東奔海陵(在今江蘇泰州)。但部眾僅行十餘里,便不願再走,皆勸劉誕還城固守,並允諾一定盡力抵抗。當時,沈慶之命龍翔將軍武念率部追擊。部將戴寶之單騎沖在最前,已追上劉誕一行,甚至險些捉到劉誕。劉誕一行忙飛馬折返廣陵。武念竟追之不及。
劉誕逃跑失敗,只得繼續據城死守。當時,廣陵城中人心浮動。劉誕麾下將吏如參軍何康之、軍主馬元子、幢主索智朗、公孫安期,紛紛逃出廣陵,向朝廷大軍投降。邵領宗甚至暗中聯絡沈慶之,陰謀率死士襲殺劉誕,結果因事謀敗露而被殺。劉誕為了聚攏人心,先是提升將吏品秩,繼而又築建盟壇,與他們歃血為盟。將吏皆高呼萬歲。
劉駿為了儘快攻取廣陵,又命屯騎校尉譚金、虎賁中郎將鄭景玄率羽林軍增援前線。他不斷催促沈慶之進軍,還在軍中懸下賞格,許諾能生擒劉誕者封為食邑一千戶的竟陵縣侯,率先攻上廣陵者則封為食邑三百戶的建興縣男。當時,垣護之、崔道固、龐番虬、殷孝祖等將領在青州一帶大敗北魏,得勝回京,途經廣陵。劉駿命他們率部參與廣陵戰事,皆受沈慶之節制。
沈慶之隨即進逼廣陵,並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築三座烽火台。他與劉駿約定,一旦破城便舉烽火傳訊。當時,劉誕數次派兵出城偷襲,先後襲擊宋軍程天祚、苟思達、劉道隆、劉道產、劉勔等部營寨,但均遭敗績。劉誕又遣人向沈慶之饋送糧草,還從城上投下函表,讓沈慶之轉呈劉駿。他本想藉此引起劉駿對沈慶之的猜忌,但卻均被沈慶之化解。
沈慶之在城外填塞壕塹,整修攻道,準備攻城。當時,劉駿急欲破城,督促進攻的詔書接二連三地發往前線。他甚至授意御史彈劾沈慶之作戰不力,請求罷免其官職,一面卻又下詔表示不予追究,以此刺激沈慶之。但因時逢雨季陰雨不斷,沈慶之無法組織起攻勢,始終未能破城。劉駿惱怒不已,打算御駕親征,卻遭到劉義恭等大臣的極力反對,只得作罷。
沈慶之直到當年七月,終於對廣陵城發起了總攻。他身先士卒,親率諸軍攻破廣陵外城,而後又乘勝攻進內城。劉誕逃入後園,結果在橋上被隊主沈胤之所部追上。他舉刀自衛,卻被沈胤之一刀砍中面部,負傷墮水,隨即被拖出殺害,首級傳送建康,時年僅二十七歲。母親殷氏、妻子徐氏皆自殺。世子劉景粹雖已藏到民間,但仍被搜出殺害。
劉駿得知劉誕伏誅,欣喜若狂,當日便宣布解除京師戒嚴,乘車駕出宣陽門,命群臣高呼萬歲以慶賀。他還將劉誕革除出宗籍,貶其姓為留氏,同時下詔屠城,命沈慶之將廣陵軍民悉數斬殺。沈慶之心有不忍,上疏力諫。劉駿遂將城中女子全部犒賞軍士,身高不足五尺的男子予以赦免,其餘悉數處死。死者多達數千人,屍體盡被堆作京觀。
劉誕死後,被草草的葬於廣陵。他被殺五年後的大明八年(464年),劉駿病逝,其子前廢帝劉子業即位。義陽王劉昶北鎮徐州,路經廣陵,念及劉誕「生均宗籍,死同匹豎」,上疏請求對其予以改葬。劉子業遂以庶人的規格改葬劉誕及其妻女,並設置守衛看護墓地。 [60] 泰始四年(468年),宋明帝劉彧(劉誕異母弟)再次改葬劉誕,並以少牢之禮進行祭祀。
主要成就
征伐北魏
劉誕在元嘉北伐時負責西路戰線,率雍州軍出兵關中。他以柳元景為主將,連破弘農、潼關、陝城三城。劉誕的西路軍在三路北伐軍中,戰果最為顯著。
兩平內亂
劉誕在劉劭之亂期間,拒絕劉劭的拉攏,起兵討伐劉劭,並在曲阿一帶大敗叛軍。劉誕在東部的進軍,迫使劉劭分兵抵禦,分化了劉劭抵禦劉駿的軍事力量,使得劉駿順利的討平了叛亂。
劉誕在劉義宣之亂期間,力主平叛,打消了孝武帝投降的想法。他居中調度,協助大軍最終討平了叛亂。
軼事典故
宗越出身寒門,原是郡府小吏,因戰功而得升遷,累功至後軍參軍督護,成為劉誕的軍府幕屬。劉誕曾戲謔的問道:「你是什麼出身,能做我的參軍督護。」宗越答道:「佛狸(北魏皇帝拓跋燾的小名)未死,不憂不得諮議參軍。」他的意思是說,我出身雖低,但只要有軍功在手,別說參軍督護,級別更高的諮議參軍也不在話下。劉誕聽了哈哈大笑。
人物評價
沈約:上流平定,誕之力也。初討元兇,與上同舉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勛。
蔡東藩:鄭伯克段於鄢,《春秋》不書弟賤段而甚鄭伯也,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宋竟陵王誕,罪不段若,而宋主駿之惎刻,則過於鄭莊,誕之反,實宋主駿激成之,雀鼠哀生,情殊可憫。[2]
家族成員
父親劉義隆,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在宮廷政變中被長子劉劭殺害,三子劉駿即位後上廟諡為太祖文皇帝。
母親殷氏,封修華,後隨子出藩為王太妃。她在廣陵城破後自殺,被劉駿追贈為長寧園淑妃。
宋文帝共有十九個兒子,皆是異母所生。劉誕排行第六,有五個哥哥,十三個弟弟。兄弟十九人中,除三人早逝,長大成人者僅有五人善終,其餘皆在宗室內訌中被殺。
劉休遠(劉劭),太子,發動政變,弒父篡位,最終被劉駿擒獲處死,史稱元兇。
劉休明(劉浚),封始興王,與劉劭一同政變,建康城破後被叔父江夏王劉義恭殺死。
劉休秀(劉褘),歷封東海王、廬江王,因受柳欣慰叛亂牽連,被劉彧勒令自殺。
劉休道(劉昶),封義陽王,因擔心被劉子業殺害,逃亡北魏,後在北魏善終。
劉休淵(劉渾),歷封汝陰王、武昌王,因自號楚王,被劉駿以僭越之罪廢為庶人,勒令自殺。
劉休炳(劉彧),歷封淮陽王、湘東王,劉子業遇弒後稱帝,是為宋明帝,病逝。
劉休仁,封建安王,擁立劉彧有功,因功高震主,最終被賜死,追貶為始安縣王。
劉休佑,歷封山陽王、晉平王,被劉彧設計暗殺,追免為庶人。
劉休茂,封海陵王,在雍州刺史任上起兵叛亂,被參軍尹玄慶擒殺。
劉休業,封鄱陽王,早逝。
劉休倩,早逝,病逝前被封為東平王,但未及正式冊封,後追改臨慶王。
劉夷父,早逝,追封新野王。
劉休范,歷封順陽王、桂陽王,劉彧死後舉兵叛亂,被朝廷鎮壓。
劉休若,封巴陵王,被劉彧賜死。
妻子:徐氏,出身東海徐氏,尚書僕射徐湛之之女,廣陵城破後自殺。
兒子:劉景粹,竟陵王世子,廣陵城破前藏到民間,但最終仍被搜出殺害。
史籍記載
《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南史·卷十四·列傳第四》
參考文獻
- ↑ 劉誕. [2019-05-05].
- ↑ 南北史演義:第十九回 發雄師慘屠骨肉 備喪具厚葬妃嬙. [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