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内江钟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江钟楼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文物遗址年代判定为1945年。2012年7月16日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

内江钟楼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人民路79号。建于1945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胜利,由时内江县政府募资修建。钟楼坐北朝南,楼基为正方形边长5.7m,条石筑砌,南北设门,二楼以上为砖木结构,木质楼面,以木梯相连,共七层,通高29.7m,四壁青砖筑就,各层四面设窗,层层内收。顶层曾置吊钟报时鸣号(现改为电子钟)。青灰筒瓦,四角攒尖屋顶。钟楼占地面积386平方米。楼内墙体镶嵌存放有孙中山蒋中正张群冯玉祥等民国要人槌联石刻、题记11处(幅)。内江钟楼建筑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是研究近代抗战前后内江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的珍贵实证资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已成为内江城区中心地标性建筑。是一座浓缩民国风物,反映抗战史迹的“袖珍博物馆”。2004年,内江钟楼被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内容

内江钟鼓楼位于城区中心,它的建筑规模极小,但历史内涵极为丰富,被称为内江“袖珍博物馆”[2]。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州(阳)一座塔,离天一丈八……内江有座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这段民谣源起抗日战争胜利后,描述的是川东南地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层建筑,它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在内江县署(现市中区政府)大门前,“筑台卷洞,上构谯楼”(古代城门上用以高望的楼)。天顺六年至万历年的150年间,谯楼先后二毁二修。崇祯年间(公元1634年)续修,“楼下有门为通道,楼上悬钟定昏旦。”故又称钟楼。明甲申(公元1644年)楼毁。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建,为邑胜景。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谯门顷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此后兴工重建,规模宏峻。光绪年间,楼毁于火后复修。内江谯楼的命运,正如朝代的交替,在数百年间几起几落。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江号召民众捐资,并拆谯楼建钟鼓楼庆贺。在一块纪事碑上有如下记载:八年抗战中,内江两次遭日机轰炸,县府亦罹于难。县长黄希濂于繁忙政务之余,亲自担纲图纸设计并督率兴建,历四月时间而成。

建成后的钟鼓楼坐北朝南,尖顶筒瓦、翼角,楼基为正方形,条石筑砌,南北拱券设门,边长5.7米。二楼以上为砖木结构,木质楼面,共7层,每层开方窗,逐层内收,木梯90余级,层均面积16平方米,通高29.7米。塔顶端,有一座直径约4米的机械钟为全城报时辰。这在当年,是城区内最高的建筑。

进入钟鼓楼底层,墙体上镶嵌有14幅石刻,内容是振兴民族、庆祝抗战胜利的 “还我河山”、“拯民水火”、“多难兴邦”、“至诚大公”、“凯旋”等题撰,落款是孙中山、于右任、冯玉祥、邓锡侯等。据了解,抗战时期,连通成、渝两地的公路必经内江城区而过,过往者一般会短暂休息或留宿。所以,这些题撰大多为手迹。这些珍贵题刻原安放在大会堂内,后因这幢建筑被拆除而移迁于内。

视频

内江钟楼 相关视频

街拍:内江市中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