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天應元雷霆普化天尊,簡稱普化天尊,民間常稱雷祖,又稱雷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为南极长生大帝之化身。作为雷部的最高天神,掌管五雷: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1],居住於九天應元府,內有九天雷門使者。天尊之誕辰為農曆八月初五,下凡日為六月廿四。[2]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掌管复杂的雷神组织,总部为神霄玉清府,下设三省九司、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都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手下,诸司中有36名雷公,代天打雷,均听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号令。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生杀枯荣、善恶赏罚、行云布雨、斩妖伏魔、号令雷霆。上照天心大道,下济幽冥群苦。[3]
起源來歷
由於各地風俗傳說不同,其來歷說法不一,包括:
- 雷聲普化真王(黃帝化身)
- 《歷代神仙通鑑》:“封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所居神霄王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雷公印入雷澤而為神者也。力牧敕為雷師陽翁。三十六雷,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
- 《雷霆玉經》中,長生大帝化雷聲普化天尊,專制九霄三十六天,執掌雷霆之政,稱作“神霄真王”。
- 道教中一些派別奉王天君為「雷聲應化天尊」[4]
閭山傳說
道教閭山派傳說,天尊一次下凡降妖伏魔,但此魔遁入地底巢穴,並大笑天尊,雷擊不著。為此,雷聲普化天尊眼中長出手,手上又有眼,眼上又有手,無限循環,深入地底,最後在地底發雷,將此魔打死,被稱為九天千眼帝。
文獻紀載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载,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南极长生大帝,化身雷声普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
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5]
《明史》的 《禮 志 》 稱 , 「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者 , 道 家 以 為 總 司 五 雷 , 又 以 六 月 二 十 四 日 為 天 尊 現 示 之 日 , 故 歲 以 是 日 遣 官 詣 顯 靈 宮 致 祭 」。夫風雲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壇複有秋報,則此祭亦當罷免」。[1]
道 教 的 主 要 宮 觀 大 多 供 奉雷 祖 。 每 逢 六 月 二 十 四 日 有 道 教 徒 進 廟 燒 香 , 祈 福 消 災 。 道 教 正 一 派 在 一 些 大 型 齋 醮 禮 儀 中 常 設 有 雷 祖 的 神 位 , 並 在 科 儀 中 有 召 請 雷 部 諸 天 君 的 內 容 。[6]
雷法
《道法会元》卷五六载火师汪真君言:昔天地分化,万物育成,玉清真王凝神金阙,“下悯一切众生漂溺苦海,流浪生死,万劫冤愆,邪妖克害。”真王遂礼问元始上帝,得“三光紫文混合之道”、“五雷御邪斩妖之诀”,于是真王垂休尘世,演施五雷大法,五雷都司这套神真机构亦相应而生。
關聯經典
-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8]
- 《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
-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
- 《雷霆玉樞宥罪法懺》
文學中的形象
章回小說《封神演义》中,殷商末代君王紂王朝中的太師聞仲在死後被封為九天應元普化天尊,率領雷部二十四員神將,負責催雲布雨,行雷擊電。
註記
《封神演义》與民間將普化天尊俗稱「雷祖」,但依《雷霆玉經》之內容,雷祖天尊與普化天尊應為不同的兩尊神明。
相關頁面
參考文獻
- ↑ 1.0 1.1 《明史》卷50,可參閱维基文库的明史/卷50
- ↑ "宗教觀光與寺廟經營管理之研究: 以大甲鎮瀾宮與三清總道院為例." (2010).
-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百度百科
- ↑ 侯會, 華光、王靈官與二郎神, 民俗研究, 2009, 2: 82–95
-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百度百科
- ↑ 道教神明論記-雷聲普化天尊,武當_鎮北殿
-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百度百科
- ↑ 尹翠琪, 道教版畫研究:大英圖書館藏《玉樞寶經》四註本之年代及插畫考 (PDF), 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 2010, 2: 135–183 [2015-04-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