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海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土耳其海峡(英語: turkey strait ),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1](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三部分,全长361千米,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地理位置
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
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形成原因
土耳其海峡原是沿断层线侵蚀的古河道,后地壳下陷、海水浸没而成。
历史演变
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泽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在此搭设浮桥,出征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于西元前334年出征波斯时,也以此法渡过海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达达尼尔战役。英国应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吁请,为减轻俄在高加索一线的压力,同意出兵土耳其,并选定达达尼尔海峡作为攻击目标。1915年2月16日,英军统帅汉米敦指挥英舰炮击土军滩头阵地,掩护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遭土军顽强阻击,未果。英海军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遭重创,余者退向公海。4月25日,英军以重兵借密集炮火掩护向盖利博卢半岛发起轮番进攻,被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指挥的土军第19师屡屡击退。战役进入僵持阶段。9月,英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开始分阶段撤退。整个战役总共有16个师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法兰西部队参战。协约国方面除舰队遭受重创外,英军伤亡21万余人。这次战役在政治上影响极大,全世界得到的印象是协约国军事上无能,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因此下台。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伊斯坦布尔救星”[2]。盖利博卢半岛矗立起了这次战役的纪念塔。
军事价值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其中俄国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
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
如今,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北约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视频
土耳其海峡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搜狐
- ↑ “我们将用牙齿和指甲去战斗”:凯末尔成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腾讯网,20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