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钩端螺旋体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畜共患-钩端螺旋体病原图链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经动物传播之螺旋体菌疾病,由于其病原体呈细杆螺旋状且两端呈钩,故称钩端螺旋体,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人畜共通感染病。钩端螺旋体为细杆状螺旋型,一端或两端呈现钩状的螺旋体,可经由伤口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及家畜。主要宿主有老鼠、犬只、等动物。

疾病概述

依菌体形状命名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菌(pathogenic Leptospires),属于钩端螺旋体种(species Leptospira interrogans) 感染产生的疾病,最早由日本首次由病患分离成功,因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问号”而命名。是温带及热带地区常见的人畜共通感染病。属于钩端螺旋体种(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nsu lato),细杆状螺旋型,二端呈现钩状具内鞭毛的螺旋体,可经由伤口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包括野生及家畜动物。主要宿主有老鼠、犬只、猪、牛、马、羊等动物。现今已被鉴识出致病性钩端螺旋之血清型约有300种。

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后,造成肾脏慢性感染,并且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经由尿液污染水及土壤,进而感染人类。当人们工作(农民、下水道工程、矿工、屠夫)或野外活动时,可经由皮肤、黏膜或伤口接触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得病,少部份因直接接触动物及其组织而感染。目前为止发现至少有25个血清群,约277个血清型,台湾最常见的血清型是L. shermani(Leptospira santarosai serovar Shermani)。感染过某血清型钩端螺旋体后,还是有可能受其他不同血清型的感染。

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感染症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所以台湾南部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各地,不论乡村或城市,已开发或开发中国家,除了极地之外,皆有钩端螺旋体病发生。1997和1998年在印度、新加坡、泰国和哈萨克也曾引发流行。台湾自2000~2007年共有338例;全台均有分布,尤其北部及高屏区各占26%(88例)及22%(74例)。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通疾病,自然宿主相当多,其主要传染源包括及其他啮齿类。动物在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能不发病,却会造成肾脏慢性感染,并经由尿液大量排菌,再经由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而发病,另外被带菌的尿所污染的土壤或水亦具有感染力,而野外活动中较难以避开和土壤及水的接触,尤其是在水灾泛滥,将猪粪尿液排泄物直接被洪水冲入河川,甚至侵入饮用自来水源供应系统中,因此赤足涉水或防洪的工作人员的皮肤不幸被刺伤,皆有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因此病患的职业如为农夫、矿工、畜牧业或屠宰场工作者;或进行野外休闲活动,如在野外游泳、露营,皆为高危险群[1]

法定传染病

行政院卫生署2007(中华民国96)年10月9日署授疾字第0960000892号公告“传染病分类及第四类与第五类传染病之防治措施”,自96年10月15日生效。兹将“钩端螺旋体病”列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之第四类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产生的感染症,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人畜共通感染病。钩端螺旋体为细杆状螺旋型,一端或两端呈现钩状的螺旋体,可经由伤口感染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及家畜。主要宿主有老鼠、犬只、猪、牛、马、羊等动物[2]

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不一,可能没有症状或产生各种症状、从轻微到严重都有可能;轻微者最初的症状多半与感冒类似,包括发烧、头痛、肠胃道不适、畏寒、红眼、肌肉酸痛等等症状,有的还会以脑膜炎症状表现,严重者会出现肾衰竭,黄疸与出血等现象。由于临床症状变化很大,可能会有如下二个主要类型:

  • 轻微型或无黄疸型-占80.0~90.0%,常被忽略而自愈。
  • 严重型或黄疸型-占10.0~20.0%,致死率高。

致病原

螺旋体目(Spirochaetales),钩端螺旋体科(Leptospiraceae),钩端螺旋体菌属(Leptospira),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种(Leptospira interrogans),现今已被鉴识出之血清型约有277种。 由于病患之初期表现常见于多种感染症,如登革热恙虫病、流行性感冒,所以很不容易由临床症状做诊断,因此患者的详细病史(如旅游史或职业)及医师的警觉性,方能提供快速且正确检验及救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需仰赖抗生素如青霉素(盘尼西林penicillin G) 、红霉素(erythromycin)或四环霉素(doxycycline)等。

流行病学

在世界各地,不论乡村或城市,已开发或开发中国家,除了极地之外,皆有钩端螺旋体病发生。此病易发生于野外经常接触可能受感染动物排泄物污染之水源或屠体组织之工作者,如:农民、矿工、兽医、畜牧业者、渔民及军队等;于人群中爆发流行原因,为接触到受感染动物污染之水源(例:河流、湖水等),尤其是在污染区从事野外活动-游泳、露营、运动等。洪水泛滥后常见爆发性流行。

传染窝

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或家畜动物,如:鼠类、狗、牛、猪等。不同动物可能带有不同的血清型。病原寄生在动物的肾小管可能终生带菌。

传染方式

可经由食入或接触受感染动物之尿液或组织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当人们工作(农夫、卫生下水道工程人员或维修人员、矿工)、游泳、戏水或野营时,经由皮肤伤口、口咽黏膜、眼结膜、鼻腔或生殖道的伤口感染。

潜伏期及可传染期

钩端螺旋体感染,是启动肾脏纤维化的原因。原图链接

通常为10天左右,其范围在2~30天。可传染期:人与人间直接传染极为罕见,螺旋体可经由尿液排除达1个月或更长,因此病人的污物(尤其是尿液)须小心处理。患者在早期常呈现突发性的高烧、畏寒、头痛、眼结膜充血、筋酸痛(尤其是小腿最感剧痛及压痛),并伴随著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此外亦可能出现淋巴腺肿大。有些个案在早期会出现类似感冒或伤风的症状。在临床上,幸运的患者在一个星期左右其体温会逐渐下降,但少数个案则可能在高烧后逐渐出现剧烈头痛、强迫性呕吐及颈项僵硬等脑膜炎的表征;此外,亦有少数严重个案在持续高烧3至7天左右,出现黄疸、皮下出血、鼻出血、血便及脾肿大,最后演变成肝衰竭。严重患者的致死率约为五至十五%,是一个不可轻忽的疾病[3]

感受性及抵抗力

人体对此病的感受性是一般性的,感染后可能产生免疫,但当再度遭遇不同的血清型别,并不保证不会再度感染。

防疫措施

由于此类细菌不易由常规的血液培养检验出来,所以以往确定病例相当少,因此大众对此疾病亦非常陌生。但随著疾病管制局对于疾病通报的定义及检验室之建立,临床上诊断确定的病例也逐日累积。民众须避免在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涉水及野外活动,接触动物后应立即洗手,)经常暴露于病原环境之工作者,如兽医、屠宰场工人、畜牧业者等应穿戴手套、长靴和围裙,妥善处理家畜及宠物之排泄物,避免环境受到污染,尤其是农村,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对畜养之动物施打预防性疫苗,才能避免得到这个可能会造成肾衰竭、黄疸、乃至于致死的疾病。

预防方法

  1. 教导民众此疾病的传染途径,避免在可能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涉水。当工作必须暴露于病源环境时,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2. 保护高风险工作者,提供长靴、手套及围裙。
  3. 避免接触可能遭受污染的水或土壤。
  4. 进行灭鼠工作,保持居家环境清洁。
  5. 隔离被感染的动物,避免其尿液污染环境。
  6. 对畜养之动物施打疫苗。卫生单位如接获动物防疫单位通知畜养之动物(如宠物)检验为阳性,请提供饲主及相关接触者(如动物照顾者)以下卫教讯息,以降低感染之风险。
  7. 避免接触动物之尿液、血液或组织,如需接触,建议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长靴、手套),并于接触后洗手。
  8. 如需清理动物污染的表面或尿液时,建议使用1:10的家用含氯漂白水进行消毒。
  9. 请饲主遵循兽医师之建议使用动物用药及相关措施。
  10. 如民众于暴露该动物后30天内有发烧肌肉酸痛或头痛等疑似钩端螺旋体感染症状,建议尽速就医,并提供医师相关接触史。

病人及周遭环境的处理

病例通报:发现符合疑似病例定义者于诊断后尽速通报。 隔离:不需要,但处理血液及体液需标准防护(执行手部卫生、依可能的暴露情形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眼睛或脸部防护具等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安全注射)。 消毒:钩端螺旋体对干燥与许多消毒剂都很敏感,定期消毒可能被尿液污染的环境。 检疫:无例行性检疫项目。 感染源调查:搜寻遭感染的动物及污染的源。

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应即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 症状严重:应该用静脉注射Penicillin或第三代Cephalosporins。使用penicillin需注意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因治疗后短暂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而造成病情暂时恶化。
  • 症状较不严重: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疗,例如 Doxycycline、Amoxicillin或Ampicillin。

(2)支持性治疗-严重的病患应给予积极的支持性治疗,包括呼吸治疗、体液的控制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处理出血等,若出现肾衰竭,应给予透析[4]

大流行之措施

寻找感染之源头,若为受污染的水塘或其他水源,清除污染源或禁止使用。

疫情调查之措施

卫生单位应于检验确认为阳性后72小时内完成疫调

视频

钩端螺旋体病 病死率高达10%
役男疑染钩端螺旋体病身亡 监院调查 2018-08-23 公视晚间新闻
小心人畜共通传染病!远离不明水源、施打疫苗,2019-08-28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