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递

中文名称: 西递村

外文名称: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别       名: 西递

所属地区: 皖南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黟县东南部

著名景点: 西递古村落

机       场 : 黄山机场

火 车 站  : 黄山站

建立时间:   960余年历史

西递安徽省南部黟县东南西递镇的一个村庄。西递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驿站,称“铺递所”,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村现今保留下的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等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

2017年11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村情概况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 月5日荣升国家5A级景区,成功接待了江泽民乔石朱镕基连战安南、泰国王储等中外领导人和中外媒体来访。获得“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首份"名村排行榜"魅力指数全国第七等荣誉。

古建筑简介

西递村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历史传承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并非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基本村貌

西递位于古徽州府以西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真实性和完整性。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2]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在敬爱堂、履福堂、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今天,主要旅游景点包括124幢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主要建筑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等。

古黟桃花源——西递,位于安徽省南部,距黄山风景区仅供参考41公里。她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已有930余年历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旅游景点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参观人员在村旅游公司,购买参观券后,由导游引导依次参观,已开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参观时辅助做些讲解并推销其旅游商品。

从开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对这种管理形式都非常满意,屋内收拾得非常干净,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字画的布置,都保留着明清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还摆设着红木家具。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声招呼,房主也会欢迎进去参观的。村中有些住户也开展各种旅游服务项目,如餐饮、木雕、盆景展览等,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据说它的保留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保护,“文革”时,当有人要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才没有人敢动手[3]

牌楼

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4]

走马楼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当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年~1593年)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东园

东园包括凉厅、正厅、前厅三进,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私塾的场所。 凉厅左边厢房房门为六边形,右边却是圆形,突破了原传统式的对称建筑结构,而取得了不对称中之对称美的效果。这里“取吉”图案随处可见:六边形门上雕刻“五蝠捧寿”的图案,五只蝙蝠翩翩的展翅意喻多福长寿;右边厢房房门为圆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俗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

凉厅天井墙上,嵌着一块碑刻,此碑宽近70厘米,高约30厘米,从右往左刻有行草“结自得趣”四字,为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结自得趣”这四个字是引用唐元结的典故书写雕刻的。

西园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这种不让人一览无遗的设计,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在乡间村居这种“移步换景,借景园外”的建筑格局并不多见。

西园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边上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鱼缸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北方的阳刚之气,正如人们评论苏州园林那样,“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 进入中院的门额上嵌有石刻“西园”二字篆书。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边是“竹梅图”,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显得高雅别致。

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武吉(下跪者)带路,恭敬的拜跪姜子牙并恳请他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令人可惜的是,这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

进入后园的门额石雕上刻有 “井花香处”四字,后园有厨房及古井一口,“井花香处”四字,充分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再往里走,门洞上方题有“种春圃”,含义是门洞里面是一块菜园,主人把春色播种在小园里,简单的几幅题额诗情画意,足以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一二。

青云轩

青云轩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西递村整体民居的一个书厅,又叫便厅,至今已有130年历史。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长方形的庭院中石条花台,假山盆景错落有致。最为奇特的是半个大海蚌化石,历史约1亿年以上,据说还有半个化石,因主人的爷爷赠给他人以解救其破产之危机,后来被卖到东洋,真是令人惋惜。厅内菱花隔扇,彩绘天花,格调优雅。大家请看,厅堂正中地面上有一个小圆洞,上面放着石盖,冬天掀开,暖气上升;夏天掀开,凉风送爽,如同一个天然空调,令人称奇。圆洞较深,与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建筑师的设计巧妙绝伦。

天井和绣楼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惇仁堂

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是徽商泰斗,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宽大明亮,气势轩昂,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中间厅堂十分宽敞,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两侧各两间为卧房,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类似现代的套间。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面临天井,光线也很充足,而两侧的房间,由于离天井较远,光线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一束见方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以供采光之用。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关上隔门,是三门两厢式样,而打开扇门,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另有一番天地。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

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氏,举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楹文寓意深刻,气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

敬爱堂

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追慕堂

追慕堂,建于清朝甲寅年间(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堂内有李世明的功臣画像和供奉着李世明塑像。追慕堂为西递胡氏荣祖公后裔二十三世应海公祠,建于清乾隆甲寅年,寓含后人追思慕恋先祖业绩之情意,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膺福堂

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憎)的故居,现为其后裔居住,《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

建于清初,是西递官职最高的清二品官胡尚熷的私邸。未进其门,便可看到砖雕的八字门楼,其构型与胡文光刺史牌楼相似,门楼上角砖雕的龙凤尾,非常细致。进入大门,就有一个高高的门槛。古时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这是个二品官门槛,当然比大家刚才在大夫第见到的要高得多了。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剔透,可见当时屋主人的豪华气派。

旷古斋

旷古斋,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 从旷古斋门罩的造型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整个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字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商保仕的愿望。

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前面对游客展出的是前楼厅堂。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宇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有两副古对联,其中一副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

旅游攻略

美食

黄山西递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当地特色的美食主要有腊八粥石头馃徽州馃苞芦馃苞芦松、蟹壳黄烧饼、徽州蒸饺、炒螺蛳、五城茶干油煎毛豆腐油酥烧饼等。

腊八粥:农历腊八前将“腊八粥”的佐料准备好,一般以精白的大米为主,另掺以玉米、豆子、山芋、芋艿、瓜干、菜干、干角豆等数十种干鲜蔬果同煮而成,有的雅称“白菜粥”、“百味粥”或“百宝粥”。按旧俗,“腊八粥”煮成后,先作为供品祭祖先,然后才合家食用。

苞芦松:西递的“苞芦松”是著名的零食性小吃。用山区的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生长期约为140天,其味清甜,营养成分高。将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萝刷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苞芦松”清香松脆,宜作茶食的佐餐食品[5]

视频

西递相关视频

世界遗产在中国-10-西递宏村[高清]
西递 - 胡文光刺史牌楼
皖美乡村——西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