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申
別稱 石申夫、石申甫、石申父
時代 戰國時代
國家 魏國
身份 天文學家占星家
出生日期 前4世紀
出生地點 魏國
逝世日期 前4世紀
逝世地點 魏國
著作天文》八卷

石申,一名石申夫,公元前4世紀魏國人,戰國天文學家占星家,著有《天文》八卷。《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云:「在[1]甘公[2]唐昧;趙,尹皋,石申。」《晉書·天文志上》則進一步說:「梓慎卜偃裨湛了韋甘德唐昧尹皋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經。」《史記正義》引南朝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

成就及影響

西漢以後《天文》被尊為《石氏星經》,原著已失傳,《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引有此書有關五星運動、交食、恆星等方面的一些片斷,並且在唐代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撰的《大唐開元占經[3]中有大量節錄。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石申還發現了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蓋的現象。《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中,最重要的是標註為「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是世界上第二早的星表,僅次於巴比倫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大約早一百多年。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根據這些坐標考慮歲差的影響加以推算,證明大部分坐標值確係戰國時期所測。

今天可以通過《漢書·天文志》所引述石申著作的片斷來窺見他在天文學和占星術上的研究「歲星[4][5]而東南,《石氏》『見彗星』,……贏東北,《石氏》『見覺星』;……縮[6]西市,《石氏》『見檀雲[7],如牛』;……縮西北,《石氏》『見槍雲即天槍,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兩端尖銳,如馬』。……《石氏》『槍、檀、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為旱、凶、飢、暴疾』。」

石申和甘德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並各有著作刊行於世,石申的著作名為《天文》,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都是八卷。石申與甘德的成就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逐漸形成並列的兩大學派,石氏學派和甘氏學派。

關於《甘石星經》

三國時吳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和殷商天文學家巫咸[8]三家星圖,整理出了一份標準的恆星表,並繪製了一套標準星圖[9][10],並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檔號為P2512的一卷唐初寫本中的三家星經最為著名。[11]陳卓整合三家星官之後,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宮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部重要著作稱為《星經》,又稱為《通占大象歷星經》,曾收入《道藏》,在宋代稱《甘石星經》。

史籍記載《甘石星經》是石申所著《天文》(《石氏星經》)與甘德所著《天文星占》兩部著作的合集,但書中還包括殷商巫咸這一家的星官,另外有觀點認為今本《甘石星經》雜有唐代的地名而不能看作是石申與甘德的原著。後世許多天文學家在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時都要用到《甘石星經》中的數據,因此,《甘石星經》世界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 有說
  2. 甘德,著有《天文星占
  3. 又稱《開元占經
  4. 木星
  5. 五星早出為贏
  6. 五星晚出為縮
  7. 天檀,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尾部尖銳
  8. 據《尚書》記載,巫咸太戊帝身邊的一位賢臣。擅長術數星占,能以巫接神事。傳說商朝巫事自他而興。
  9. 隋書·天文志》:「三國時,吳太史令陳卓始列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星官,著於圖錄,並注占贊,總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並二十八宿及輔官附座一百八十二星,總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
  10. 晉書·天文志》:晉「武帝時,太史令陳卓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為定紀。」
  11. 丁海斌、黃鶴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檔案和科技檔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