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阮孝緒(479年-536年),字士宗,南朝蕭梁陳留尉氏(河南尉氏)人。梁目錄學家。 [1] 生於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其父阮彥之,官拜宋太尉從事中郎,孝緒七歲時過繼給堂伯父阮胤之。事親至孝,嘗於鍾山聽講。安貧樂道,謝絕了祖母吳氏的百萬資財。又曾斟酌劉歆、王儉之義例,著有《七錄》,記錄圖書6288種、44526卷。卒於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參考書目
- 《梁書·處士傳》
阮孝緒,字士宗,陳留尉氏人也。父彥之,宋太尉從事中郎。孝緒七歲,出後從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遺財百餘萬,應歸孝緒,孝緒一無所納,盡以歸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聞者咸嘆異之。 幼至孝,性沉靜,雖與兒童遊戲,恆以穿池築山為樂。年十三,遍通《五經》。十五,冠而見其父,彥之誡曰:「三加彌尊,人倫之始。宜思自勖,以庇爾躬。」答曰:「願跡松子於瀛海,追許由於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塵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嘗出戶,家人莫見其面,親友因呼為「居士」。外兄王晏貴顯,屢至其門,孝緒度之必至顛覆,常逃匿不與相見。曾食醬美,問之,雲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及晏誅,其親戚咸為之懼,孝緒曰:「親而不黨,何坐之及?」竟獲免。 義師圍京城,家貧無以爨,僮妾竊鄰人樵以繼火。孝緒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樹環繞。天監初,御史中丞任昉尋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嘆曰:「其室雖邇,其人甚遠。」為名流所欽尚如此。 十二年,與吳郡范元琰俱征,並不到。陳郡袁峻謂之曰:「往者,天地閉,賢人隱;今世路已清,而子猶遁,可乎?」答曰:「昔周德雖興,夷、齊不厭薇蕨;漢道方盛,黃、綺無悶山林。為仁由己,何關人世!況仆非往賢之類邪?」 後於鐘山聽講,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到。」果心驚而返,鄰里嗟異之。合藥須得生人參,舊傳鐘山所出,孝緒躬歷幽險,累日不值。忽見一鹿前行,孝緒感而隨後,至一所遂滅,就視,果獲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時皆嘆其孝感所致。 時有善筮者張有道謂孝緒曰:「見子隱跡而心難明,自非考之龜蓍,無以驗也。」及布卦,既揲五爻,曰:「此將為《咸》,應感之法,非嘉遁之兆。」孝緒曰:「安知後爻不為上九?」果成《遁卦》。有道嘆曰:「此謂『肥遁無不利。』象實應德,心跡並也。」孝緒曰:「雖獲《遁卦》,而上九爻不發,升遐之道,便當高謝許生。」乃著《高隱傳》,上自炎、黃,終於天監之末,斟酌分為三品,凡若干卷。又著論云:「夫至道之本,貴在無為;聖人之跡,存乎拯弊。弊拯由跡,跡用有乖於本,本既無為,為非道之至。然不垂其跡,則世無以平;不究其本,則道實交喪。丘、旦將存其跡,故宜權晦其本;老、莊但明其本,亦宜深抑其跡。跡既可抑,數子所以有餘;本方見晦,尼丘是故不足。非得一之士,闕彼明智;體二之徒,獨懷鑑識。然聖已極照,反創其跡;賢未居宗,更言其本。良由跡須拯世,非聖不能;本實明理,在賢可照。若能體茲本跡,悟彼抑揚,則孔、莊之意,其過半矣。」 南平元襄王聞其名,致書要之,不赴。孝緒曰:「非志驕富貴,但性畏廟堂。若使籞軿可驂,何以異夫驥騄。」 初,建武末,青溪宮東門無故自崩,大風拔東宮門外楊樹。或以問孝緒,孝緒曰:「青溪皇家舊宅。齊為木行,東者木位,今東門自壞,木其衰矣。」 鄱陽忠烈王妃,孝緒之姊。王嘗命駕,欲就之游,孝緒鑿垣而逃,卒不肯見。諸甥歲時饋遺,一無所納。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願,故不受也。」 其恆所供養石像,先有損壞,心欲治補,經一夜忽然完復,眾並異之。大同二年,卒,時年五十八。門徒誄其德行,諡曰文貞處士。所著《七錄》等書二百五十卷,行於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