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氏星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氏星經,原名《天文》,西漢以後被尊稱為《石氏星經》。由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占星家石申所著,共八卷,原著已失傳。

記載

《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引有《石氏星經》中有關五星運動、交食、恆星等方面的一些片斷,並且在唐代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撰的《大唐開元占經》(又稱《開元占經》)中有大量節錄。於宋代王應麟作《漢書藝文志考證》之中,首都被收錄於藝文志。

內容

《石氏星經》原著和石氏學派其他著作都已失傳。不過﹐在唐《開元占經》中有大量節錄。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今本《開元占經》中佚失 6個星官的記載)。計算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四世紀﹐即石申的時代相合(見三垣二十八宿)。自三國時代吳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體系後﹐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官的占星著作[1]﹐其中有一種稱為《星經》或《通占大象歷星經》。」因此﹐自宋以後又稱它《甘石星經》。但該書中有唐代的地名﹐而且有巫咸這一家的星官。因此﹐它與戰國﹑兩漢時代所流傳的《石氏星經》完全是兩回事。

影響

《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中,最重要的是標註為「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2],是世界上最第二古老的星表,晚於巴比倫星表,早於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大約一百多年。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並根據這些坐標考慮歲差的影響加以推算,證明大部分坐標值確係戰國時期所測。

三國吳國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和殷商天文學家巫咸三家星圖,整理出了一份標準的恆星表,並繪製了一套標準星圖,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其中,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檔號P2512一卷唐初寫本中的三家星經最為著名。陳卓整合三家星官之後,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宮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部重要著作稱為《星經》,又稱為《通占大象歷星經》,曾收入《道藏》,在宋代稱《甘石星經》。

視頻

石氏星經 相關視頻

天文科普:6分鐘了解宇宙到底有多大
探索天文——星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