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屈家嶺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屈家嶺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在中國湖北省京山市市區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為屈家嶺文化的命名遺址。1988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遺址簡介

屈家嶺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屬屈家嶺文化中期,建造年代距今已有4800餘年,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把我國城牆出現的時代推移到距今5000年以前。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製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屈家嶺遺址於1954年修建石龍水庫乾渠發現後,1955年及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等,造型美觀、磨製精細;陶器有杯、、紡綸等,還有陶製環、等裝飾器。大量的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因其具有鮮明的江漢平原的特點,有別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因此將這種文化定名為「屈家嶺文化」。中國科學院為此出了專著《京山屈家嶺》。1988年,國務院將屈家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遺址上豎立的高大的保護標誌更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發現

1954年冬,為配合石龍水庫工程建設,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工程周邊進行了文物調查,在乾渠發現該遺址。1955年至1957年間,水庫工程指揮部文物工作隊、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博物館,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發表的科研報告《京山屈家嶺》指出:「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遺物,具備了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徵,應屬於已發現的新的一個文化系統,因此我們把它命名為『屈家嶺文化』。」此後長江中游又發現了多處屈家嶺文化遺存。

特點

屈家嶺遺址出土了大面積人類居住遺蹟,如房屋、墓穴等,經碳14測定,建造年代距今約4600年至5000年。同時發現的生產器具有磨製石斧、石鏟、石錛、石鐮,陶製紡輪,以及生活用陶器,如陶碗、陶豆陶罐等。這些陶器的形制明顯區別於同時代的黃河流域晚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其它文化體系,其雙弧形折壁成為鑑別屈家嶺文化的重要標準[2]

視頻

屈家嶺遺址 相關視頻

屈家嶺遺址歡迎您
屈家嶺遺址新發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