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屈家岭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在中国湖北省京山市市区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为屈家岭文化的命名遗址。1988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

遗址简介

屈家岭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属屈家岭文化中期,建造年代距今已有4800余年,为我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把我国城墙出现的时代推移到距今5000年以前。遗址中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遗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因其具有的浓厚地方色彩,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发现

1954年冬,为配合石龙水库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工程周边进行了文物调查,在干渠发现该遗址。1955年至1957年间,水库工程指挥部文物工作队、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发表的科研报告《京山屈家岭》指出:“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遗物,具备了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应属于已发现的新的一个文化系统,因此我们把它命名为‘屈家岭文化’。”此后长江中游又发现了多处屈家岭文化遗存。

特点

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大面积人类居住遗迹,如房屋、墓穴等,经碳14测定,建造年代距今约4600年至5000年。同时发现的生产器具有磨制石斧、石铲、石锛、石镰,陶制纺轮,以及生活用陶器,如陶碗、陶豆陶罐等。这些陶器的形制明显区别于同时代的黄河流域晚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它文化体系,其双弧形折壁成为鉴别屈家岭文化的重要标准[2]

视频

屈家岭遗址 相关视频

屈家岭遗址欢迎您
屈家岭遗址新发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