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秧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秧鸡 |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Porzana pusilla 目/科/属 鹤形/秧鸡/斑秧鸡 迁徏状态 迷鸟 普遍性 体长/体重 17-19cm/17-55g |
别名:小田鸡,雌雄同型。虹膜红褐色。嘴黄色、嘴基橙红色。脚黄绿色。
- 成鸟
- 眼先及耳羽棕褐色,脸、喉至胸灰色,并密布白点斑。头顶、颈、背至尾羽大致棕褐色,有黑色轴斑及白斑点。
- 脸、颈至胸灰色,密布白斑点。腹面灰,体侧带棕褐色,胁具白色横斑,尾下覆羽皮黄色。
栖地&习性
栖息于淡水或咸水,永久到短暂的沼泽湿地,植被茂密地区。
性羞怯,隐密,在水面、植叶与泥地表层取食。
主要是成年和幼虫水生昆虫,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蜓目,鞘翅目,鳞翅目为食。
繁殖
欧洲,5月至7月;摩洛哥,5月,繁殖条件4月;埃塞俄比亚,七月;坦桑尼亚,繁殖条件:4月;马拉维。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
鸣声
雄性发出硬而干的拨浪鼓声。
外观相似性
秧鸡体型较大,嘴红且较长,背有较显著黑色轴斑,无白条纹。
斑胸秧鸡嘴橙黄,脸侧至胸有白色点斑。尾下覆羽皮黄色。
白眉秧鸡嘴基红色,黑色过眼线,及其上、下有白横纹。体下无白斑,无横纹。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Z. p. intermedia (Hermann, 1804) – Western Baillon's Crake –欧洲E区至小亚细亚,S区在摩洛哥,埃及,塞内冈比亚埃塞俄比亚,然后从刚果民主共和国到肯尼亚,从南斯拉夫到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南非,再到[[马达加斯加;欧洲鸟类冬季在非洲。
- Z. p. pusilla (Pallas, 1776) – Eastern Baillon's Crake – 欧洲E(R Dnister)E通过亚洲C&E到达阿穆尔兰,中国北部和日本,从S到伊朗和印度北部,以及在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省不定期地旅行;印度,斯里兰卡和缅甸的冬季,以及从中国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冬季。
- Z. p. mira (Riley, 1938) – Bornean Baillon's Crake – 婆罗洲。
- Z. p. mayri (Junge, 1952) – 新几内亚W(威塞尔湖)。
- Z. p. palustris (Gould, 1843) – Australasian Baillon's Crake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塔斯马尼亚州。
- Z. p. affinis (G. R. Gray, 1845) – 新西兰和查塔姆岛。来自新喀里多尼亚(大特雷)的古老繁殖记录。[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baillons crak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