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号战舰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史上最大的战舰。大和型战舰一号舰。正式称呼为“军舰 大和”。舰名的由来是以古代令制国之一的大和国来命名。它使用日本历史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可见当时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大和”为集结当时日本最高的技术而建成,在全世界战舰史上拥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备有最大的46厘米主炮,而防御面上的重要区域(Vital part)为针对防御46厘米炮,在建造期间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成功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其存在为当时最高军事机密,因此在战争开始到完工为止的这段的时间内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于太平洋战争[1] (大东亚战争)开战后的和暦194112月16日开始服役,并在和暦19422月12日成为联合舰队旗舰。该任命直至和暦1943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设备的同型舰“武藏”进入楚克锚地后接替为止。和暦19454月7日,“大和”在天一号作战期间,遭受美军特遣舰队大量舰载机的猛烈饱和攻击,于坊之岬海战中被击沉。
目录
沿革
建造
1930年代,大日本帝国(以下为日本)与欧美列强的对立不断加深。在和暦1937,亦因伦敦裁军条约到期而失去约束力,所以就预计英国与美国的等列强将会建造更新式的大型战舰。而日本海军方面,原先为更新旧型的战舰的八八舰队计划中的加贺型战舰及纪伊型战舰,由于华盛顿裁军条约不能顺利建造,该条约缔结之前仅仅能完成两艘长门型战舰,其它的战舰舰龄也接近或超过20年,就算怎样进行近代化改装,也达到对抗后条约型战舰的极限。因此,于和暦193410月,为对抗列强新战舰作目的,军令部向舰政本部提出并要求建造拥有“18吋炮(46厘米炮)8门以上、15.5厘米三联装炮4座或20厘米联装炮4座、速度达30节、续航距离以18节能航行8000海里”的大型战舰。而该新型战舰的具体设计方针,于和暦193511月2日向舰政本部长中村良三海军大将下达。
在海军接受了该提议后,于和暦193612月26日向第七〇次召开的帝国议会提交对新型战舰“A140-F5”共2艘(1艘9800万日圆)的预算。但是,由于不希望外国就预算的规模而推算到该舰只的大小,因此在预算内另外加上了虚构的驱逐舰3只(1350万日圆)及虚构的乙型潜水舰1/2只(609万日圆),加起来其预算总共1亿1759万日圆,该笔钱实际上就是A140F5舰的预算。但准备日后在大型水面舰只上使用的柴油引擎于潜艇母舰“大鲸”于测试时发生许多问题,最后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最普通的蒸汽涡轮引擎。为此原因,议会将A140F5的专用引擎改为蒸汽涡轮,其名称亦改为第二次基本计画“A140-F6”,并承认该计划共1亿793万3075日圆(实际费用为1亿2898万3091日圆)的建造费用。在该笔预算中,部分使用在改装中的金刚型战舰“比叡”及航空母舰“飞龙”上。虽然列强依然确信日本将会建造大和型战舰,可是他们推测其规模仅为搭载40厘米炮、重量为4万5000吨级左右。
和暦19373月29日,将建造“大和”及“武藏”的计画名由“A140-F6”改为作临时使用的“第一号舰”及“第二号舰”。8月21日,由米内光政海军大臣下达大和制造训令“官房机密第3301号”。完成日期预定为和暦19426月15日。同年11月4日,于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造船船坞〔造船船渠〕开始动工。该干船坞曾经建造过战舰“长门”及航空母舰“赤城”,这次因建造“大和”的关系而进行扩建,完成后长314米、宽45米、深11米。当时为了不让英国及美国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该国的战舰,因此成为机密并秘密地建造,连给设计者等人员的“辞令(任命状)”亦在下达后即场回收。
据说最初海军方面只有部份人知道正建造“大和”。为了保持机密,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而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坞中军舰的长度,就连船坞上也加上屋顶,亦在周围加上经干燥过的和棕榈树叶(唐棕榈叶。经干燥后可制成“帚”使用)从事建造的人身份被严密调查,向非直接相关人员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情报。。而造船所本身亦执行著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见到建造船坞的山上亦有宪兵驻守。不过,在海军相关人士之间,建造这巨大战舰的事实是公开的秘密。海军兵学校学生乘坐练习机在“大和”上空飞行的时候,教官甚至向学生们作出说明。可是,大和型战舰在建造期间所执行的机密保持措施,却被很多建造舰只的相关人员指责太过严厉。
其后在和暦19408月8日下水,尽管说是下水,但绝不是字面般如“武藏”从船台这样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坞注水,再由拖船拉出来而已。而且,由于保持机密,进水式(下水典礼)并没有向外公布,仅有高官100名及进水作业员1000名等监察著,因此世界第一的战舰的下水典礼显得非常冷清。本来是预定天皇陛下御临出席下水典礼(“天皇陛下进水式御临席”)的,但结果只是久迩宫朝融王大佐(皇族军人)出席,而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海军中将更只是低声说出将暂称“一号舰”的巨舰正式命名为“大和”。日本海军命名船舰的惯例是由海军省建议两个舰名后再由天皇选定1个,不过除“大和”外的另一个候选舰名是甚么就不得而知(有一说法为“飞驒”)。
“大和”于10月19及20日进行航行试验,在同月30日的全力公试中全速记录为27.46节,11月25日山本五十六及联合舰队司令部登上“大和”参观。于1941年12月7日完成公试,并在同年12月16日服役并编入第一战队。供昭和天皇所天覧的1/500“大和”模型,放置在海军舰政本部的金库作保管。
同时,“大和”使用了很多当时最新的技术。球状船首用以增加航行速度,而在烟囱的开口处就使用了蜂巢状的装甲。其他的就是采用了非常巨大的观测用望远镜及测距仪,在下水的时候为世界上最新最精锐的舰型。电波探信仪(即雷达)在服役后顺次序陆续安装。不过在初期时其性能并不安定,直到和暦1944以后才转用量产的假称二号电波探信仪二型(22号电探)才有改善,该为日本制造的电探中比较能发挥到良好的性能,但与欧美的相比仅为性能不足的代用品。二战后期,因缺乏真空管和电容器等材料,导致性能和品质低下得不到保障。22号电探的功率是2kw,探测距离只有10km,电探只能朝着正面方向索敌,而精度方面有500m误差。日军用的电探屏幕是叫Asocpe的初期显示器,显像管只有10英寸,显示类似心电图形的形状。(而且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和距离显示器,因此不具备任何定位能力,同时期的欧美战舰的对海雷达功率有50kw并具有定位能力)。
“大和”的飞机弹射器使用火药式弹射器,最大发射重量是4吨。(火药式发射会突然产生巨大的G力,对飞行员而言是很危险,对比同期美军的液压式弹射器可以对加速作出调整,日本没有制造液压式弹射器的技术,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发蒸汽式弹射器。)